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创新样本

“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创新链条中的壁垒”

  作者:本刊记者 姚成二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4-07
对话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执行院长 叶强;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金融所所长 王斌;安徽中科星驰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兼首席技术官 王智灵

认知现场、理解现场

《决策》:近年来,安徽持续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您认为这项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在7个维度中,核心是什么?

叶强:“政产学研金服用”改革在于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打破传统创新链条中的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深度融合。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构建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金融赋能为支撑、以服务提升为保障的生态体系。

这7个维度都非常重要,其中,“政”和“用”是核心,政府推动政策支撑与资源整合,应用是价值的最终体现。

《决策》:“产学研”是“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重要一环,中科星驰源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15年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持续不断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迅速。结合中科星驰的成长经历,您认为做好“产学研”的关键是什么?

王智灵:企业在做“产学研”时,要回顾我们的初心,就是“产学研”的目的是什么?

“产学研”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能够去用。真正的“产学研”一定来自于企业现场的需求,进而转化成科研人员所理解的问题,否则会产生一个鸿沟。因为从实际工作中来看,很多时候企业现场的问题与技术研发人员所理解的问题并不完全一致,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发挥大量的精力去认知这个问题,然后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最终使这个解决办法与企业当前的现状相匹配。

中科星驰在做“产学研”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注重企业现场需求,坚持“主机厂+智驾公司+场景方”三位一体的产业链合作模式,打造智能驾驶的商业闭环,时刻关注着产品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抽象出来,再去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并且一定要与企业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产学研”的本质是在“用”。如果不能用,这样的研究不仅会浪费企业的投入,也会浪费科研人员的时间。

《决策》:为什么会出现与企业现场需求脱节的现象?

王智灵:实际上,这是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一是认知层面上的原因,就是科研人员的思路,与现场企业的思路出发点不一致。企业是对最终结果负责,需要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而科研人员可能更关注最核心的要点是什么,突破了这个核心要点,问题就解决了,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缺口”。因此,我们在做“产学研”的时候需要形成闭环,这样“产学研”才有可能成功。

二是实际使用上的原因,涉及到问题的本质。问题是不是在用的过程当中出现?有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可能科研人员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由于没有解决最本质的那个因素,导致效率不高。

这两个层面的问题要想解决,科研人员就必须要亲自下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知现场、理解现场,实际上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催化剂”和“加速器”

《决策》: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金融不可或缺。您认为,金融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王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在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催化剂”和“加速器”作用,通过发挥资金融通、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激励约束等功能,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引领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加速向安徽科技创新、新兴产业乃至未来产业汇聚并发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实现乘数效应。

《决策》: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成长周期长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安徽在金融服务科创产业上有着怎样的典型打法?

王斌:一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政银企多方合作信贷模式。安徽创新推出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贷投批量联动”试点、政银担合作等举措,跨企业成长周期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2021年以来,安徽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连跨5个千亿台阶、增长4.7倍,到2024年末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7500亿元、同比增长25%。2023年末,安徽省融资担保行业在保余额4243.37亿元,居全国第二位。2024年,安徽省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规模首次超千亿元,居全国第3位。已争取科技创新担保计划业务备案金额111.87亿元,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二是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耐心资本模式。安徽持续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创新运用基金、上市、债券、保险等融资工具,着力壮大耐心资本,助推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成长壮大。截至2024年末,安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82家,位居全国第7位、中部地区第1位;安徽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6家,管理基金数量1287只,管理基金规模约3486亿元,排名全国第7位。

三是多层次、常态化、平台化的融资对接模式。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深化“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创新开展“全省万企融资对接活动”,省市县三级常态化组织开展制造业企业融资需求对接,截至2024年末,已签约融资项目285项、融资金额1279.65亿元。

《决策》: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您认为,安徽接下来的工作着力点在哪?

王斌:我认为安徽下一步最重要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联合高校院所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覆盖科技成果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链条需求。发挥科技保险作用,支持保险机构开发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险种,比如浙江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履约保证保险》。借鉴嘉兴“认股选择权+风险共担”机制,引入政府、银行、担保机构联合分担风险,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贷”等产品,并配套财政贴息政策。

二是聚焦“投长期”,进一步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打造更加耐心的银行资本。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和放大作用,适度延长政府投资基金存续期,积极引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国家大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出资安徽省基金。鼓励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

用好“两只手”

《决策》: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何用政府的有为推动市场更加有效?

王智灵: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无论是作为企业人员,还是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更关注的是现场的问题,现场的问题其实就是用户的需求。在我看来,只要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就可以产生真正的效益。但在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现实条件的制约。

那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把这个事情与市场链接起来,政府就要去解决这些约束条件,比如,给企业做一些法规保障、合规指导等工作。我们都知道,凡是创新探索,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不仅来自于安全,也会来自于资金。因为每一次创新探索都需要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它的成本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时候政府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支持,就会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和更多的试错机会。

实际上,这也是政府本身的一个职责,政府从法律规章制度角度给企业托底,可以让企业心无旁骛地去创新创业。

叶强:安徽要推深做实“政产学研金服用”改革,以有为政府让有效市场更有效。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主体协同发力;二是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鼓励企业主导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深化金融赋能,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资金支持;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依托安徽的科技优势,吸引国际创新资源,提升安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

《决策》:合肥自2021年开始围绕打造“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给产品找场景,给场景找产品”,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与实际应用需求高效对接。您在合肥创业,有什么样的观察与感受?

王智灵: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举措。从我自己做研究和中科星驰的发展实践来看,一个新兴产业领域的从业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可能都是一些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并不在我们过去的供应链、产业链当中,也就导致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所以要探索一个全新的产品,就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化上不去,二是用户接受程度还不足。

如何去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以用户真实的场景需求,去打造一个示范性的应用,从而不断去迭代产品,不断去匹配用户的需求。就像我们中科星驰在骆岗公园,先后迭代了三代产品,现在的第三代无人驾驶较于前两代也有了全新的突破。

所以,政府打造示范场景的确能帮助企业,当然企业要有长期主义,要耐心地去打磨产品,更好匹配用户的接受度,从而持续创新运营模式,最终实现共赢。

《决策》:今年以来,以杭州为代表的DeepSeek现象火爆出圈,与浙江等省份相比,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改革的特色与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叶强: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改革特色,是政府在构建市场导向的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科技产业特色鲜明,以中国科大为代表的高校和院所发挥了积极影响,产业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差距主要在于,一是安徽过去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然近年增速明显,但全省总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安徽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