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超”的哨声在江苏各市的体育场响起,这场原本是江苏省内的足球赛事,不仅点燃了全国球迷的热情,更像一颗投入消费市场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2025年上半年,江苏消费需求延续恢复态势,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8.4亿元,同比增长4.9%。“苏超”火遍全网,线下带动作用同样强劲,“十三太保”中,超过10个城市的夜宵订单周环比增长翻番。受此影响,江苏全省上半年餐饮收入2622亿元,增长10.7%。
从赛场内的呐喊到商圈里的喧嚣,“苏超”正以独特的方式催生出各式各样的消费新生态,让体育赛事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城市经济的活力。
票根经济:“输了足球,赢了文旅”
在“苏超”掀起的消费热潮中,一张小小的球票被赋予前所未有的价值:兑换景区门票、激活住宿折扣、链接特色餐饮……这种被称为“票根经济”的模式,正在江苏各地上演着“以小博大”的精彩戏码。
以南京为例,南京推出了“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乐享‘1+3’优惠活动”,让球迷在观赛之余,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美食美景。
球迷凭借一张球票,可以走进南京的特色餐厅,品尝盐水鸭等美食;也可能会凭借票根,在商场购物时享受折扣,购买心仪的商品;还可能选择在当地住宿,进一步“解锁”南京城市魅力。
美团平台数据显示,6月2日当天,江苏地区“南京盐水鸭”搜索量较前一周同期增长74%,“盐水鸭”菜品套餐的订单量增长58%;6月14日第四轮比赛前后,盐水鸭菜品团购订单同比翻番。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南京队对战无锡队期间,盐水鸭团购同比增长126%,销售额增长155%。
被调侃为“输得只剩 ‘川’”的常州,在对战扬州时推出“持扬州身份证免费游A级旅游景区”政策;在对战南京时,常州将一张19.9元的门票打造成了“全程消费通行证”,持票观众可在市内主要商业综合体领取电影票及各大景区门票,获取餐饮抵扣券,网约车平台同步投入超万辆运力并发放千万元出行补贴。而且,南京游客专享景区免票,文博6折、演出7折、旅游路线8折、酒店9折、中华恐龙园“1票玩2天”、恐龙主题免费地铁专列接驳……
这套“体育+文旅”的组合拳,让赛场上的“十三妹”常州“输了足球,赢了文旅”。端午假期三天就涌入常州1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激增25%。
不仅是苏南的常州,在苏北的连云港,也为“票根经济”写下了生动注脚。当地推出的“跟着‘苏超’港城购物抽大奖”活动,手持球票的观众走进盐河巷,便能在数十家餐饮商户享受到八折优惠。
据商户反馈,比赛日的客流量较往常增长近三成,翻台率也提高了25%,不少店家不得不在高峰期临时加派服务员。这种即时性的消费刺激,精准抓住了球迷观赛后的消费需求,让看球的热情自然延伸到了餐饮消费中。
更具创意的是连云港设计的消费激励链条。观众在合作商家消费满199元,或是参加社交趣味活动,就能获得抽奖资格。
奖项设置从地方特产名酒、品牌家电到汽车使用权,层层递进的奖品池不断撩动着消费者的参与欲。为让整个流程更便捷,当地“连商惠”平台搭建起线上服务矩阵,消费者扫码即可完成票据登记、互动答题和抽奖信息查询。这种“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让“看球—消费—抽奖”形成闭环,有球迷笑称:“现在看球不仅过眼瘾,还能靠手气赢大奖,简直是双倍快乐。”
无锡更是放出一记“狠招”。7月8日,无锡市滨湖区发布进一步促进住房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支持“苏超”参赛球员和观赛球迷购房;还有“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参赛球员和观赛球迷,凭参赛或观赛等证明给予每套3万—5万元的购房补贴。
在江苏,像南京、常州、连云港等用一张球票激活消费的例子还有很多。“票根经济”以体育为媒,将分散的经营场景链接起来,将一次消费转化为持续性消费动力,消费者在收获便捷丰富体验的同时,商家也因“链式”消费而受益。
文创产品:赛事IP的文化表达
“苏超”的火爆,不仅体现在赛场上座率上,更转化为文创产品货架上的畅销数据。这些承载着赛事记忆与地域文化的周边产品,正在成为球迷表达热爱的新方式,也让“苏超”IP的影响力走出赛场,融入日常生活。
连云港东海县的穿戴甲借力“苏超”秀出消费新活力,成功“露了一手”。
东海县是全球穿戴甲的核心产区,面对“苏超”的爆火,当地企业迅速抓住热点,创意设计出融合“苏超”球队标志和各地文化人物IP的穿戴甲。
甲片上,“大圣踢球”的俏皮模样、绿茵场微缩景观生机盎然,黑白足球纹理细腻灵动……这些穿戴甲一经推出,就俘获了消费者的心,日产万片仍供不应求。
在线上平台的东海县一家穿戴甲旗舰店内,“苏超”系列产品已成为店铺“明星产品”,商品评论区里,“为苏超举大旗”“创意绝了”“看球必备仪式感”等热情留言持续刷屏。
