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6期 > 路径/实务 > 样本

社区社会企业的成都探索

  作者:杨 彤 陈云康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6-25

社区事务繁杂,群众大事小事都在社区。然而,很多社区面临资金来源单一、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社会企业应运而生。

社区社会企业,是指以居委会作为特别法人身份发起,控股或全资成立,旨在改善社区治理并服务居民的企业。

近年来,浙江、安徽等地陆续展开试点;今年以来广东、江苏、云南等多地也开始试点,标志着社区社会企业开始大面积推广。

从全国来看,成都和北京是最早一批探索社区社会企业的城市。其中,成都认定社会企业数量最多。总结分析成都的探索经验,对社区社会企业的复制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从基层自发探索到规范发展

成都社区社会企业的诞生,是基层自发探索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被“逼”出来的。

五星启扬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是成都最早的社区社会企业之一,成立于2017年。其所在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五星社区,是一个拆迁安置社区,安置了来自5个街道、乡镇33个村的拆迁人口。居委会面临居民就业难、适应难、融合难和社区治理难等问题。

五星社区希望通过盘活社区资源,激发社区活力,但由于身份限制,导致资源确权难、业务资质获得难、专业运营难。于是,社区全额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希望以社会企业的身份创新突破种种限制,开展劳务派遣、物业管理和公共空间运营服务。

和一般企业不同,社区社会企业的法人是由社区书记担任,在党建引领下,围绕社区服务和破解社区问题开展业务。企业所得收益25%由社区统一管理并按公司章程规定捐赠到五星社区,用于支持社区发展和社区公益慈善事业。同时,企业运行受社区和居民的监督。

例如,五星社区针对公共空间运营,成立了公共空间运营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谋划、决策重大事项。委员会由党总支书记召集,社区能人、律师、党员代表、居民代表都参与其中。

五星社区社会企业成立后发展迅速,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困局。同一时间,社区社会企业在成都其他县区遍地开花。

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2018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以政府发文形式出台了《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标志着社区社会企业得到了政策层面的肯定和支持。

此后,成都市又陆续出台了《成都市社会企业评审认定管理工作试行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与一般企业不同,社会企业不是经登记而成立,而是经过认定而入围的。成都的社会企业评审认定办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范本。

2021年10月,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管理办法》,标志着成都社区社会企业逐渐走向规范发展。2023年7月,成都市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发布了《社区社会企业运营规范》团体标准,从“治理、发展、服务、互助、保障”五个关键点,聚焦社区社会企业的筹备、设立和运营全过程管理,系统提出指导方案。

经过近10年的探索,目前成都社区社会企业行业生态初具雏形,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有序发展、规范发展的态势。

因地制宜的模式选择

截至2024年10月,成都市已认定各类社会企业230家,其中位于有效期内的197家(不含摘牌的社会企业10家)。这些社会企业运营模式多样,因地制宜地解决了社区治理中的痛点问题。

其中,按照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可以分为社区全资型、社区与合伙人联合控股型、多元主体合作经营型等多种类型;按照发展模式不同,可以分为资源活化型、服务补位型、文化传承型等多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社会价值。

资源活化型社区社会企业,以盘活社区闲置资源为核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社区创造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成都市都江堰市和平社区,由于辖区内流动商贩多,自发形成了一个临时性市场,商贩们经常违规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脏乱差,附近居民怨声载道。为破解难题,和平社区发起成立了和乐家居民服务公司,并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第三方出资,双方共同管理的方式,将此区域打造成为社区夜市。社区社会企业通过收益反哺的方式,开启周边环境大提升工程。如今,曾经的脏乱差闲置区域已成功变身为繁荣商圈。

为了确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和平社区规定企业利润不低于50%用于社区服务和公共事业。同时,与第三方企业就夜市项目签订六年合作协议,明确六年后所有创收全部归社区社会企业所有,保障社区可持续发展。

服务补位型社区社会企业,专注于提供“群众需求旺盛、市场不愿承接、社区无力承担”的服务事项,填补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空白地带。

成都素有“九佬十八匠”的民间匠人传统,随着城市发展加快,补鞋、磨刀、裁缝等匠人渐渐减少,然而居民一直有相关需求。2021年,郫都区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区创办社会企业,十八匠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由郫都区奎星楼社区居委会以特别法人身份全资成立,由社区两委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运营。公司设理发、缝纫、维修3个固定摊位,通过“公益+低偿+市场”的运作模式,为居民提供价格仅为市场价一半的便民服务,有效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修小补”难题,特别惠及社区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

文化传承型社区社会企业,侧重将传统文化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区产业。

2021年,成都市金牛区育新社区全资设立了智享育新社区生活服务有限公司,致力于服务群众并实现社区自我造血的目标。在运营过程中,公司紧密结合群众生活需求,逐步推出便民服务超市等业务。

同时,充分利用育新社区地处茶文化公园的独特地理位置,依托观光体验茶园和茶文化实践基地,精心开发了定制茶、定制水以及“茶店子伴手礼”等特色文创产品。在运营策略上,公司巧妙地采用了“销售后与合作方结算,社区不垫资”的模式,既保证了资金的稳健流动,又深受合作企业欢迎。

优势、风险与挑战

从成都实践来看,社区社会企业作为基层治理的新兴力量,在满足居民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一条可持续的路径。但同时,其发展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从优势方面看,一是盘活了社区资源。很多社区都有一定的公共资源,包括社区内空地、电梯、停车场、宣传公示栏等。这些资源如果能得到充分、合理地使用,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和服务。但居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不能直接从事租赁、经营等经济活动,造成社区公共资源浪费。由居委会作为特别法人成立社区社会企业,能够通过市场行为盘活社区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二是增强了社区财力。社区居委会的资金基本来自财政拨款,很难灵活地根据实际需求作出相应调整。同时,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成都市的社会企业章程中要求,企业所得利润以一定的百分比投入支持社区发展和社区公益慈善事业。这些资金能结合社区实际,有针对性地用于解决社区的问题。

三是丰富了社区服务。社区社会企业在性质上就是社区服务型企业,为居民提供针对性、便利性、可负担的服务,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只有不断拓展和提升社会服务,才能增加企业收入,实现其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解决了社区问题。实践中,社区社会企业经营和服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些注重解决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有些重点解决市集摊位的乱摆、乱放问题,也有为解决便民服务等问题。总体上都是利用各自的优势,把解决社区问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其社会目标。

尽管优势明显,但社区社会企业也存在不少风险与挑战,如市场风险、廉政风险,还有能力不足等挑战。

目前,社区社会企业的资金规模大多较小,业务范围较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如果发生亏损怎么办?有限责任如何担负?破产后是否会引发社区内的矛盾纠纷?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进一步实践探索来寻求答案。

在廉政方面,社区社会企业一般由社区书记、居委主任担任法人和董事长,在社区独资公司中,社区“两委”负责人成为唯一董事。社区两委掌握着社区资源调配和使用权力,如果监督不到位或个人廉政意识不强,就有可能出现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的风险,必须未雨绸缪,制定制度来严密规范、严格约束。

另外,社区“两委”成员担任企业法人或董事,也面临能力不足的问题。社区社会企业需要找准居民需求的痛点和市场服务的盲点,经营管理企业需要有很强的能力。而社区“两委”成员本身的工作负担就很重,再加上一份无报酬的企业管理工作,其精力、能力和积极性均面临挑战。

理想的方案是随着企业壮大,社区工作人员完全退出,由专业人士经营社区社会企业,“让市场归市场,公益归公益”。对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相应的法规。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24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研究——基于财税政策组合视角”(2024AH040264))

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