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通报了2024年度国务院综合督查发现的有效做法,安徽省“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改革创新举措获通报推广。
一直以来,科研与产业“两张皮”、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是公认的难题。安徽通过实施“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改革,有效破解了这个难题。2024年,安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是怎样做的?
一场“团队足球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政产学研金服用”。
所谓“政产学研金服用”是指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紧密型融合机制,旨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听起来很复杂,我们可以用一场“团队足球赛”来理解。
“政”,指的是政府主导,相当于球队的“教练”或“规则制定者”,主要是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比如,通过出台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搭建园区平台、制定行业准则等,来引导发展方向。
“产”,指的是企业主体,相当于“前锋”,负责把技术变成实际产品。比如,华为将5G技术赋能手机和基站,企业直接面向市场赚钱,也反馈市场需求。
“学”,指的是学科建设,好比“青训营”,负责培养人才。比如,大学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生编程,为企业输送工程师。
“研”,指的是科研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类似“技术研发实验室”。比如,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攻克技术难题,提供前沿成果。
“金”,指的是金融机构,相当于“球队赞助商”,提供资金支持。比如,银行给初创企业贷款,解决研发和生产的“钱从哪里来”。
“服”,指的是服务保障,包括中介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好比球队的“后勤保障组”。比如,法律事务所帮忙处理专利,咨询公司设计商业模式。
“用”,指的是应用场景,相当于“比赛的实战场地”。每一项新技术的落地,都需要场景验证。比如,自动驾驶在推出前,要先试运行;智慧城市建设推广,也要先在某个区域试点,进而提升改进。
若是将这7个关键词组合起来,就像一场“团队足球赛”:政府定规则、建球场(政策环境);高校培养球员(人才),科研机构设计新战术(技术);企业负责射门得分(产品盈利);金融机构买装备、发奖金(资金);服务机构做好医疗、按摩(配套支持);最后到真实赛场(应用场景)检验成果。
每一场足球比赛要想获得胜利,都离不开团队里的每个队员的高度协作、密切配合;科技创新亦是如此,要想打赢“创新发展”这场比赛,就需要各类主体和要素融通创新、协同创新,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
“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不是简单的要素拼凑,而是以产研融合互动为主轴,对创新生态系统的革命性重构,展现出安徽探索‘四链’深度融合的独特创新逻辑。”一位长期关注安徽科技创新的专家说。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
培养“六边形战士”
2024年12月,安徽大学奇瑞现代汽车产业学院正式揭牌,一时间引发外界强烈关注。
一所211重点大学为何与企业联合成立现代汽车产业学院?
“学院的成立,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安徽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这是安徽推动“产学研”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协同机制的重要打法,旨在以人才为纽带,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破除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工程实践脱节,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实际上,不止是奇瑞,大众、长安、蔚来等知名车企联合上下游企业,与合肥、芜湖等地高职院校,也都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
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安徽已首批立项建设鸿蒙开发与应用产业学院等40个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实现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的全对接,以及对全省16个设区市的全覆盖。
联合培养是一种方式,大学自身培养也很重要。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现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安徽建立了学科专业超前适配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新工科专业、新兴交叉学科。
2022年以来,改造本科专业点265个、新增1124个、停招撤销1273个,目前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达64.9%。2024年以来新设的本科专业点中,约80%服务新兴产业。
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通过打造科创人才“千人特训营”、思梯门学堂等培训品牌,创设“产学研链接中心”,已培养超740名“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成为“六边形战士”。
不仅于此,安徽还畅通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流动机制,破解企业引才难、留才难问题,为“科技之花”注入“人才活水”。
一方面,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产业教授”选聘制度,首批选聘302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高校院所人才培养工作。
另一方面,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科技副总”选派行动,推动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转化落实到生产一线,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
安徽云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就尝到了“科技副总”的甜头。
2023年,刘勇作为第一批“科技副总”来到云华。从参与研发规划到技术难题攻克、成果转化应用,刘勇深度参与了全过程。一年时间里,他就联合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焊接机器人占据省内三分之一的产量,远销德国、美国、俄罗斯。
2024年,刘勇建议研发高精度RV减速器,为工业机器人装上了稳定可靠的“中国关节”,使企业产品价格较国外同类竞品降低至少10%。
目前,安徽省首批从省内外75家高校院所选派342名“科技副总”,到315家科技型企业兼职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在开展“产学研”的过程中,安徽还同步开展了“产研用”行动。我们从一家餐馆的案例来说。
从“书架”走向“货架”
一位大厨研发了100道新菜谱,但受顾客欢迎的却只有10道。这就好比科研机构虽然有很多专利和论文(菜谱),但真正能变成产品(菜品)的却很少,说明可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
问题出在哪里?
