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6期 > 路径/实务 > 样本

嘉兴科创金融改革“五把密钥”

  作者:高 月 孙俊成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6-25

在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中,浙江嘉兴市是唯一的非省会城市,成功跻身“国家队”,肩负起“争创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的重任。

“论城市能级,嘉兴不是‘顶流’;论资源禀赋,嘉兴不算‘顶配’。但国家选它,一定有道理!”一位创投机构负责人直言。要知道,自2021年以来,深圳、西安、重庆、苏州等强市都曾提出过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申请。为何嘉兴能脱颖而出?

答案在于嘉兴十余年深耕形成的科创金融生态体系,这套体系正致力于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评估难、风险高”的痼疾。

作为非一线城市,嘉兴的科创金融改革探索对全国众多地级市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嘉兴是如何构建这套体系的?又如何突破深水区挑战,为全国科创金融改革探路?

嘉兴为何能跻身“国家队”

嘉兴的入选,绝非偶然,而是其创新基因和金融积淀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这座位于长三角核心腹地的城市,早已悄然织造一张科创金融之网。

首先是澎湃的创新动能。嘉兴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R&D占比)高达3.5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68%),创新指数稳居浙江第二,三次摘得象征浙江创新最高荣誉的“科技创新鼎”,更是“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除了亮眼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荣誉外,嘉兴的制造业底蕴深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和应用场景。

更重要的是,嘉兴的场景应用布局具有前瞻性。早在2012年,嘉兴就诞生了全国第一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十余年深耕,这座对标美国沙丘路基金小镇的“资本强磁场”已逐渐成形。

“嘉兴的远见,在于十年前就意识到,科创的‘活水’需要资本的‘源头’来引”。南湖基金小镇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专业的投资眼光和丰富的产业资源网络。截至2024年底,小镇资金管理规模突破3万亿元,仅2024年上半年就新增实缴近300亿元。红杉资本、九鼎投资、硅谷天堂等知名投资机构,舆芯半导体、嘉赛信息、凹凸出行等各类科创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纷纷落户。“这里办事专业、靠谱、高效!”落户嘉兴的一位科技负责人感叹。

资本集聚只是表象,深层是金融生态的质变。经过十余年发展,“南湖基金小镇已形成覆盖募、投、管、退全产业链的金融生态圈,”南湖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里,银行变成了“专科大夫”,“以前看报表,现在看专利、看团队、看技术路线图!”一位银行科技支行从业人员说。

数据印证成效,嘉兴科创金融供给大幅度增加:到2024年底,科创企业贷款余额3114.7亿元,同比增长15.66%。1132家(次)科创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超1238亿元;组建长三角创新投资集团,创新实践“一园一院一基金”风投模式。嘉兴市政府基金总规模达113.07亿元,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子基金71支,成功撬动社会资本2162.84亿元。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平台已累计服务科创企业逾3500户,促成贷款余额超600亿元。全市上市公司总数89家,居浙江省第3位。

“国家队的入场券,是嘉兴用实打实的改革‘跑’出来的,来自其系统性改革探索的扎实成效!”入选“国家队”,是对嘉兴前期探索的高度认可。实践证明,地级市完全有能力通过构建特色化的科创金融生态,在支持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扮演关键角色。

五把金钥破解科创融资困局

针对科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评估难、风险高、转化难”等痛点,嘉兴历经十余年探索,磨砺出五把破解之钥。

第一把是全周期培育机制,解“看不懂”之锁。技术太玄?团队太嫩?银行犯怵。“金融服务科创,首要突破的是科创企业融资难、风险管控难、政策评估难等痛点。”嘉兴某银行负责人指出。

为此,嘉兴在浙江省内率先建立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分层分类动态培育库,按初创、成长、成熟精准分层。2022年4月,在浙江省打造首个科创金融服务平台,配套创新力、竞争力、进化力、影响力的四维度科创能力评价模型,用大数据给科创企业精准“画像”和信用评价,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为金融机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把是全链条金融业态,解“接不上”之锁。“银行只做‘熟客’,保险不敢碰‘早鸟’”。针对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满足科创企业多样化、个性化、全周期的融资需求,存在服务断层这一问题,嘉兴构建了科技支行打头阵、科技保险做后盾、基金小镇供粮草的协同体系。

