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淮河,流域范围横跨五省,蚌埠市是唯一被淮河穿城而过的地级市,蚌埠人民视淮河为生生不息的“母亲河”。
曾经的淮河蚌埠段,面临河道淤积、洪水下泄不畅、滩地乱搭乱建等诸多问题,成为蚌埠发展的“痛点”。近年来,蚌埠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于2021年启动淮河蚌埠主城区段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即“靓淮河”工程,着力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淮河,实现了一座城与一条河的“双向奔赴”。
从防灾减灾走向系统治理
蚌埠因其独特的城水空间关系,特别是淮河“两头翘、中间凹”的特征,淮河蚌埠段的河道淤积严重,主河槽泄洪能力不足,洪水下泄不畅,导致城市防洪压力巨大。特别是在汛期,淮河的洪水常常威胁到城市安危,给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另外,多年来洪水裹挟泥沙在淮河蚌埠段沉积,枯水期主河道宽不足200米,导致上游来水下泄不畅,船行主城区常造成拥堵,严重影响着淮河的航运畅通。
为此,蚌埠市依托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为“靓淮河”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起城区段淮河河道的二维数学模型。
通过对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扩大河道行洪断面,开挖土方480万方,淮河主河道由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宽至500米左右,洪水下泄顺畅,蓄水能力增强,主航道航运等级提升。工程还利用430万方的切滩弃土加固堤坝,形成防洪“超级堤防”,从而有效巩固淮河的行洪能力,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
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滩涂被重新塑造。“靓淮河”工程对滩地进行削坡和抬高,连通河滩水系,新增水面2600亩、城市绿地1.2万亩,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空间。过去的“脏乱差集中带”被打造成贯穿西东的“城市绿轴”和“城市中心公园”。
里子、面子与架子
资金是工程的保障。“靓淮河”工程在资金筹集方面,走出了一条“两手发力”的创新之路,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一方面,政府的强力支持是“靓淮河”工程资金的重要来源。蚌埠市财政通过统筹结余资金、加大财政预算等方式,累计整合各类资金4.8亿元,全力保障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蚌埠市还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长期低息贷款,获得国开行、农发行贷款16亿元、专项债15亿元等。这些资金的注入,为工程的前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市场的引入为资金筹集注入了新活力。蚌埠市组建了“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投集团),将沉睡的水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总资产已由2021年不足20亿元发展到现在突破200亿元,并获双AA信用等级评定。良性资产盘活后,银行机构由过去“托亲拜友不放贷”到现在“争相上门抢业务”,综合授信已突破100亿元,贷款利率由4.9%下降到3.2%。
三分建七分管。“靓淮河”工程首期主城区段建成区8公里2万多平方米,面积大、设施多,管护难度大、费用高。为此,水投集团按照“以旅补养、以商促管、建管一体、市场运维”的建管思路,充分挖掘厚重的淮河历史和感人催泪的爱情故事,将生态、文化、旅游、商贸“四位一体”协同发展,让蚌埠特色在淮河蚌埠段生态经济带中充分彰显。
蚌埠市用水利工程的“里子”,妆点了城市更新的“面子”,搭起了产业发展的“架子”,为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蚌埠方案”和“蚌埠智慧”。
从“跨河发展”到“拥河发展”
放眼全国,凡是有重要水系的城市,“拥河发展”都是一道必答题。蚌埠也不例外。
穿城而过的淮河,将蚌埠中心城区与淮上区及三县分割两岸,城市只能隔河相望、跨河发展。由于没有全面系统治理,蚌埠主城区段淮河一度成为城市南北协调发展的“减速带”。
面对淮河的困境,蚌埠市明确提出“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总体思路,以“靓淮河”工程为纽带,建起了城市快速通道和滨河大道,实现了城市南北交通的无缝对接。延安路大桥等进一步提升了淮河两岸的互联互通水平,吸引三县人口进城居住就业,加速推进蚌埠全域城镇化进程。
“推进‘一河两岸、拥河发展’,将‘郊外河’变为‘城中河’,是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蚌埠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同时,淮河两岸还建设了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休闲场地,沿河地带耐水性花草树木,体育场地、骑行道路、沙滩、栈桥、亲水平台一应俱全,已经成为蚌埠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养生的“临水健身基地”“滨河体育公园”,也是目前安徽省最大的河道型外滩体育公园。
如今,“靓淮河”工程不仅是市民公园,更是蚌埠的“城市客厅”。淮河两岸已成为向省内外客商、国际友人展示蚌埠形象的首选窗口、必看景点,是吸引客商、留住客商的重要资源性“磁铁”,不仅大幅提升了蚌埠现代化都市形象,更成为蚌埠营商环境的“硬件”和“标杆”。
河流治理的三个启示
“靓淮河”工程立足防洪能力提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河流治理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先后获评全国首例“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和安徽“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等重要荣誉,对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地方治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是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靓淮河”工程并非单一的防洪或生态修复项目,而是将防洪排涝、生态保护、交通优化、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治理方案。蚌埠市坚持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河流治理的各个方面,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在河流治理过程中,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河流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维度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综合性的治理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和完善,以实现治理效益最大化。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靓淮河”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例如,通过引入EOD模式,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题。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二维数字模型的建立、激光技术的应用等,为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蚌埠市还注重文化创新,将淮河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滨河空间,打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长廊,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坚持多方协同推进,凝聚强大治理合力。“靓淮河”工程的成功推进,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方协同。
蚌埠市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又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还注重公众参与,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河流治理的良好氛围。
蚌埠由“治淮”向“靓淮”华丽转身,正昂首阔步迈进“靠水而美、靠水而靓、靠水而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蚌埠市智库重大项目 加快推进“拥河发展”战略,拓展城市格局空间研究(ZK25A0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