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调研,顶格部署。
4月16日,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在杭州专题调研外贸工作,强调要持续打好“稳拓调优”组合拳,更好为企业排忧解难、赋能增效,推动外经贸高质量发展。同日,浙江省省长刘捷在衢州调研期间,详细了解企业外贸出口情况,勉励他们创新贸易渠道方式,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梳理官方报道发现,自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以来到4月16日,浙江省委书记、省长10天内至少已6次顶格部署外贸工作。
关税战冲击下,我们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浙江作为外贸大省,出海是浙商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密码”,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值得借鉴学习。
三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经营机制,率先探索海外市场,温州商人在巴黎、罗马开设“中国城”、义乌小商品畅销国外就是最鲜明写照。
随着中国加入WTO,浙商抓住经济全球化重要机遇,以开创的眼光和雄心,秉持“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以创新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加速推进出海进程,“地瓜经济”拔地而起、茁壮成长,200多万浙商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创业,成为推动浙江对外开放合作的关键力量,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回顾浙商出海的历程发现,浙商出海经过了破浪、领航、聚势三大跨越。
一是破浪:实现从“商品国际化”到“产能国际化”跨越发展。早期的浙商出海,大多从制造业起步,从一个小零件、小部件、小玩意做起,受益于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依靠生产低价代工产品的模式打开海外市场,向全球输出“浙江制造”。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成本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选择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构建海外营销网络等,实现了从“商品出海”到“产能出海”的跨越发展。
例如,安特与斯里兰卡国家电力部创办合资公司,通过在海外投资设厂进行技术输出,更好满足海外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三花秉持着“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三花就在哪里”的全球化经营理念,在墨西哥、波兰、越南建立起全球区域工厂和根据客户要求就近生产、随时开关的卫星工厂。顾家家居通过并购欧洲知名品牌实现 ODM 向 OEM 的转变(品牌出海)。
二是领航:实现从“产能国际化”到“产业链国际化”垂直布局。基于产品外销的经验探索与资本积累,浙江企业开始通过直接占有、参股或合作开发的方式,加强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等的控制力,增强产业链安全和韧性,逐渐从“产能走出去”向“产业链走出去”转变,实现从低层次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国际分工的提升。
例如,青山控股布局印尼矿产,先向上游环节延伸拓展,再向下游不锈钢、新能源行业布局覆盖,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布局。中策集团依托泰中罗勇工业园,在泰国建厂,获取当地橡胶资源。恒逸石化布局文莱向上游炼化产业拓展。
三是聚势:实现从“产业链国际化”到“能力国际化”跃升蝶变。能力国际化是浙商出海的高级阶段,特别是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浙江企业,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跨境并购等方式集聚全球先进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聚势蓄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助力浙商出海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真正融入全球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龙盛、海亮、三花的并购之路、中策橡胶在德国汉诺威成立的欧洲技术中心、运达股份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市设有运达欧洲风电研究院、杭州硅谷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立、丝路学院的建设等。
五大模式
浙江作为进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三的外贸大省,也是外贸依存度全国最高的省份,浙江开拓创新、走在前列,形成了浙商出海的五大模式。
筑强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抱团出海”。浙江企业参与境外园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质量高。特别是依托华立等龙头企业建立的民营境外园区,成功复制国内产业集群的模式与经验,在“走出去”过程中助力更多中小企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出海”演变,通过规模化、集中化和多业态的集群式组织形式,形成以相关产业为主线条的商业生态,降低走出去的门槛、风险和成本,促进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相互借力,形成抱团取暖、抱团竞争。
如中策橡胶等企业在入驻泰中罗勇工业园之后,有效带动上下游相关近200家中小企业入驻,助力“走出去”中小企业熟悉利用境外投资规则,迅速扩大海外市场,并成为中国优势产业在东南亚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近年来,园区类型也从单一加工制造为主向多领域、专业化发展,并为入驻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专业化综合服务,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获得感。华立为入园的中小企业提供从所在国市场调研、产业及投资优惠政策咨询、投资设厂审批手续、用工政策及各种法律风险把控、金融及各种配套服务等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大大提升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获得感、幸福感。