嘉兴创新制定全国首个《嘉兴市科技支行认定管理办法》及配套的科创金融专营机构评估引导指标体系。引导银行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或科创金融事业部,打造“专业机构、专门团队、专属产品、专项政策”的“四专”服务模式。“不起眼的小树苗,但未来或成长为参天大树。”嘉兴银行海盐支行工作人员说。

科创企业拥有更多可能性,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为有效分散科技创新风险,嘉兴在全国率先探索政策性科技保险体系改革,创新推出“嘉创保”“嘉科保”等科技保险系列产品。

同时,充分发挥南湖基金小镇的资源集聚优势。“得益于小镇的资本对接服务,为我们打开了局面。”浙江舆芯半导体面对车规级MCU芯片市场机遇,却因资金约束而束手无策。南湖基金小镇调研其需求后,整合资本、人才等资源,对接投融资活动,帮助其在2023年6月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并获得1000万元的银行信贷额度。

第三是全体系创新载体,解“转化难”之锁。如何唤醒高校“沉睡”成果,对接企业需求?嘉兴大力实施创新载体共建战略,推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院所深度扎根嘉兴。在全国率先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效显著。扎根于嘉兴的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已经累计孵育科技企业超2500多家。

第四是全要素服务模式,解“找不到”之锁。为解决企业摸不清政策、搞不定流程的问题,建立“科技+金融”专业顾问服务机制,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律所等专家“组团上门”,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规划、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我们像‘送外卖’,把融资方案、政策礼包‘送货上门’。”

第五是全方位政策赋能,解“用不起”之锁。“融资贵如金,风险大过天”。针对科创企业融资成本高、增信手段少等痛点,嘉兴打出精准政策组合拳。出台《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系统构建财政奖补和风险分担机制。2022年浙江某科技公司获得设备更新贷款,贴息后年利率仅0.7%,企业负责人称其为“未料到的‘及时雨’!”在嘉兴,“企业给科技上保险,政府给企业上保险”的机制逐步形成。

探路科创金融改革新打法

挂牌“国家队”只是起点,嘉兴清醒地认识到,和上海的源头创新、杭州的资本密度相比,嘉兴只能走差异化路子。

为此,嘉兴瞄准五大关键突围方向,为地级市科创金融改革探路。

让资源更协同,从“单打独斗”到“聚势共赢”。“单打独斗?OUT了!”科创金融改革绝非一城一地的独角戏,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奏曲。

作为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将加速整合区域资源,打造跨区域协同金融生态圈。扩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与上海、杭州等地的资本互联互通。打造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平台,打通政府、金融机构等部门信息壁垒,推动数据要素跨区域共享和流动。

让机构更专业,从“通用服务”到“专科诊疗”。科创企业融资难,根源之一在于传统金融机构看不懂技术、算不清风险。嘉兴将以“专营化”改革为抓手,在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建设上突破,加快建设一批科创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形成一批科创金融地方标准。同时,在科创金融业务创新上实现突破,积极探索以“认股选择权”为核心的投贷联动服务模式,加快构建政策性科创保险服务体系。

让资本更“耐心”,从“短跑冲刺”到“长跑陪跑”。大力发展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提高对早期项目的支持力度。“要让资本敢陪‘种子选手’长跑!”全力推进南湖基金小镇2.0版建设,在优服务、强监管、提能级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服务覆盖面,让“投早、投小、投科技”不再是一句口号。

让转化更“丝滑”,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金融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嘉兴将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作用,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模式迭代升级。探索建立金融谋篇布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资本与技术的更早融合、更深绑定。

让规则更“解渴”,从“经验探索”到“制度引领”。改革进入深水区,亟须法治护航。加快推进《嘉兴市科创金融促进条例》的立法进程,将改革探索中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予以固化,明确权责,规范秩序,为科创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十余年深耕,嘉兴走出了一条地级市构建特色科创金融生态的突围之路。未来,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锐气,破解科创金融改革难题,让金融活水真正润泽万家科创企业。

(作者单位:嘉兴红船干部学院)

1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