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7期 > 特别策划

竞逐新消费“八大赛道”

  作者:课题组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7-25

新消费时代扑面而来,传统消费逻辑悄然发生改变,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正以全新面貌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把握消费新风口,需重视新消费“八大赛道”,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新赛道。

首发经济:消费前沿的抢滩登陆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具有先声夺人的优势,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创造消费热点,激起消费热情,带动消费热潮。

首发经济已从当初的首店经济,进化为涵盖首展、首秀、首演全链条发展的综合型经济模式。据赢商大数据,2024年全国74城有超7000家新首店亮相,相比2023年增长36.18%。中商网数据显示,2024年引进首店最多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和成都,吸引了全国近半数首店资源。借助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首发经济为地方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做好首发经济,每个城市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未必与北京、上海的国际大品牌比高低,而是要走出一条自身特色与首发内容相融合的发展道路,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尤其要充分发挥首发经济与城市发展融合共生的特性,结合城市地标性建筑和特色城市景观,利用人工智能、VR技术和光影技术,打造时尚艺术的首发首秀首展空间。借助高品质步行街、特色商业街区、智慧商圈、商业综合体等打造首店集聚区,建设城市首发经济体验中心。

国潮经济:国货崛起的消费新势能

国潮经济的本底是文化,中国风、中国文化元素产品的广泛流行,预示着一种巨大而长久的消费浪潮来临。近年来,国潮经济以不可小觑的力量加速崛起,国潮元素渗透到服饰、美妆、家居、美食、汽车、家电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引领着消费新风尚。

《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2.05万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万亿元。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4国货消费观察》,京东“搜索热度TOP100品牌”中,“国品”占比持续超70%,购买国潮产品的用户数增长2倍多。

202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开拓国货“潮品”国内外增量市场。推动国潮经济发展壮大,要借鉴山东曹县汉服、马面裙等新中式服饰发展的成功经验,培育壮大新中式生活产业;发挥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硬科技国货产业;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民间传说、风情民俗、戏曲舞蹈、传统工艺等本土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富含时尚元素、符合国潮消费需求的俏品。

谷子经济:情绪价值的年轻态消费

所谓“谷子”,音译自“Goods”,主要指动画、漫画、游戏等IP为原型制作的周边商品,包括徽章、海报、卡片、挂件、摆件、立牌、手办、玩偶、冰箱贴等。随着Z世代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谷子经济”悄然兴起,成为新消费领域的又一匹“黑马”。

今年春节档《哪吒2》爆火后,线下周边“一吒难求”,让“谷子经济”从亚文化圈层跃升为主流消费趋势。据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分析报告》,2024年我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超40%,预计5年内将突破3000亿元。各地纷纷发力“谷子经济”。据统计,全国已有超20个一、二线城市在打造“谷子”消费地标,“谷子”相关企业6.4万余家,仅2024年新增的就有1万多家。

“谷子经济”整体上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未来市场可期、大有可为。培育壮大“谷子经济”,要突出市场主体引育。招引国内外头部企业,包括产业链上中游的优质IP开发商、运营商和产品开发商,以及下游的零售商和漫展商,做强做大本土动漫游戏领军企业,形成集IP孵化、衍生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终端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要强化IP打造运营,引导企业创作更多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原创游戏动漫作品,孵化和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本土IP和特色品牌;创新周边研发生产,加大周边衍生品创意和设计,推出更多IP包店等自营主题店、品牌联名店;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引入“谷子店”或集合型文创店,打造更多“吃谷”打卡胜地。

银发经济:老龄化浪潮的消费必答题

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个巨大的适老消费市场日益形成,老年用品、康复器具、医护康养、银发旅游、老年娱乐、适老化改造等银发需求,不断催生新的消费形态。

随着老龄人口的主体由“50后”向“60后”“70后”逐代后移,“新老年群体”大多走出了缺衣少食的生存阶段,基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日渐强烈,消费行为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据测算,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到8万亿元,约占GDP比重的6%。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体量比肩房地产。

2024年国办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银发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做好银发经济发展的“必答题”,应大力发展银发旅游业。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年群体将超过1亿人,银发旅游有望突破1万亿元。要把握商机,引导景点景区、文化旅游场所推出老年友好型旅游项目,开发一批候鸟式、田园式、疗养式养老旅游模式,打造一批怀旧游、休闲游等养老旅游产品。

要围绕老年人需求,开发适老化家电家居、服装服饰以及矫形器、移位机、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大力发展老年用品和康复辅助产业;针对老年人饮食健康需要,布局发展适合老年人的辅助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特殊康复食品;培育发展抗衰老产业,开发特色抗衰老产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打造康养品牌。

宠物经济:情感寄托的“它经济”消费

宠物是很多人的情感寄托,现在人们在宠物身上的消费越来越多,由此衍生的宠物经济也日渐火热,成为消费市场的一股新势力。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的数量达5258万只,宠物猫数量为7153万只。高盛报告显示,中国的宠物数量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

