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4期 > 路径/实务 > 长三角一体化

杭州助力“新雏鹰”孵化出更多“六小龙”

  作者:常 敏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4-25

杭州又有创新大动作。

一项名为《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出台,引发外界强烈关注。

《管理办法》明确,到2027年杭州将着力培育300家左右“新雏鹰”企业。

何为“新雏鹰”企业?怎样孵化出更多的“六小龙”

迭代升级版

“新雏鹰”企业是“雏鹰”企业的迭代升级版,相较于“雏鹰企业”,“新雏鹰”更突出未来产业和高精尖产业领域,更强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聚焦以硬科技创新力推动新质生产力。

此次发布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未来产业导向,明确“新雏鹰”企业的产品(服务)所属产业领域须为浙江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突出培育扶持一批新领域新赛道企业。

作为杭州科技企业认定的重要补充,《管理办法》对“新雏鹰”企业有严格认定标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需属于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还需是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研发人员占比与研发投入比例均需达到规定标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获得的核心知识产权需为自主研发,不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为助力“新雏鹰”企业茁壮成长,杭州推出了四大“护航计划”。

一是认定奖励,对首次认定的“新雏鹰”企业,最高可获50万元的奖励;

二是研发支持,“新雏鹰”企业可纳入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政策覆盖范围,单个企业最高补助300万元;

三是科技保险,支持“新雏鹰”企业购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风险类科技保险,最高补贴保费50万元;

四是活动支撑,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向“新雏鹰”企业开放共享,科技文献资源免费下载,举办“新雏鹰”企业训练营,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

当前,杭州正在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新雏鹰”企业培育这一实践不仅为地方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范式,更重塑了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底层逻辑——从“规模增长”转向“技术话语权争夺”,充分彰显杭州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特色优势。

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特种兵”

“新雏鹰”企业是杭州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特种兵”,将推动杭州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底座支撑。

一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杭州新质生产力。

2025年初,杭州全面加快未来产业布局,以“需求导向、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为原则,围绕五大风口潜力产业以及X个前沿领域,积极抢占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创建若干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5+X”未来产业培育体系。

培育杭州未来经济竞争新优势,必须培育一批面向未来的科技企业,此轮“新雏鹰”企业培育工程,更加明确产业导向。“新雏鹰”首要特征就是聚焦未来产业前沿,其产品或服务要紧密贴合浙江省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诸如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新兴且极具潜力的领域,以此彰显其在开拓新赛道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新雏鹰”企业培育,充实杭州未来产业科技成果、提升转化效率,加快形成杭州新质生产力。

二是提升企业研发强度,加快完善杭州创新转化链。

没有科研的持续投入,就没有科技的持续创新。杭州不断深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截至2024年12月中旬,杭州拥有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49家,省企业研究院695家,省企业研发中心2234家,市企业研发中心4266家。

此轮杭州“新雏鹰”企业,主要认定门槛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更高一筹,要求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且总数达50人以上,同时企业核心知识产权数量不少于 3 件(其中授权不少于 1 件),或者通过 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不少于 1 件,确保企业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通过培育“新雏鹰”企业,进一步提升杭州科技研发强度,同时通过扶持“新雏鹰”企业成长,加快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完善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

三是建强科技企业梯队,加快壮大杭州创新生力军。

“新雏鹰”企业定位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升级版,注册时间较短,着重强调企业成立时间需在5年以内,并且对企业研发团队核心成员的构成、上年度研发投入额度,以及累计获得股权融资数额均制定了详细且严格的要求,全方位评估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巩固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队培育机制。

通过“新雏鹰”企业培育,发挥选种育种作用,为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小巨人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储备力量,不断壮大科技创新生力军。

孕育出更多的“六小龙”

今年以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一大批新锐科技企业的出圈,让杭州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背后,是杭州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杭州连续3年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14位,连续4年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鼎”和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位,2024年,杭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为3.9%左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3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50件,全年技术交易总额1441亿元……

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多年来杭州统筹各方力量,坚持创新制胜工作导向,以“226”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两个目标、两大工程、六个突破)为抓手,全力强改革、破难题,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新雏鹰”企业培育工程正是“226”科技创新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工程。杭州要加速推进“新雏鹰”企业培育计划,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首先,加强政策升级,构建“精准滴灌”支持体系。杭州要建立“新雏鹰”企业技术攻坚清单,动态纳入“十大科技专项”(如光子芯片、AI新药研发),每年滚动发布“揭榜挂帅”任务,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其次,加强资本护航,创新“耐心资本”供给模式。一方面,杭州要建立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组建“新雏鹰专项基金群”,发挥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与“新雏鹰”企业共同承担研发风险,陪伴“新雏鹰”企业成长。

最后,加强生态重构,持续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网络。目前,杭州正重点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推进机制,已启动西湖区环紫金港、滨江区环大装置、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钱塘区环大学城等四个创新生态圈建设,构建“两翼驱动、多点联动”的创新生态圈空间布局。

杭州要聚焦此布局,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加快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实现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从“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的跃升,为“新雏鹰”企业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土壤,孕育出更多的“六小龙”。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