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大图切换

中国商业航天“新势力”,为什么是蚌埠?

  作者:吴明华 陈成诵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5-12

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百吨级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安徽省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即将竣工……

2025年被称为太空商业元年,商业航天已成长为万亿级新赛道。在这个潜力无限的新赛道上,“淮上明珠”安徽蚌埠正以黑马之姿加速奔跑,悄然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版图上的“新势力”。

5月10日,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航天航空科技界的百余名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蚌埠。院士、专家们表示,蚌埠前瞻性布局商业航天产业,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令人倍感振奋,将与蚌埠市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拓展商业航天“生态圈”,打造产业发展“新标杆”。

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认可。中国商业航天“新势力”,为什么是蚌埠?

1.jpg

建设中的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  摄影 陈昂

踩在时代的鼓点上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的航天基因可追溯至1979年成立的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0七研究所光电集成器件研究分所(现为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其研制的传感器曾用于长征系列火箭。

正因为有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电科40、41所等相关国家级大院大所,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再到“天宫”遨游,背后都有“蚌埠制造”的贡献。

在蚌埠筑梦航天的进程中,有一个关键节点,是九州云箭的落户。

2019年,以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发、装配测试和配套飞行为主营业务的九州云箭遇到了资金难题,同时为选址建设试验测试基地而苦恼。蚌埠市禹会区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决定给予5000万元投资,并提供辖区的大洪山废弃矿坑建设试验场。

按照当年禹会区的财政收入来看,投资5000万元需要很大勇气。而且,进入一个新兴行业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蚌埠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商业航天新赛道。

事实上,蚌埠不是盲目进入,而是基于科学的论证:蚌埠曾是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积淀;全市集聚了众多国家级大院大所,比如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MEMS传感器和陀螺仪、双环电子的精密电阻器、中电科40、41所的继电器和连接器等精密电子元件,在航天设备、航天发射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0多个,本地10余所高校及职教机构可为商业航天产业输送企业管理、数控、机加工等专业人才……

九州云箭的落户,为蚌埠仰望星空埋下了“第一颗种子”,开启了产业从0到1的进程。此后,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

2020年,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2023年5月,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2023年8月,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建;2023年11月,安徽省委常委会赴蚌埠市现场办公会;2024年5月,省委书记、省长明确提出支持蚌埠市发展壮大商业航天产业;2024年12月,商业航天产业园建成封顶;2025年,首批项目进驻产业园,并逐步运营投产

2019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从初创期转入快速发展期,而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

截至目前,蚌埠市已累计签约16家商业航天企业,协议总投资55.2亿元。产业链上已有规模以上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预计2025年新招引商业航天企业不少于6家,完成规模以上企业5家。

2.jpg

未来5—10年,我国商业航天有望迎来黄金机遇期。根据蚌埠市的规划,到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园及大洪山商业航天公共测试中心全面落成并投产应用;到2030年,累计引进重大商业航天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30家,打造省级以上商业航天创新平台,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超50亿元规模,初步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到2035年,蚌埠市将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的市场地位,产业生态集聚,包含从火箭总装、发动机研试产一体化、商业航天飞行器配套、商业航天信息服务及商业航天科技文旅等产业链条和谐共生、融合发展,逐步将商业航天产业壮大为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3.jpg

九州云箭在大洪山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蚌埠的打法与秘诀

短短几年时间,商业航天产业就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片森林”,蚌埠有什么样的打法与秘诀?

顶层设计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蚌埠市与中国航天唯一的综合性总体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合作,高质量编制完成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锚定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航天级关键材料、动力系统共享测试服务等细分赛道,明确“1+4+N”发展纲领,即建设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4个基地(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卫星制造基地、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 ),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找准了“赛道”、指明了“方向”。

商业航天是“硬科技”产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第一动力。在商业航天的竞速赛中,蚌埠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逐步实现从“单一制造”向“全链条创新”的跃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加快培育产业制造创新平台,除了依托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和四十一研究所等驻蚌科研院所,蚌埠市还选择和航天领域专业大院大所“联姻”,加大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力度,深入开展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商业航天研发投资大、周期长,资金支持尤为重要。为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蚌埠依托“资本+政策”的配套措施,推动规模50亿的安徽和壮高新技术成果基金、规模20亿的安徽省新一代信创产业基金全力支持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基金的撬动作用,助力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目前已投资星河动力等多个商业航天产业项目。

