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称为太空商业元年,商业航天已成长为万亿级新赛道。在这个新赛道上,很多地方都在奋力奔跑、筑梦苍穹,努力抢占产业制高点。
5月10日,安徽蚌埠市召开了首届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百余名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让外界关注到蚌埠这匹商业航天产业的“黑马”。
经过几年的发展,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就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今年以来,蚌埠动作频频: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百吨级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安徽省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即将竣工……首届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也标志着蚌埠吹响了产业集群建设的号角。
商业航天是“硬科技”产业。从蚌埠无中生有的发展历程中,或可以找到“硬科技”产业的打法与秘诀。
产业“豪赌”的背后
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开端,源于一次“豪赌”。
2019年,以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发、装配测试和配套飞行为主营业务的九州云箭遇到了资金难题,同时为选址建设试验测试基地而苦恼。蚌埠市禹会区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决定给予5000万元投资,并提供辖区的大洪山废弃矿坑建设试验场。
按照当年禹会区的财政收入来看,投资5000万元需要很大勇气。而且,进入一个新兴行业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蚌埠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商业航天新赛道。
“豪赌”的背后,是蚌埠多年来的航天梦。蚌埠的航天基因可追溯至1979年成立的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〇七研究所光电集成器件研究分所(现为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其研制的传感器曾用于长征系列火箭。正因为有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电科40、41所等相关国家级大院大所,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再到“天宫”遨游,背后都有“蚌埠制造”的贡献。
这一次,蚌埠也不是盲目进入,而是基于科学的论证:蚌埠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积淀;全市集聚了众多国家级大院大所,比如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MEMS传感器和陀螺仪、双环电子的精密电阻器、中电科40、41所的继电器和连接器等精密电子元件,在航天设备、航天发射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0多个,本地10余所高校及职教机构可为商业航天产业输送企业管理、数控、机加工等专业人才……
九州云箭的落户,成为蚌埠进入商业航天新赛道的切入点,开启了从0到1的产业发展进程。
新兴产业发展只争朝夕,速度是关键。2019年以来,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2020年,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2023年5月,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2023年8月,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建;2024年5月,安徽省明确提出支持蚌埠市发展壮大商业航天产业;2024年12月,商业航天产业园建成封顶;2025年,首批项目进驻产业园,并逐步运营投产。
从更高层面看,这一时期我国商业航天从初创期转入快速发展期,而蚌埠恰好踩在时代的鼓点上。截至目前,蚌埠市已累计签约16家商业航天企业,协议总投资55.2亿元。产业链上已有规模以上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预计2025年新招引商业航天企业不少于6家,完成规模以上企业5家。
未来5——10年,我国商业航天有望迎来黄金机遇期。根据蚌埠市的规划,到2035年,蚌埠将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形成火箭总装、发动机研试产一体化、商业航天飞行器配套、商业航天信息服务及商业航天科技文旅等产业链条,建设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全周期全链条打法
短短几年时间,商业航天产业就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片森林”,蚌埠有什么样的打法与秘诀?
顶层设计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蚌埠市与中国航天唯一的综合性总体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合作,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锚定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航天级关键材料、动力系统共享测试服务等细分赛道,明确“1+4+N”发展纲领,即建设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4个基地(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卫星制造基地、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 ),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找准了“赛道”、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第一动力。蚌埠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逐步实现从“单一制造”向“全链条创新”的跃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加快培育产业制造创新平台,除了依托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和四十一研究所等驻蚌科研院所,蚌埠市还选择和航天领域专业大院大所“联姻”,加大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力度,深入开展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商业航天研发投资大、周期长,资金支持尤为重要。为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蚌埠依托“资本+政策”的配套措施,推动规模50亿的安徽和壮高新技术成果基金、规模20亿的安徽省新一代信创产业基金全力支持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除了存量基金外,蚌埠进一步瞄准产业链各环节,设立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主攻方向更明确、更精准,与产业发展、项目招引、企业创新等紧密关联,能够有效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2024年初,蚌埠禹投集团、蚌埠投资集团、国新国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10亿元商业航天专项基金——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
2024年12月,该专项基金与椭圆时空、易科奇进行增资协议签约,投资金额合计1.05亿元,并促成两个项目签约落地,其中椭圆时空计划在蚌建设智能卫星工厂项目,总投资约10.2亿元;易科奇计划在蚌建设5G卫星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
以1.05亿元引来总投资11.7亿元的大项目,这是蚌埠发挥基金招商“杠杆效应”的一个成功案例。
招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蚌埠市制作了全产业链图谱和补链强链清单,“按图索骥”开展链式招商,与北京和长三角等地区商业航天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合作。除九州云箭外,蚌埠已集聚了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火箭发动机、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体制造及总装等产业领域。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蚌埠每年更新《市级产业扶持政策清单》,通过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设备融资租赁贴息、人才专项支持等政策,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要素保障。
人才是“硬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做好人才保障,蚌埠与市内高校开展人才引育活动。“目前我们研发人员中有30%左右来自蚌埠,生产线技术人员更是实现了100%本地化。”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从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蚌埠市建立了全周期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持续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太空商业化时代如何追梦
2025年,太空商业化时代加速到来。在商业航天“竞速赛”中,产业集群建设至关重要。谁能率先建成产业集群,谁就能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
为打造产业集群,蚌埠市建设了安徽首个以商业航天为核心的专业化产业园区——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
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深蓝航天、星河动力、椭圆时空、易科奇等项目将陆续进驻开工建设,逐步运营投产。建成后,这里将系统导入一批中国商用航天头部企业,凝聚航天产业核心业态,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蚌埠还将升级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通过专业规划设计,建设为国内首批商业化共享测试中心,打造成为火箭动力测试、子级系统测试、悬停试验调度中心为一体的公共测试平台,发挥更高效用,填补区域航天测试空白。
5月10日召开的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通过邀请相关企业及专家参与,进行产业推荐、项目路演等,不断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从目前来看,蚌埠在商业航天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首先是地理优势上,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蚌埠位于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恰在中间,适合产业溢出,贴合用户与市场。
其次是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基于蚌埠的工业基础,紧紧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可以快速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此外,地处西郊的大洪山是火箭发动机的天然试验场。
另外,还有政策优势。蚌埠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把商业航天作为蚌埠市第六大产业集群,前瞻性谋划布局产业发展,以强大的顶层设计铸就“航天硬核”。
“选择蚌埠,看似偶然,实为必然。”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蚌埠对于商业航天产业具有非常科学的前瞻性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加速汇集产业发展所需要素,完整科学的产业生态布局已清晰可见,这些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基础,让企业的每一步选择都充满底气。
可重复使用火箭是引领太空商业化时代的关键力量。自深蓝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聚焦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的研制。
作为第一家入驻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的企业,深蓝航天同样看好蚌埠的发展前景。企业负责人说,选择落子蚌埠,是基于蚌埠的资源禀赋、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园从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捷性等都很适合企业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加快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产业进一步集聚的核心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