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6期 > 特别策划

长三角县域上市公司的“镜像”

  作者:涂有钊 王运宝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6-25
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综合梳理发现,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上市公司的数量,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百强县、千亿县、“准千亿县”等一些经济较强的县域,往往诞生出数量可观的上市公司。以“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县”江阴为代表,2024年,江阴上市企业增至60余家,县域经济跨上5000亿元台阶,充分印证了这一发展规律。 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决策杂志社)课题组选取长三角地区苏浙皖的县域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总体规模、区域分布、产业分布、创新驱动等角度,全面剖析县域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同时,以安徽县域上市公司为切入点,从比较分析中,寻找安徽加快增加县域上市公司数量和消除上市公司空白县的新力量。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既能将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又能通过乡村土地、生态、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在要素配置、产业协同等方面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上市公司是地方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形成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长三角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千亿县最多的区域,在62个千亿县中,有35个来自长三角,其中,江苏、浙江更是占全国比重过半。

因此,通过梳理苏浙皖三省的县域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精准定位发展差距、深度挖掘潜在问题,就能为推动县域经济与资本市场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1.png 

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安徽多措并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展“一县一业”培育工程,不断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优化县域产业发展生态。县域经济总量占安徽省46%左右,肥西县、长丰县迈入千亿队列,全省县域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县域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显著。

横向来看,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呈现“皖企勃发”的态势。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A股县域层面上市企业共有45家,占全省A股上市企业数量的24.73%。其中主板26家,创业板11家,科创板3家,北证板5家;总市值达到2687.78亿元,占全省A股上市企业总市值的13.81%;实现营业总收入1764.85亿元,净利润116.3亿元,分别占全省A股上市企业的11.89%和15.77%;研发总投入57.36亿元,平均研发强度4.38%;45家A股县域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宣城市和滁州市下属县域,占一半以上比例。

纵向来看,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量质齐升”。过去五年,安徽省A股县域上市企业数量从28家增长到45家,占全省A股上市企业比例从9.73%增长到24.73%,数量和占全省比重持续上升;市值水平从2020年的1890.8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687.78亿元,年均增长12%;营业总收入从845.11亿元增长到1764.85亿元,营收规模五年内“从1到2”,跑出发展加速度。县域上市企业的分布,从2020年的20个县(市)增长到2024年的27个,县域分布更加广泛、更加均衡。

对比千亿县“扎堆”的苏浙地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江苏便以县域经济强而著称,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宜兴、太仓等一众苏南县市,常年霸榜全国百强县前十名,更涌现出“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县”江阴,拥有60多家上市企业;浙江县域经济虽不及江苏亮眼,但慈溪家电、乐清电气等“块状经济”,也让浙江千亿县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打法,成为浙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鲜明注脚。

截至2024年底,苏浙皖共有A股县域上市企业510家,占全国全部A股县域上市企业的一半左右。其中,浙江省有281家,占比55%;江苏省有184家,占比36%。可以看出,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与苏浙等地“量级悬殊”,差距较为明显。

省会集中与多地空白的并存

通过梳理安徽县域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可以发现,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合肥,表现为高度集聚与多县空白的特征。

从市级层面看,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45家A股县域上市企业分布在10个地市,其中合肥市下属县(市)数量最多,达到13家,占比28.89%。合肥、芜湖、滁州、淮北等地市县域上市企业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下属县(市)全覆盖。宿州、淮南、亳州、阜阳、黄山、铜陵等地市,县域层面上市企业仍处于空白。

从县域层面看,全省59个县(市)目前有27个县(市)培育出本土A股上市企业,占比不到一半。多数县(市)A股上市企业数量仍然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根据统计,皖北六市18个县(市)中,仅怀远和濉溪两个县拥有本土A股上市企业,且数量较少。

整体来看,全省A股县域上市企业区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合肥及周边县域。截至2024年底,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主的县域覆盖率为45.76%。而浙江县域上市公司覆盖率达79.25%,江苏为67.50%,分别高出安徽33.49和21.74个百分点。

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安徽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集聚度不足;二是资本市场培育体系尚不完善,县域企业上市辅导资源匮乏;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符合上市条件的优质企业储备不足;四是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力度和精准度有待提升。

江苏已提出“县域上市公司消零”行动,努力消除上市公司空白县。安徽各个县域用好上市公司“迎客松计划”,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争取更多县域内公司在资本市场亮相。

安徽县域上市公司

大多处在产业链低端

从安徽县域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24年底,全省45家A股县域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上市企业达到40家,占比90%左右。

按照证监会所属行业大类来看,安徽县域上市企业分布在20个大类行业,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达到10家,其他行业所属上市企业整体分布相对均匀。

从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门类看,安徽45家A股县域上市企业有17家属于“专精特新”上市企业,占比不到一半;仅有4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3家为新材料产业,1家为生物产业。

综合来看,安徽县域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领域,整体行业分布相对单一,多个行业大类仍处于空白。同时,多数县域上市企业处于制造业加工制造等产业链后端,产业链层级较低,以传统加工、代工为主,高附加值环节(如研发设计、品牌运营)占比较低。新兴产业渗透率较低,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仅为10%左右。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整体表现“链端低附”“新产薄弱”“高附缺位”。

与苏浙相比,浙江258家A股县域上市制造企业分布在11个门类行业,江苏167家A股县域上市制造企业分布在13个门类行业,而安徽县域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4个门类行业,行业覆盖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行业分布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失。

在制造业领域,安徽有40家A股县域制造业上市企业,不到浙江的1/6,江苏的1/4。其中,安徽仅有4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为新材料产业;浙江有11家,江苏有21家,两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对比可以看出,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整体行业分布相对结构性失衡,行业覆盖范围不及苏浙的一半,且县域上市的A股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高技术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相对缺失。

创新加码与研发增强趋势明显

研发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安徽县域上市公司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研发投入不断增长。

2024年,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合计57.36亿元,占全省A股上市公司总研发投入的10.71%。其中,中鼎股份总研发投入最高,达到8.45亿元,研发投入超过亿元的有15家。

五年来,安徽省A股县域上市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不断增长,从2020年的26.4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7.36亿元,年均增长21.35%。

从研发强度看,2024年,全省A股县域上市企业平均研发强度4.38%,比全省A股上市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低1.09个百分点。平均研发强度从2020年的3.97%增长到2024年的4.38%,年均增长2.49%。

从专利看,截至2024年底,全省45家A股县域上市企业专利数量合计10677件,占全省A股上市企业的13.26%。

综合来看,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研发投入规模逐步扩大,研发强度稳步提升,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表现突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整体表现“创新加码”“研发增强”“科创提速”三重并行的特征。

但是与苏浙等地相比,还是表现出“投入不足”“专利薄弱”“活力有限”。

从研发情况看,2024年,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总研发投入57.36亿元,仅为浙江的1/8左右、江苏的1/4左右;平均每个企业研发强度达到4.38,相较于浙江的4.83、江苏的6.23仍有较大差距。

从企业专利拥有量看,截至2024年底,安徽A股县域上市企业平均专利拥有量237个,与浙江的270个存在差距,但领先于江苏的209个。主要原因在于江浙民营经济活跃,企业家创新意识较强,县域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同时,更加靠近长三角创新资源,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引进更加便捷,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县域上市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总体看,安徽省在长三角区域中,县域A股上市公司专利拥有量不高,平均研发强度排名靠后,尤其是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强。

1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