除了存量基金外,蚌埠进一步瞄准商业航天产业链各环节,设立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主攻方向更明确、更精准,与产业发展、项目招引、企业创新等紧密关联,能够有效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2024年初,蚌埠禹投集团、蚌埠投资集团、国新国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10亿元商业航天专项基金——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

2024年12月,该专项基金与椭圆时空、易科奇进行增资协议签约,投资金额合计1.05亿元,并促成两个项目签约落地,其中椭圆时空计划在蚌建设智能卫星工厂项目,总投资约10.2亿元;易科奇计划在蚌建设5G卫星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

以1.05亿元引来总投资11.7亿元的大项目,这是蚌埠发挥基金招商“杠杆效应”的一个成功案例。

招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加速产业集聚,蚌埠市以龙头带动、链式发展的思路,通过精准招商,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发展。

蚌埠市制作了全产业链图谱和补链强链清单,“按图索骥”开展链式招商,与北京和长三角等地区商业航天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合作。除九州云箭外,蚌埠已集聚了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火箭发动机、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体制造及总装等产业领域。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蚌埠每年更新《市级产业扶持政策清单》,通过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设备融资租赁贴息、人才专项支持等政策,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要素保障,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高度协同、密切配合。

蚌埠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环境,积极构建校企合作、银企合作、社企合作等平台,提升人才、资金、政策等服务保障。其中,为做好人才保障,蚌埠与市内高校开展逐梦星海·才聚珠城——“生”临“企”境航天产才融合双选活动,为行业人才赋能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目前我们研发人员中有30%左右来自蚌埠,生产线技术人员更是实现了100%本地化。”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从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蚌埠市建立了全周期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持续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4.jpg

太空商业化时代的蚌埠力量

2025年,太空商业化时代加速到来。今年以来,蚌埠大事喜事接连不断,2025年同样也是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25年,安徽首个以商业航天为核心的专业化产业园区——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全面进入收尾阶段。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深蓝航天、星河动力、椭圆时空、易科奇等项目将陆续进驻开工建设,逐步运营投产。建成后,这里将系统导入一批中国商用航天头部企业,凝聚航天产业核心业态,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蚌埠还将升级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通过专业规划设计,建设为国内首批商业化共享测试中心,打造成为火箭动力测试、子级系统测试、悬停试验调度中心为一体的公共测试平台,发挥更高效用,填补区域航天测试空白。

5.png

2025年5月10日召开的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一场盛会。大会现场签约华芯拓远商业航天MEMS惯性传感器等3个产业项目,总投资额23.5亿元。禹会区还与上海航天国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了“链式合作”签约。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蚌埠在商业航天方面拥有坚实的基础和显著的优势。首先是地理优势上,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蚌埠位于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恰在中间,适合产业溢出,贴合用户与市场。

6.png

蚌埠交通大通道规划示意图

其次是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基于蚌埠的工业基础,紧紧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可以快速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此外,地处西郊的大洪山是火箭发动机的天然试验场。

另外,还有政策优势。蚌埠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把商业航天作为蚌埠市第六大产业集群,前瞻性谋划布局产业发展,以强大顶层设计铸就“航天硬核”。

产业发展前景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

“我们公司国产化芯片和设备的生产,包括卫星上面的通信载荷、地面终端等制造,都会放在蚌埠。”拿到厂房“金钥匙”,易科奇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

“选择蚌埠,看似偶然,实为必然。”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蚌埠对于商业航天产业具有非常科学的前瞻性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加速汇集产业发展所需要素,完整科学的产业生态布局已清晰可见,这些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基础,让企业的每一步选择都充满底气。

可重复使用火箭是引领太空商业化时代的关键力量。自深蓝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聚焦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的研制。

作为第一家入驻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的企业,深蓝航天同样看好蚌埠的发展前景。企业负责人说,选择落子蚌埠,是基于蚌埠的资源禀赋、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园从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捷性等都很适合企业发展。”

从2019年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落户,到如今形成集聚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锁定在蚌埠,携手踏上太空商业化时代的星辰大海。

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表示,蚌埠将加快培育壮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为中国商业航天贡献蚌埠力量。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