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其中宠物食品、宠物医疗、宠物用品、宠物服务分别占52.8%、28%、12.4%、6.8%。从养宠费用看,以小型泰迪犬为例,一个月中等档次口粮加营养品消费300-500元,普通洗澡美容一次150元,普通驱虫50元,普通修毛120元。大型犬每个月消费再提高60%以上。“毛孩子”们正在催生我国宠物经济的庞大市场。

面对宠物经济“新蓝海”,要抢抓机遇,构建以宠物食品产业为核心,以宠物用品产业、宠物医疗产业、宠物服务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要做大宠物食品产业,开发更多具有特色性和创新性的宠物食品;做深宠物用品产业,引导更多企业布局美容用品、智能穿戴、训练护具等细分赛道,做好宠物用品外观设计、功能设计,加大宠物用品设计创新;做强宠物医疗产业,建立覆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等宠物药体系,打造行业领先的宠物标杆医院。

同时,做优宠物服务产业。据报道,每到节假日很多宠物寄养门店“满房”,根据宠物体重、寄养房型等收费100-500元/天不等,更有宠物寄养星级酒店服务,一天收费就近千元。面对这一商机,要大力支持发展宠物寄养店、寄养中心、寄养乐园,提供更多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寄养服务。

新型文旅:多元赛道的文旅新叙事

游客更多追求高质量、真正有内涵的旅游体验,不愿再为名不副实的“假景点”“假古镇”掏腰包。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红海市场”,没有创新就难以立足,新赛道、新玩法才是破局之道。

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从“打卡拍照”到“情感共鸣”,游客追求的不仅是“看风景”,更是“悦生活”。在文旅发展上,要做好创造需求和优化供给的文章,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产品。其中,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新赛道:

拓展科创科普研学。当前,科普研学游市场火爆。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聚焦先进制造、人工智能、聚变能源、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推出“跟着科技去研学”主题线路,打造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创科普研学旅游基地。

培育低空旅游经济。拓展空中游览、城市观光、飞行体验、表演、旅拍及无人机培训业务,加快发展无人机、航模、跳伞、滑翔伞、热气球等低空运动新业态,满足大众低空消费运动新需求。

推进遗存遗址怀旧游。盘活老厂区,聚焦情景再造,建设好工业博物馆、展览馆、遗址公园;推动工业遗存与文旅功能业态融合,打造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影视基地、艺术空间和休闲场所,变“工业锈带”为“文化秀带”“生活秀带”。

赛会经济:流量裂变的消费催化剂

赛会经济被称为“流动的GDP”。近年来,不少城市通过大力举办比赛、展会、演唱会等赛会活动,把赛会的“流量”变成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

比如,上海市2024年举办了178项重大体育赛事,直接收益113.78亿元、拉动效应达309.9亿元。F1中国大奖赛和上海ATP1000大师赛两项赛事分别吸引20万和22万人次到场观赛,对“吃住行游购娱”的拉动效应均超过15亿元。

举办赛会活动、发展赛会经济,已经成为各地聚集流量、拉动消费、激活市场的重要途径。

要进一步提升赛会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汽车、球类、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并通过消费券、优惠券等促进消费,延长参赛、观赛人员停留时间,给酒店、商场、景区景点、娱乐场所带来消费增量,形成“比赛+商文旅”融合经济模式。

大力开发水上运动项目,借鉴海南经验,通过开发游艇、冲浪、桨板、帆船等水上运动赛事、观光、培训、体验等系列活动,推动赛事经济、体育经济和文旅经济融合。

丰富文艺演艺活动,创新“演艺+”模式,将演艺与旅游、餐饮、文创等产品深度融合,形成“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新业态。

培育特色品牌展会,推动“展会+制造、旅游、农业、美食、休闲”全链条发展,加大展会盈利点和收入渠道的拓展力度,大力提升展会综合效益。

“善经济”:消费升级的新赛场

随着人均GDP进入一万美元阶段,消费逻辑从求多转为求好求善,商业价值的实现以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社会权益等“善”的践行为前提。

“善”已从软性的道德倡议转化为刚性的市场筛选机制。那些践行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关注慈善公益的企业,那些生产和服务更加人性化、绿色化、品牌化的企业,那些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服务一流的企业,才能得到消费者青睐。当消费者知道自己的消费行为正在为环保加码,或是为正能量助力时,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这些商品和服务付出更高溢价,企业的“善”也在正反馈中得到了价值回报。

放眼全国,“善经济”在促进消费方面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比如,胖东来用“商业向善”实践,实现顾客、员工、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赢,形成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丰原集团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减少石油基塑料污染,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开发聚乳酸生物基新材料,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印证了“绿色即流量”的商业逻辑。

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被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品牌所吸引,愿意为践行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理念的产品和服务支付高达20%的溢价。

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向“价值观型”跃迁的背景下,“善经济”已不仅是道义抉择,更是赢得未来市场的“先手棋”。一方面要打造“善经济”品牌,推动更多生产企业参与ESG实践,真正把确保真材实料、追求品质过硬、实行绿色生产、践行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劣行为”监管,坚决查处制假售假、破坏环境等行为,构建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作者系安徽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

1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