跨国并购,推动龙头企业“借船出海”。从2008年起浙江民营企业就开始“借船出海”,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外并购之路。通过开展跨国并购,浙江龙头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价值链,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
可以说,浙江跨国并购曾经是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重头戏,也涌现出万向、吉利、卧龙、海亮等一批具有产业链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形成万向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公司、吉利并购沃尔沃、均胜并购日本高田等一批重量级并购项目。
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企业“走出去”意愿更加强烈,再度掀起高水平境外投资高潮,2024年境外投资规模达到170.7亿美元。企业“走出去”的重心逐渐向优化运营转变,获取战略资源及使用高端要素能力越来越强,如巨星科技、杭叉集团等企业不仅“走出去”更要“行得远”,形成了“中国设计+中外制造+全球销售”的总体布局,不断提升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把握国际规则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
数字赋能,推动更多企业借助“平台出海”。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强省,大批数字平台企业通过“生态出海”和“技术出海”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在跨境电商、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市场上一股不可小觑的新兴力量。
一方面,平台企业助力实体企业“走出去”,比如义乌小商品通过SHEIN、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加速迈入品牌出海;谦寻文化以电商直播助推“一带一路”沿线15国50多亿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并以数字化创新能力推动品牌出海。另一方面,阿里巴巴、连连数字等平台企业直接“走出去”,将浙江成功模式复制到海外,提升浙江平台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如阿里巴巴首创发起并推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目前已建成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11个海外布点,并与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机制,有效带动埃塞咖啡、卢旺达辣椒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中国市场。连连国际积极布局TikTok、SHEIN、Temu等新兴出海平台,跨境收款服务在国内跨境卖家第三方收款工具中,使用率位居全国首位,服务的活跃客户数量超过130万家。
低碳转型,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出海”。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凸显,国际合作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要求,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企业在参与国际开放合作中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勇当绿色清洁能源国际合作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截止目前,浙江企业已在20多个共建国家参与建设了光伏、风电、水电、地热、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等全门类数百个海外清洁能源项目。正泰新能源在海外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超过8GW,足迹遍布“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并在泰国等地实现本土化制造。中电建华东院承建东南亚最大的光伏电站——越南油汀500MW光伏项目。浙能集团参股巴西第九大水电站——圣西芒水电项目,自交割以来累计发电量约370亿千瓦时。开山集团在印尼投资58亿元建设净发电量240MW的地热发电站。天能帅福得绿色能源项目,在中法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签署合作协议。
软实力输出,推动企业“文化服务出海”。在全球文化竞争与融合加速重构的当下,浙江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国际化新路径,浙商成为推动宋韵文化海外破圈到影视产业全球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如浙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精美绝伦的东方美学、精彩纷呈的中国神话故事、酣畅淋漓的游戏体验,让海外人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元和精彩,全球玩家突破2800万,销售额突破90亿元。
浙江企业华策影视集团10余家海外媒体共同建设覆盖3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华语节目播出平台,构建影视文化“华流出海”的朋友圈,已累计将15万小时中国影视作品发行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包含112个频道的内容矩阵,上线10000+视频,累计吸引622万粉丝,观看次数突破10亿。
从“符号输出”到“价值共享”,浙江企业出海进程中还通过一桩桩富民工程、一件件“小而美”项目,不断传播故事、增进民心相通、提升文化软实力。
如华友钴业为刚果(金)当地社区捐建太阳能水井、道路和排水疏水工程,助力教育事业,成为履行海外社会责任的中资企业样板。华立集团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共建海外“丝路学院”,为当地培养上千名职业技术人才。中地海外水务有限公司承建的塞内加尔乡村打井供水项目是塞内加尔“乡村发展紧急计划”的明星工程,项目为当地两百余万民众带来方便、干净的饮用水,并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是当地民众公认的“民心工程”。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