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是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被誉为“生命的火种”。位于皖南山区腹地的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素有“中国生态硒都”美誉。
多年来,石台县坚持推动硒资源转化为硒产业,将富硒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全力打造,推动了硒相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富硒农业、富硒功能性食品加工业、富硒养生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开发出硒茶、硒米、硒泉、硒果、硒菜、富硒畜禽和富硒土特产等八大富硒特色产业近100多个品种,产业经营主体300多家。2024年与硒相关产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首次超过了全县旅游总收入。
硒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化需要依托于各种富硒农产品及富硒生物制品,需要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相融合。石台县以硒赋产,注重在融合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以硒融农,硒农产业快速增长
在石台,特色农业发展始终紧紧围绕一个“硒”字,多年来通过延链补链、固长补短,开发了硒茶、硒米、硒油、硒果、天然含硒炭火烘焙的大山村土灶锅巴等富硒产品六大类近二十品种,硒农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
石台硒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品”认证率达100%,深受消费者钟爱。2024年硒茶产量5600吨、综合产值超10亿元,分别是2018的1.4倍、2.6倍。
为做大硒茶产业,当地相继制定了石台硒茶、石台富硒茶等地方标准,提升了茶叶生产标准化。在全县12.3万亩茶园,推广使用太阳能诱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使用农家肥、有机肥种出的茶叶品质上乘,富含硒元素,深受消费者青睐。当地茶企将这些优质茶叶进行深加工,推出富硒茶礼盒,作为旅游伴手礼和民宿特产销售。
石台茶企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7家,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轮驱动模式推进茶叶品牌建设,现拥有“天方”“雾里青”“天方茶苑”中国驰名品牌3个。石台硒茶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石台富硒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2021年连续两年成功入围“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
同时,石台围绕硒粮打造了“石台硒米”地域品牌,开发富硒水稻种植面积达1.6万亩,年产富硒稻谷6400吨,加工石台硒米3200吨,产值9600万元,分别是2018年的1.6倍、1.4倍、1.6倍、1.6倍。开发富硒油菜籽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油菜籽2000余吨,加工压榨富硒菜籽油800吨。
此外,石台还积极开发富硒黑木耳、硒米酒、富硒葡萄、富硒草莓、富硒黑猪肉、富硒土鸡蛋等其它农副产品,逐步建立硒茶、硒米、硒菜、硒蛋、硒果等系列硒产品研发和生产加工体系,目前4个富硒产品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6个富硒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以硒融游,硒旅产业再上台阶
旅游是石台的支柱产业,近些年一直深挖“富硒、负氧”独特资源,打造“硒游记”品牌,将富硒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积极创建仙寓山富硒康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石台县面向长三角客源市场,开展“硒品出山·引客来石”行动,邀请游客来深山里呼吸负氧离子,吃“硒餐”品“硒茶”,养养身体,到访游客纷纷赞赏石台的生态环境。正是以“硒”作为媒介,引来了八方客人,石台成为长三角游客的新宠。
石台县对生态硒餐文化解码赋能,发布了石台一品锅、富硒茶香虾等18道硒餐美食图鉴。在南京等长三角城市设置了石台生态硒餐体验店,把螺蛳烧鸡为代表的石台生态硒餐美食登上央视财经频道,从而吸引大批长三角游客来石台康养旅游。
针对研学旅游热度不断增加,石台还着手打造了北纬30度富硒之旅、喀斯特地貌溶洞之旅等研学课程和“石台溯硒三重奏”等科普教育研学精品线路,组织硒康泉水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共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1家,2024年接待合肥、安庆等地一日游学团队1万多人。
以硒融水、以硒融养,新兴产业火爆出圈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天然山泉汩汩流淌。依托得天独厚的富硒水资源条件,石台积极探索水价值转化路径,全县12家硒泉企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产能200万吨左右,硒泉产业综合产值达1.48亿元,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超过十年前的3倍,产品销往沪苏浙等长三角核心城市。
仙寓山泉是石台县硒泉企业中的老品牌,坐落在中国富硒第一村大山村脚下,与仙寓山旅游景区相得益彰,产品销量一路高歌猛进。仙寓山泉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2024年该公司产值2400余万元,客户覆盖国内15个省市,拥有100多家经销商。从藏在深闺生态资源到走向全国的产业品牌,“石台硒泉”突围之路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石台在发展富硒健康养生方面同样出色,创建了“原生态、慢生活、深呼吸”高端休闲养生基地,吸引长三角等外地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富硒康养业产值达6亿元。
