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赋予开发区的历史使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部分开发区面临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矛盾问题,如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转型困难、创新能力偏弱、土地资源紧张等。
推动传统开发区产业转型再造已迫在眉睫,必须以“二次创业”的勇气和魄力,破除传统路径依赖惯性,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平台、新模式、新机制探索新路径,形成新动能,推动开发区产业再造。在开发区产业转型中,合肥经开区等地的经验值得关注。
合肥经开区:打造“三张名片”
合肥经开区在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考核中排名第7位,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十,经济发展硬实力突出。截至2024年底,合肥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约3700亿元、增长11.3%,“四上”企业营收近8000亿元,培育市场主体总数超11万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200家,营收超百亿企业17家。其产业再造主要做法,可以总结为打造“三张名片”,即“制造”名片、“创新”名片、“开放”名片。
抢先布局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制造”名片。合肥经开区发挥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齐头并进,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行动”为抓手,构建了“3+6”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3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6大主导产业。
特别是以三大战新产业为先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了创新能力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和存储芯片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并以产业集群为引领,集聚了高端存储芯片、大众安徽、蔚来汽车和联宝科技等340余个重点产业链项目。同时成功探索出“科创+产业+金融”模式,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效融合。
构筑“科技+产业”生态,打造“创新”名片。合肥经开区主动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建设,建设布局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产品、技术等优势创新资源,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一方面,构建“两湖科创圈”,吸引高端创新要素,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培育“四生”(产业、科创、生活、自然)融合生态,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哈工大等国内7所“双一流”高校,中科院力学所、合肥物质研究院等“中科系”院所深度合作,探索“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创产业育成模式,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2024年,合肥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以上,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超100家、同比增长118%,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打造“开放”名片。合肥经开区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区块优势,加快国内、国际高端要素集聚,积极探索开放型制度创新,打造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
一是制度布局,建设航空港(进境指定口岸)、综合保税区、空港B保、跨境电子商务港、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建设“水陆空铁”立体联运枢纽;二是要素布局,开展“创转升”行动,向亩均要效益;三是发展空间布局,实施“南优北拓”、南北联动战略。在具体举措上,大力发展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再制造、保税检测、保税展示等“保税+”新业态。
2024年合肥经开区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1607.6亿元,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占省、市进出口比重达18.6%、42.4%,对本地外向型经济拉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萧山经开区:实现“三个集聚”
在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中,萧山经开区连续进位,从第48位到第21位,再到2024年的第6位。其产业再造主要做法,可以总结为实现“三个集聚”,即聚动力、聚产业、聚生态。
从“有包袱”到“轻装上阵”,改革创新聚动力。靠吃改革饭发展崛起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突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作为全区国际元素最为集中、产业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能力最为强劲的区块,开发区探索推动政企分离,2023年组建萧山经开国控集团,将国有资产转化为可变现的资源。2024年设立“1+1+3”模式,即“一个管委会、一套工作机制、三个属地管理局”模式,更大限度地确保经济管理、投资服务、开发建设等核心职能在一线落地、一线推进,发挥内生裂变、国企园区(厂房)投建运营一体化等改革最大效能。
在营商环境改革上,经开区建设“企安心”服务枢纽平台,构建了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产业用地项目管理、土地收储、政策兑现以及水电费管理、停车场管理等16个业务模块,同时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为企业提供“零距离”全链服务。
从“结构之变”到“数实融合”,“一链一园”聚产业。萧山经开区按照“一企一链、一链一园”思路,以江南科技城、绿色智造产业新城和市北区块三大产业“兵团”为主力军,优化产业结构,建设高能级平台,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加快产业集群壮大。
在产业结构优化上,大力推动以数实融合为特征的产业革新,持续引导企业打造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等硬核生产力业态,并以此加快实现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工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存量裂变项目新增规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上工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5.7亿元,同比增长12.3%,逐步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在“一链一园”上,围绕主导产业主链,创建“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招引新项目,带动上下游核心材料、装备、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企业落地发展。为促进产业集聚,经开区打破了以往“先有空间、再谈项目”的思维定式和行动框架,制定出台《“腾笼换鸟”三年行动方案》,实行先有“鸟”、再腾“笼”的打法,成功招引落地了百亿级项目——总投资108亿元的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模组制造项目。
从“种子”到“专精特新”,“超前孵化”聚生态。萧山经开区把高能级创新平台作为“金字招牌”,连续发布科创孵化载体建设行动方案、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三个系统性重要文件,孵化、培育和招引创新企业,打通“概念—孵化—产业化”链路,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和就地应用,以“平台+”模式打通教育、人才和科技之间的壁垒,一体化赋能区域发展。
这种“一链到底”的链能推动一批硬核科技从实验室迅速走向生产线,已成为萧山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攀登新高峰的“关键变量”,形成了以“专精特新”为主的创新生态。2024年,萧山经开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66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25家。
淮南经开区:做足“三篇文章”
淮南经开区是皖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显著成效。其产业再造主要做法,可以总结为做足“三篇文章”,即做足数字智慧园区文章、成果转化文章、科创服务文章。
做足数字智慧园区文章。一是推进数据平台化。围绕主导产业集成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设“1+3+N”个共性场景,提供智能化生产管理、供应链协同、研发创新等一站式解决平台。二是加强管理智能化。推动园区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九曜智能为客户提供“工业级L4无人驾驶全工作链解决方案”,山河药辅生产反应环节实现100%自动化。三是促进绿色低碳化。推进数字智慧园区安全、绿色建设,实现园区重点污染源在线检测率100%。
2024年,淮南经开区成功入选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发布的首批“2024年数字智慧园区”名单,成为获评的11个国家数字智慧园区之一。
做足成果转化文章。一方面,深化政校企合作。深化与淮南联合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推进淮南医药现代产业学院,与安徽机械技师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加强与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沪苏浙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主动承接创新成果外溢。另一方面,推动平台创新。通过引入第三方孵化器运营机构,与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合作运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华东研究院合作运营综合性医药中试基地,不断提升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和落地转化能力。
2024年1-11月,淮南经开区完成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3.21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7.04亿元、同比增长2608%。
做足科创服务文章。一方面,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将企业专利质押贷款纳入“政银担”,在企业利用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的给予补助。通过举办政银企对接会、技术改造再贷款银行协调会等,多渠道完成帮助企业融资超过20亿元,为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另一方面,进一步夯实科创基石。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不定期地邀请市科技局、税务分局、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辅导培训,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集中开展点对点申报辅导,引入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利申报服务。
2024年,淮南经开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9家,同比增长161.8%。
(作者为淮南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决策杂志社)联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