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4期 > 特别策划

日本企业“出海经”

  作者:陈晓曦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4-25

“在海外再造了半个日本”。

截至2023年,日本对外投资规模存量占日本GDP比重近50%,持有对外净资产约合3万亿美元,连续33年居全球第一。日本企业出海在宏观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海外资本存量,创造了本土GDP一半体量的销售收入。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日本企业长达70年的全球化探索。自二战后,日本企业踏上了漫长的出海征程,从战后重建时期的艰难起步,到应对贸易摩擦时的战略调整,再到泡沫经济后的转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出海模式,对于中国企业出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企业是如何问道出海的?

出海“三板斧”

日本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宛如三把利刃,助力其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一是“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供应链网络。

日本企业通过“销地产”模式,将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深度绑定,构建起“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供应链网络。以汽车行业为例,2024年,日本汽车行业全球销量成绩斐然,达到2300万辆左右,然而本土销量仅约450万辆,占比极小。海外生产比例依旧维持在高位,达到82%左右。

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在全球的布局堪称典范,它们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建立起全产业链。在北美,丰田工厂采用当地的零部件供应商,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汽车。

同时,本田在东南亚的工厂不仅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还积极融入当地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组装的本地化。这种模式既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又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使得产品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当地市场。

从制造业外迁趋势来看,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从1992年的6%稳步上升至2021年的25.8%。在汽车行业,海外生产比例甚至接近50%。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以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广阔的市场。

2008年成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非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反超制造业,并且这一趋势愈发明显。到2022年,非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高达68.1%。

金融保险、医药生物等行业成为新的投资主力。在金融保险领域,日本的大型保险公司如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等,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通过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在医药生物领域,武田制药等企业加大在海外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与当地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发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药品。

二是中小企业“抱团闯海”。

在日本出海企业的大军中,中小企业占据了重要地位。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出海企业数量的76.5%,其中资金规模5千万至1亿日元的企业占比达37%,成为出海的主力军。这些中小企业能够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降低中小企业出海的风险。税收抵免政策避免了企业在海外和国内的双重征税,使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海外业务的拓展中。国际协力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了它们在海外投资时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菱、三井等财团在中小企业出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护航作用。三菱商事作为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之一,在全球90个国家设立了据点,形成了庞大的信息和市场网络,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客户资源以及物流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在海外落地。

三是深入开展本地化运营。

日本企业深刻理解“全球化即本地化”的理念,在海外市场积极推行本地化运营,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融入”的转变。

在管理本地化方面,松下在越南工厂的举措成效显著。它启用本地高管,让熟悉当地文化和市场的人才参与企业管理。这些本地高管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员工的需求和工作方式,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策略。与之前相比,决策效率提升了30%,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

Z-Pizza连锁品牌在东南亚的供应链本地化也十分成功,实现了供应链100%本地化。它与当地的食材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还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文化适配方面,索尼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欧美市场,索尼深入研究当地消费者的审美和生活习惯,调整产品设计。推出了极简风格家电,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搭配协调,符合欧美消费者追求简约、时尚的审美观念。这一调整使得索尼家电在欧美市场的品牌溢价率提高了15%,销量也大幅增长。通过文化适配,索尼成功地在欧美市场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品牌的竞争力。

三大启示

日本企业的出海经验犹如一面镜子,有许多成功要素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生态出海”,构建协同生态圈。日本汽车产业的出海模式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出海过程中,日本汽车产业形成了“整车—零部件—服务”的完整生态圈。以丰田为例,其在海外设厂时,不仅自身的整车生产落地,还带动了众多零部件供应商一同出海。这些零部件供应商在当地建立工厂,为丰田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协同,使得丰田在海外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备复制这种模式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以整车企业为核心,推动电池、芯片等供应链企业同步出海。在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与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企业合作,共同建立本地化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适应性,还可以建立起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标准,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话语权。

二是“数字赋能”,跨境电商的融合突破。

在数字经济时代,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渠道。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2.63万亿元,增长10.8%,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然而,物流成本高企仍然是制约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2024—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物流成本占比依然高达20%—30%,而日本仅为18%左右。高昂的物流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突破这一困境,中国企业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建设海外仓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SHEIN在美国布局3日达网络,通过提前将货物存储在海外仓,实现了快速配送,大幅缩短了交付周期,提升了客户体验。

据统计,使用海外仓的跨境电商企业,其客户满意度可提高20%以上。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可以提高跨境支付的安全性和效率,降低支付成本。通过区块链技术,跨境电商企业可以实现实时结算,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三是“制度护航”,政策引领与规则制定。

日本在企业出海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为企业提供支持。其中,“亏损准备金制度”值得中国借鉴。

在这一制度下,日本政府将企业投资额的一定比例计入海外投资亏损准备金,给予免税待遇,以对冲企业投资风险。当企业投资出现亏损时,可从准备金中得到补偿;若未出现亏损,则从准备金积存满五年起将其五等分,逐步并入应纳税所得额。这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鼓励了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可以探索在海南自贸区进行“免税法”试点。海南自贸区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实施“免税法”,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海南设立总部或运营中心,开展海外业务。对在海南自贸区注册并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其海外所得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在规则制定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国际互认具有重要意义。欧盟对新能源汽车的碳足迹核算有严格的要求,这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形成了技术壁垒。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国际互认。通过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打破欧盟等地区的技术壁垒,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日本企业长达70年的出海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商业史诗,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它让我们看到,出海不仅是企业寻求发展空间的生存选择,更是国家重塑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作者系广州一链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

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