依托被誉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长寿村”大山村和“中国天然氧吧”等资源优势,实施万亩硒茶观光体验带建设,打造特色富硒康养慢庄小镇、康养基地、康养庄园、康养精品民宿,高水平建设仙寓山富硒康养目的地、富硒茶博园、云里居茶旅融合观光园等各类康养载体,打造了水上运动、研学拓展、露营派对等休闲康养业态,不断丰富富硒康养新产品,年吸引3天以上过夜养生游客2.8万人次。
仙寓山大山村被称为“中国富硒第一村”,全村61户,有57户经营硒养民宿,每户年收入13万元至200多万元之间。
打好四张牌
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有技术创新驱动、业态变革重塑、市场需求主导、依靠政策引导和支持等。
石台要在富硒产业发展上更有作为,下一步还需要打好“四张牌”。
打好技术创新牌。富硒产品开发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研发跟不上,产业就始终在低端徘徊。调研发现,石台靠资源、卖资源的路子还比较窄,硒相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企业建议,发展富硒产业要从源头上研究和科普硒的价值,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使用。恩施硒产业之所以做大,拥有国家级检测中心是重要原因。
要补齐技术创新的短板,石台可主动与中科大、安农大等高等院校,国际硒研究学会、长三角功能农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及链主企业进一步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开展硒产品种植、精深加工、营养评价等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也可以利用AI技术建立硒营养效果(风险)评估模型,发布硒摄入量动态算法。
另外,随着硒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硒产品标准化变得尤其重要。湖北恩施硒科技、硒标准、硒产品认证保持国内领先。石台要积极引入国家级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制定国家高含量富有机硒产品检测标准;健全富硒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配套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打好企业引育牌。目前,石台硒产业已有经营主体300多家,发展硒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60多家。但湖北恩施涉硒加工企业达到762家,其中规上企业234家,高新技术企业278家。石台涉硒产业规上企业数,仅相当于恩施的5%。规模最大的富硒茶企业天方茶叶,年加工能力只有2000吨,年产值2亿元。要做大富硒产业,石台就必须在招引和培育企业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引进有较强技术能力、销售渠道广的富硒精深加工企业,在富硒开发上形成聚焦效应,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影响力的富硒龙头企业,放大企业“富硒光环”。
另一方面,要围绕现有企业梯队,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优育强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强配套企业集聚。对中小微企业开展梯队式培育,同时激发更多企业主体、村集体和群众的内生动力。
打好产品开发牌。调研发现,石台县硒产品主要聚焦初级农产品,如硒茶、硒米、硒泉等,或者以硒赋能文旅康养服务,全系列产品溢价能力弱,在富硒产品深度开发上下得功夫不够,富硒中药材种植、保健品开发、功能性化妆品乃至药品研制等新型产品尚未涉及。近年来推出的7天疗养套餐,但是市场反馈平平。
进一步分析,目前石台富硒产品,如茶、水、米等,大多数停留在概念和叙事之中,科学检验和验证还远远不够,更谈不上产品深度开发、提高附加值等问题。
因此,要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产品研发,开发富硒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如,生产富硒生物制品或富硒食品药品原料,生产硒蛋白提取物、富硒茶多酚、有机硒胶囊等富硒原料或产品。此外,旅游是石台主导产业,要推动硒与康养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硒元素全产业赋能。
打好品牌营销牌。调研了解,现有的“石台硒品”公共品牌市场辨识度较低,未能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百强。在硒产品市场营销上手段比较单一,地方电视台、旅游宣传册等传统渠道多,“皖美农品”平台、抖音微视频等新型宣传营销少,不利于好产品走出本地、本省。同为富硒地区,石台的名气不如恩施和紫阳大。
尽管硒具有保健康养价值,但国内富硒产品多而杂,难免鱼目混珠,甚至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各地把富硒产品的品牌塑造放到重中之重地位。
对于石台来说,就是要以富硒茶公用品牌为标杆,逐步统一硒游、硒养、硒享、硒宿、硒泉、硒茶、硒米、硒餐八大品牌,把“石台硒品”品牌打出去。
同时,通过检测和标准化生产,明确硒茶、硒米、硒泉等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程,让富硒产品成分可见、效用可见、价值可见。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要通过办好“石台硒博会”“硒水鉴茶大赛”“富硒美食节”等宣传活动,提升“中国硒谷”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者为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执笔:薛立勇 马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