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创新样本

破解乡村治理“四难”

  作者:张 翼 吴福安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7-14

乡村是国家有机生命体的毛细血管,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治理先行。然而,乡村治理也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乡村治理“带头人”队伍建设难、乡村经济支撑难、提升群众配合度难、打造共治队伍难等。如何去破解?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立足自身,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为抓手,创新打法,蹚出了一条具有贵池特色的乡村善治有效路径。贵池是如何破解乡村治理“四难”的?

锻造“头雁”,增强治理“引力”

基层强不强,关键在“头羊”。带头人作为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力量,其素质、能力、担当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效,带头越好、本事越硬,党组织就越凝心聚力,基层治理就越坚强有力。

对此,贵池深入推进“头雁”工程,通过“选”的源头活水、“育”的培养融合、“比”的激励鼓劲、“管”的精准精细,逐步锻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乡村振兴排头兵,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格局。

一是“选”出合格“头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推行“村内选拔、村外回引、公开招考、上级选派选人和转岗、劝退、辞退、问责”四上四下举措,真正把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工作积极、群众公认的好干部选出来。

“换届前,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贵池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坦言。在2021年换届之初,就注重从源头上严把人选,挨家挨户收集群众意见,剔除“病秧子”,挑出“好苗子”,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脱颖而出。“头雁”选准了,班子建强了,乡村治理有了强的“主心骨”,路子自然走顺了,2023年底贵池所有“后发村”顺利摘帽。

二是“育”出过硬“头雁”。“以前是胸中一团火、脑中一团麻,现在做规划、搞产业、抓治理都有招,也很顺手了!”翻动着自己厚厚的学习笔记,里山街道新华村党支部书记巩文开感慨说。突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贵池在推进“头雁工程”过程中,注重加强队伍锤炼,通过分级“联动式”理论学习、分类“订单式”技能学习、“内外结合式”跟班学习,帮助村党组织书记“补钙提能”。

三是“比”出有为“头雁”。比是平台,赛是手段,干是核心。“动真格”的擂台赛和“赛马”选优机制,已成为贵池常态化的机制,在这种争先进位、勇当“擂主”的态势感召下,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都很拼,在比拼中找差距、学先进、当表率。“打擂的‘浓浓火药味’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在相互学习中把乡村建设地更好。”曾在贵池区首届“五比五看”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大赛中夺得“擂主”的马衙街道金山村党委书记吴正德表示。

四是“管”出担当“头雁”。好“苗子”选出来了、用起来了,但能不能用其所长、积厚成势,关键在于精细化的“管理”。要想“管得好”,前提是“底子清”,重点是落实“日常考核+年终评议”考评管理制度,还要发挥“进退流转”机制作用,始终保持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一池活水”。对此,贵池健全村党组织书记“成长档案”,按照“一库、一档”的要求完善信息库,规范村党组织书记任免、管理工作,任职备案实行事前、过程、结果“三报告”,并采取“四评”方式对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行、能力表现、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发展产业,提升治理“实力”

在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更需认识到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造就乡村“如许清渠”的源头活水。近年来,贵池以“兴村”工程为引领,精准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动机”。

一是区镇村联动攻坚。只有发展好特色产业,才能留住“本村人”、吸引“外乡人”,把“人气”攒起来。贵池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全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攻坚行动,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以殷汇镇为例,该镇河东村紧扣区、镇部署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2024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30%。

二是大力整合资源要素。贵池区以系统思维全面摸清“山田宅林水文产人”全要素乡村资源底数,建立十分详实的资源数据库,搭建起乡村资源和市场对接的桥梁。涓桥镇的池州市绿久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探索大田托管“合伙人”模式,已托管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面积1.95万亩次,服务农户2000余户。

三是做优特色载体。贵池区推深做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兴村”工程,会同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实地审核并研究确定2024年度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项目10个,及时推进项目落地实施,目前已形成里山黄精、梅村艾草、乌沙葛根等19个特色产业联盟。其中,90后青年和退伍军人华俊一同创立的安徽省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梅村镇艾草产业做大做强。

四是强化正向激励。在政治待遇上,明确对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连续3年保持200万元以上且年增幅不低于15%的村党组织书记,结合“五方面人员”进班子常态化,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通过选拔、考录、公开招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带领元四村斩获多个“国”字号荣誉的村党委书记章谦,2024年获里山街道办事处事业编制。

创新共治,凝聚治理“合力”

基层治理是一项“致广大而尽细微”的系统工程,需要下足一番“绣花功夫”。但乡村治理实践中常常出现“独木难支”的局面,“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并不鲜见。何以破局?

贵池以人才振兴为支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方位打造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的乡村治理团队,释放出乡村治理的巨大潜力,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

一是育“雏雁”。通过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养等渠道,统筹选聘村后备干部,推动“2+1”帮带机制全面落地,即1名乡镇班子成员或驻村干部、1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带训,帮助后备干部理清思路、进入角色,为乡村振兴凝聚有生力量。通过搭建基层锻炼、多岗交流、一线跟班等平台助力“雏雁”成长,有效提升一线人员工作水平。

二是引“归雁”。打破地域、职业界限,采取从“三新组织”优秀党员中“挑”、从致富带头人和返乡技术人员中“选”、从外出务工能人和高校毕业生中“请”的方式,确保每村配备“产业型”“潜力型”“绩优型”后备干部不少于1-2名。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的刘宏怀揣建设家乡的理想,2012年果断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回乡带领村民发展水蛭产业,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2021年村两委换届之际,刘宏当选为佳山村党总支书记。

三是带“群雁”。贵池区创新实施“两小组长”培育模式,形成“群雁齐飞”的乡村治理强大合力。全区共选优配强了4312名“两小组长”,覆盖率100%,年龄较轻、学历较高、致富能力较强的超60%,通过好中选优、优中选强,通过阶梯式培养机制,“两小组长”正逐渐成为基层干部队伍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越来越多有创意点子、有法治思维、有道德素质的人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促进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提升基层治理软实力,在“见人见事”中彰显乡村基层治理的精度、力度、温度。

(作者单位:中共池州市贵池区委党校;基金项目:2022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乡村“头雁”工程引领乡村振兴实证研究,编号:2022CX067)

5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