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摆脱“内卷式”竞争?
内卷存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宏观方面来说,参与竞争的各方能否在合作中创造价值,如果不能,那就可能陷入内卷;头部地区或者头部机构是否能够整合各方、协调利益,如果不能,那就可能陷入内卷;如果参与者具有较强的投机心态和功利性,那就可能陷入内卷。从微观来说,要想摆脱内卷,必须做好自己,做越来越优秀的自己。
那么,地方或机构等微观主体如何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摆脱“内卷式”竞争?
跟风不一定是内卷
调查研究或尽职调查的深刻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发展的引领性和超前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做得如何,决定了经济行为的超前性和引领性。棋高一招,才能不在原地打转,突出重围,才能走出内卷,获得创新的红利。
据媒体报道,有地方为了引进一家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同时派出几个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企业家创业业绩和个人能力、请教业内专家进行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研读国家和各地的指导性文件和趋势评估等,在做了这些充分而精准的评估后,最后完成谈判签约。现实中如果经常这样做充分的准备,就不大会陷入发展的内卷困境。
再有,有人认为内卷或者说恶性竞争就是因为跟风,其实跟风不一定是内卷,而是“风卷”,也许顺风前行,也许被风卷走。跟风可能属于跟潮流、跟趋势、跟方向,就是所谓选赛道,新事物、新概念、新产业、新业态兴起的时候,出国潮、打工潮、创业创新潮涌起的时候等,都属于跟风,很多人因为跟风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因此不能一概反对跟风。
什么都不懂、没什么经验、没什么机会的时候,跟风就是起步、就是启动,这非常重要。一个地方和机构还没有形成战略,没有确立的目标,就去跟风,这种选择有现实的合理性。
但特别要注意的是,跟风的时候,要时刻辨别风向、风速、风力的变化,看看有没有逆风而行,只有保持这种警觉,才能在风力衰竭时能够鼓风前行。而且大风可能带来风沙飞舞,让人不能睁开双眼看清前方的路,要防止被风刮走、卷走。
防止“战略上懒惰、战术上勤奋”
好的战略规划可以让一个地区避免陷入内卷。战略和规划,不是包装,不是高大上,而是定位,是保持与众不同的系统安排,是形成地域优势的长期设计,是对非战略路径的坚定放弃。
时下为什么会出现内卷?有人讲得很好,那是因为“战略上懒惰、战术上勤奋”,也就是总是在既定圈子里兜圈子,总是不能破圈。现在,又到了各地做战略规划的季节,如果战略规划是加班制定出来的,如果参与制定战略规划的相关人员没有做详尽的调查研究,那么这个战略规划制定出来只能“墙上挂挂”。
一个地方的战略表达,首先必须要逆向思考,从逻辑起点演绎战略轨迹,从基层实施反推战略可能,否则很难有效。在机会太多的时候,舍弃不符合战略的机会是正确的。要想摆脱“内卷式”竞争,就要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既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只有异想天开,才能打破常理,才能突破常规。有学者指出,战略就是经过严密论证的“非分之想”,实事求是就是要符合现实、符合规律、符合常理。
实际上,内卷是用同一种方式竞争,既没有异想天开、出乎意料,又没有实事求是、情理之中。当下学习“杭州六小龙”的目的,不是为了放弃本地现有的优势,而是在这个案例的启发下把本地的优势再提升能级,做得更好,这才是正确的姿态。
笔者在调研中请教有关人员,为什么有的企业会移居其他城市?对方回答,我们这里不缺资源、区位优势、人才、政策,缺的是饥饿感,或者换一种高雅说法,我们这里不缺生产力,缺生产关系,这个回答很值得品味。
某家媒体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问他怎么看待“杭州六小龙”这个“杭州现象”?