没有建立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攻关机制。要端上顾客爱吃的菜,首先要以顾客为中心,知道顾客想吃什么菜。
以此为逻辑起点,2023年以来,安徽省政府整合设立10亿元省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聚焦产业发展最紧急、最紧迫问题作为选题立项来源,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
2023年,企业牵头和参与的省级科技攻坚项目数量占比达到81.7%,新获得的11个国家科技奖项中,企业占比超80%。
但现实中,大厨要做好这盘“菜”,并成功地端到顾客面前,也不容易,因为中间涉及到很多环节,比如后厨不能没配料,服务员也不能传错桌……
同样,一项科研成果要变成产品,需要资金、生产设备、管理人才、销售渠道等配合,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脱节,就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作为科技资源富集的大省,安徽虽拥有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顶级院所,却一直受困于这个难题。
改变发生在2020年。这一年2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中国科大入选全国试点单位之一,首创“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辟了新路。
所谓“赋权+转让+约定收益”,就是先将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赋权的方式转让给项目成果完成团队,学校不再享有成果所有权,再通过协议约定,经市场定价后,学校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收益。
通俗来说就是:让科研人员“当家做主”,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真金白银,还能按规矩分钱。
这意味着,科技成果转化从传统的“先转化后奖励”变为“先赋权后转化”,也可以理解为“先分田后分粮”。
中科大副教授曹平一直投身于高精尖海洋物探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乘着赋权改革的东风,曹平所在的科研团队与中科大联合组建了中科采象公司。
“我们从2021年8月30日申请赋权,到成立公司差不多4个月的时间。”曹平说,赋权改革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处置难、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
目前,中科采象的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完成在深度3000米以上的超深水海域的油气勘探作业,并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的国家。
从中科采象扩大到全省来看,安徽已推动中科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试点在106家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开,截至2024年末,累计赋权成果近1109项。
同时,安徽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衍生的科技成果,还建立了“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孵化—迭代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
比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以及能源、人工智能等五大研究院采取这种方式转化前沿技术成果100余项、孵化科技型企业78家。
除了做好“产学研”“产研用”行动,安徽还开展了“产研金”“产研服”融合等行动。
通过实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培育计划,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接力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了金融创新与科产融资需求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培育高品质服务商,打造与科产同频共振的创新平台矩阵,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破解了金融创新与科产融资需求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多项行动下,安徽一大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向“货架”,成为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离不开“两只手”。
贯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有机结合的底层逻辑
企业站在市场最前沿、生产第一线,对市场需求敏感,是融通“四链”、协同产学研的关键桥梁。
但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却因资金、人才、平台等资源要素不足,降低了创新积极性。
怎样提升企业创新的意愿和能力?
关键是要推动企业主体提升,推动资源要素向企业汇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要素集聚融通机制,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融合创新。
安徽深谙其道,围绕产业需求配置创新资源,大力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奖励等资源“五个向企业倾斜”,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0%。同时,实施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无研发机构“两清零”行动,一批企业从中受惠。
在融通“四链”中,科技领军企业的“链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引领和带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共同跃升。
为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安徽创新手法,通过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各展所长、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
2024年,安徽培育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11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第5、第6、第8、第8位。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安徽聚焦国内车用芯片短缺问题,推动奇瑞、江淮、蔚来等汽车龙头企业,通过全资、合资、对外投资等开展合作,采取“车芯协同”方式,开展车载芯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联合设计开发应用一条龙机制,有力提升了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当然,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并不代表政府“放手”。安徽推动政府赋能提升,构建利益相容、协同共进的融合生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融合创新。
截至目前,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已设立的母子基金计划总规模2220.1亿元,在皖落地私募基金产品数2275只、规模1.8万亿元。
为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安徽探索采取市场化机制、专业化路径、平台化运行的方式,组建由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行业专家等参与的十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业化推进机制,构建起“专班吹哨、部门报到”和“市县有求、专班必应”工作机制,有效增强了抓融合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同时,安徽还着力打造优质高效服务机制,营造了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
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极简极速极便审批等制度,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建立常态化对照学习沪苏浙工作机制,倒逼各地各部门从创新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等高对接……
一系列有力的举措,推动安徽政府部门实现了从“注重管理”转向“做优服务”、“相对随意”转向“法治规范”、“因循守旧”转向“主动变革”。
“在当前技术加速迭代、产业加快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推动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这对政府抓产业的能力水平是一个考验。”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今年3月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表示,关键要贯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底层逻辑,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策更精准地滴灌到企业最渴望处。
这是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改革的最大经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