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的影厅规模、全国第一的票房、全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海既承载着百年影业的深厚积淀,又激荡着当代影视产业的创新活力。
这一切的背后,是上海对电影艺术的执着坚守,更是对打造“电影之城”的系统谋划与不懈探索。打造“电影之城”,上海有哪些探索?
炼好影视服务的“秘笈”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海有着丰富的电影历史和文化底蕴,繁华都市风貌也为无数影片提供了理想的拍摄背景,成就了许多电影作品。这背后,上海也用一系列举措,为电影创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2014年,上海发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率先成立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推出《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手册》,提供从前端政策咨询到后期制作协调的一条龙免费服务。据统计,一条龙免费服务的项目已经增加到135项。
十年后,2024年发布的《弘扬城市精神打造电影之城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2024-2026)》堪称纲领性文件,从电影之城创制、产业、市场、人才等多个维度精心勾勒出电影之城的宏伟蓝图。
以2024年豆瓣评分年度最高的影片《好东西》为例,这部电影在上海取景25处,被誉为“一封写给上海的情书”。而电影成功的背后,也是上海创新服务体系、助力电影创作的一次典型尝试。
从组建服务专班、提供创作空间、协调剧组勘景,到牵头统筹各方、协同保障宣传、创新地推活动、做强特色点映、激发口碑破圈,上海全流程、全链条地深度参与其中。专业、精细、高效的服务保障,赢得了行业广泛认同,也触达到更多观众。最终,《好东西》以7.21亿元成功跻身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10强,不仅赢得了高票房和高口碑,也为上海城市形象和精神作了丰富的展示与宣推,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新奇迹。
精细高效系统化,是上海影视服务的“秘笈”。2020年8月,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与长三角首批17家影视拍摄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将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上海影视服务经验向长三角地区影视产业输送。
2024年6月,联盟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正式更名为“长三角影视摄制服务合作联盟”,成员数从17家翻番到了36家。
另外,针对中小影视企业融资难题,上海提供了诸如资金补贴、金融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2020年,上海推出“影视贷”专项金融产品,2024年发放贷款23亿元,利率较普通商业贷款低2个百分点。同时,设立10亿元规模的“电影产业基金”,重点投资青年导演项目,2024年扶持新人新作28部,其中《拼桌》《归去来辞》等作品票房超预期,投资回报率达300%。
除了为影视制作服务,上海为打造“电影之城”,还搭建起丰富多样的平台,全方位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与电影文化传播。
平台搭建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上海打造“电影之城”的核心平台。
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6月举办,设有金爵奖主竞赛等竞赛单元,吸引全球优秀影片参与角逐。同时,设置国际影片展映单元,展映众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为国内外电影人提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促进电影文化的国际交流。
2025年,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金爵奖5个单元共收到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00余部影片报名,创历史新高。
众多电影人因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专业品质,纷纷将这里选为影片首映的黄金舞台。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报名参赛作品中,1820余部影片为世界首映,520余部为国际首映,综合首映率超过80%,创下历史新高,这也彰显着这场光影盛会的强大吸引力。
依托于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年上海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拓宽了世界电影交流合作的渠道。
随着塞尔维亚国际电影和音乐节、委内瑞拉国家电影基金会的加入,联盟已从成立之初29个国家的31个机构,发展为50个国家的57个机构。
2025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展映单元,精选了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5部类型多元的影片,以多元文化视角勾勒丝路人文图景。观众将透过银幕穿越地理边界,见证异域故事的光影新生,捕捉文化碰撞中人类情感的共鸣与震颤。其中多部作品曾入围鹿特丹、洛迦诺、东京等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全年巡展机制,将会促进更多优秀中国影片“出海”展映。
“电影+N”
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通过“电影+”供给,上海加强文旅商体展联动融合,充分展示“人民城市”的魅力。
“电影+文旅”是上海重点发力的方向。上海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化都市风貌,打造电影文旅打卡地。随着《酱园弄·悬案》等影片的上映,影片拍摄地虹口区乍浦路迅速成为影迷热门打卡地。徐汇区积极打造“好爱上海——跟着电影去旅游”项目,湖南路街道的首条电影街区和美罗城的首家动漫主题影院盛大开幕,探索出电影与文旅结合的全新模式。杨浦区建成全市首家红色主题影院,闵行区、崇明区分别在“新型农村放映示范点”建设和“电影进校园”工作中创新探索,让电影文化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第27届上影节吸引了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名注册嘉宾,影展观影人次近50万,策划了百场见面会。本届电影节给多个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近50亿元。
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是“技术化身艺术”的缩影。在“电影+科技”方面,依托科创中心优势,上海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XR、VR等前沿科技,推动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科技融合应用场景。发挥自贸区政策和开放平台优势,鼓励企业在国际联合制片、跨境发行、国际版权交易等方面积极布局,提升上海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此外,上海积极推动电影与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融合。在电影与教育融合方面,通过开展电影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电影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同时还将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电影与医疗融合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尝试利用电影的叙事和情感表达功能,开展心理治疗等相关服务,探索电影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新应用。
阶梯型的人才培育
好故事诞生的源头,是优秀的创作人才及其不可替代的原创力。在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中,哪个平台拥有并持续滋养最顶尖的创作人才,哪个平台就掌握了定义潮流、引领审美的主动权,构筑起最难以被复制的核心堡垒。
上海聚焦电影人才的多样性,精准发力,构建覆盖全孵化周期的人才培育闭环,打造青年影人库和剧本库,让创作者专心创作。
一是开展人才培育活动。实施“春苗编剧计划”,帮助新人找灵感、提创意,带领他们走完从路演、创作营到大师班、茶话会的全流程,还发放创作扶持金,筛选有实力的创作者;开展“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2025年起跑线计划”等活动,惠及电影人才;成立“上海归国影人培育基地”,聚焦归国影人文化语境交融、人脉资源整合需求,搭建探讨创作、交流合作实体空间。
二是构建培育闭环体系。结合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6+1”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从影片、项目、影人等多个维度构建起覆盖电影人才全孵化周期的培育闭环,积累青年影人库和剧本项目库,并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让青年影人专心创作。
2021年起,在上海电影局指导下,上影节正式启动“Y计划”,在纵横两个坐标上进行双向拓展:纵向打通上影节阶梯式新人培育台阶与产业资源的对接,横向上把扶持对象从导演扩展至制片人和编剧,进一步丰满电影节对青年影人的培养体系,同时联动上海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助力上海完善电影人才培养生态格局,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三是发挥研究院培育作用。成立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围绕“打造电影之城”的任务目标,构建起涵盖理论研究、产业咨询、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综合平台,共谋上海电影发展新篇章;创办上海大学生电影节赛事,挖掘培养青年电影人才,吸引海外归国青年影人来沪创作;通过举办大师讲坛、国际影展等活动,实施“国际大师驻院计划”及“大师工作室”等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师,加强与国内外影人的交流。
2025年6月,上海归国影人培育基地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揭牌成立,该基地将根据归国影人的现实情况及电影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精准化采集数据,建立起一个长期持续运转的归国影人人才库,精准聚焦归国影人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文化语境交融和人脉资源整合,为他们搭建起创作探讨与交流合作的实体空间,有效打通国际经验本土化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