他说“杭州现象”确实存在,但用硅谷解释“杭州现象”不一定准确。不应该说“中国的硅谷”就在杭州,而是杭州正在形成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一种机制,核心是机制创新。这些创新创业企业为什么会出来?它们生长在怎样的土壤和环境里?如果简单归结为政府采取的若干措施,就太简单了。不是杭州复制了“硅谷”,从反思的角度,中国过去称作“谷”的,很少成功。杭州是怎样做到了不按别人的逻辑来做事,是我们需要挖掘的。
成功必然独特
目的独特、过程独特,结果就有可能独特。
比如,当各地卫视都在搞跨年演唱会的时候,南方某电视台举办知识跨年演讲节目,连续举办十年,没有出现行业“内卷式”竞争,为什么?笔者总结了几个“独一无二”。
第一,独一无二的勇敢。举办这样的演讲类节目,有关管理部门必须确保政治正确,不得有任何瑕疵。节目中任何调节气氛的表达都必须符合规矩,演讲中演讲者可以讲笑话,但这个笑话必须不能涉及敏感话题、不庸俗又好笑,这个很难把握,既需要对演讲者的高度信任,又必须有敢担当、敢负责的气魄,地方管理部门才能为这类节目放行。
第二,独一无二的演讲者。这个演讲者有学问、有能力、有理想、有职业操守和坚强的原则性,确保整个演讲过程的万无一失、确保每一次演讲都万无一失。
第三,独一无二的效果。一个年终的跨年演讲节目,在无数电视台跨年演唱会的强大听众引流中,居然2025跨年演讲现场听众超过八千五百人,线上听众一千万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知识跨年节目。这生动地说明追求独特不一定成功,但成功必然独特。
今天,所有的网红事件都是因为独特,网红为什么不能成为长红?就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或者各地都学会了网红事件的方法、策略,能够快速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公众失去了新鲜感的冲击力,移情别恋。
先从“同自己过不去”开始
那怎样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摆脱内卷?
首先,学习要学出竞争力,学出信心,培养地区和机构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不容易被替代,不容易被复制,要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现实中确实有个别地方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学习培训的内容没有认真设计编排、请的讲课人员没有很好地筛选,学习培训的计划脱离本地发展战略和实际需要,结果通过学习,使参加学习培训者变成了否定自己、轻视本单位和家乡,形成消极的思维,认为其他地方都好,就是家乡不好,什么都缺,要什么没什么,这种学习一定出了大问题,一定是走偏了,必须立即纠正。
其次,学习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团队的能力、从业队伍能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能力决定发展能力。据媒体报道,《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到杭州市艺创小镇,他租了一栋楼并希望对方旁边两栋楼不要出租,等他业务扩展了,再租给他,面对这样的“大话”,艺创小镇居然同意了,等了他三年,最后把楼租给了他。
更神奇的是,艺创小镇负责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不会打游戏,居然招了一个游戏项目,这种胸怀和悟性只有在深度学习中获得。模仿是学习,但学习不是为了模仿,反复地模仿就是陷阱,就是迂腐,好的学习就是每天都有进步。
很久以前,笔者曾经看到媒体报道,有一种技术叫“反求工程”,就是根据实物测绘图纸,真正有成效的学习就像“反求工程”那样,去解剖各种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事件、管理经验的原理、机理,然后改进提高,形成符合自己目标、方向的技能和方法,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超越别人的境界。
第三,学习就是提升竞争优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借鉴,今天我们逐步从模仿到追赶,从追赶到某些领域的引领,都是有发现的学习、有创造的学习的必然结果。
坚持学习,才能提升自我革命精神,有了自我革命精神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摆脱内卷。有媒体报道长三角某市主要领导的讲话,我们要敢于同先进比高下,“不是最好就学习最好”。敢于同先进比高下,实质上就是要敢于同自己过不去,我们要防止和克服一种不良现象,总讲“拿得出手”的成绩,不说“说不出口”的问题。每一个“无中生有”的传奇,每一次“新题大作”的精彩,都生动诠释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可见,要想克服内卷,必须先从“同自己过不去”开始。
总之,地方和企业等微观主体要走出内卷,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战略安排,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内卷的烦恼。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