文创市场的活力还来自对球迷文化的精准捕捉。一些带有“苏超梗”的周边产品意外走红,比如印有“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T恤、“叫南哥”系列帆布袋、“太湖三傻”玩偶、“恐龙妹妹”等等。这些充满网感的设计,让文创产品成为球迷之间的“社交货币”。
销售数据显示,“叫南哥”帆布包上线后短短一周,销量就超过了3000件。在拼多多平台,一件印有“叫南哥”字样的帆布包,甚至卖出了近6万件。常州中华恐龙园推出的“萌动全苏·恐龙妹妹系列玩偶”三天销售超万件,而且订单覆盖全国165个城市。
一家文创公司负责人表示,6月份以来,在“苏超”热度持续带动下,公司在徐州设立的5家自营店和100多家合作门店的客流量增长了30%,文创产品整体销售额增长了70%,预计全年销售额将突破3500万元。
场上“热梗”不断,场下文创持续“上新”。这些社交属性强、情绪价值高的文创产品,比常规周边复购率高,很多消费者会为不同场次搭配不同的文创单品。
为让文创产品更广泛地触达更多人群,7月5日,全国首家江苏城市足球联赛官方旗舰店在京东平台上线,店内设置了十三太保专区,汇集了各地海量新奇有趣的文创周边。同时,江苏各地还在重点商圈设置快闪店。苏州观前街设置“苏超快闪店”,限量发售球星卡和联名款;南京德基广场的“苏超快闪店”挤满年轻人,定制球衣、围巾卖到断货。
文创周边的火爆,不仅为赛事带来了额外收入,更重要的是让“苏超”IP有了更丰富的文化表达,成为连接球迷情感与地域文化的纽带。
“二场经济”:激活“夜经济”新引擎
当终场哨声响起,“苏超”带来的消费热潮并未落幕。在赛场之外,以餐饮、娱乐、服务为核心的“二场经济”正蓬勃兴起,将90分钟的比赛激情延伸为整晚的消费狂欢,成为激活“夜经济”的新引擎,进而产生消费倍增效应。
南京与苏州的“江苏德比”向来是“苏超”的焦点赛事,7月5日的第六轮对决更是将“二场经济”推向高潮。当天由异地消费者贡献的南京餐饮、堂食订单量显著增长,夜宵餐饮消费较赛前增长40%,烧烤成“顶流”。
如果没有抢到球票怎么办?江苏各地设置了“第二现场”的高清大屏,全程开展赛事直播,打造了集观赛、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露天观赛点。
7月5日,球迷在南京万象天地的巨型LED前摇旗呐喊;百家湖啤酒节上,大家喝着啤酒观赛;熙南里的古巷中,游客逛着市集看着直播……遍布全城的“第二现场”,点燃了南京夏夜的消费烟火。
根据统计,南京66个重点“第二现场”共吸引观赛客流25.4万人次,拉动总客流142.5万人次,增长30.1%;带动商品销售额达3.4亿元,增长16.5%。元通、百家湖、新街口三大商圈销售额分别增长21.2%、19.4%、16.2%,赛场经济的辐射力清晰可见。
7月19日,南通188个“第二现场”有近30万市民集体观赛。一位烤串摊主说:“从开场到现在没停过,签子都用掉两捆,手都烤得冒火星子了!”
不同城市的“二场经济”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扬州以“慢生活”著称,“三把刀”文化与足球热情碰撞出独特的赛后消费场景。
比赛日的晚上,水包皮洗浴文化体验馆成了最热门的地方,球迷们一边泡着澡,一边用手机回看比赛集锦,饿了就点一份扬州炒饭,累了就请师傅修个脚。这种消费模式带动相关订单量激增。
美团数据显示,扬州主场比赛期间,“扬州洗浴中心24小时可过夜”的搜索量同比增长330%,“扬州洗浴修脚”相关评论量同比增速超225%。一些商家还推出了结合“苏超”主题的非遗搓背套餐,持续放大“线上线下双主场”的乘数效应,其中“扬州八轻八重非遗搓背洗浴套餐”销量较赛前增长142%。
不只在城市,“苏超”还在激活乡村“夜经济”。
随着“苏超”持续升温,江苏各地乡村争相打造观赛“第二现场”。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乡伴苏家理想村推出“来苏家,看苏超”系列活动,组织“苏超”观赛活动,并将烧烤、市集、烟花秀等元素融入其中,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乡村观赛体验。7月5日当天,乡伴理想村接待游客近1600人次。
依托葡萄农旅休闲特色园,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七房桥村推出了“葡萄足球夜光杯”直播观赛夜活动。游客可以坐在葡萄长廊下的巨幕前,观看“苏超”直播,为游客营造出“边吃葡萄边看球”的独特观赛氛围。当地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通过‘赛事引流、场景融合、消费转化’三步走策略,将体育赛事的流量导入乡村文旅场景,实现了‘足球+葡萄’双IP共振。”
从票根的消费魔力到文创的文化表达,再到“二场”的持续狂欢,“苏超”引发的新消费现象,本质上是体育赛事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的产物。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体验感、参与感、情感共鸣的追求,也是商业形态对消费需求的快速响应。随着“苏超”的持续推进,这场由足球引发的消费变革还将不断深化,为江苏的消费市场注入更多活力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