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7期 > 路径/实务 > 区域

对非贸易中西部第一,湖南做对了什么

  作者:唐 斌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7-25

卢旺达的干辣椒、肯尼亚的鳀鱼干、马达加斯加的羊肉,相继在湖南实现全国首次进口;肯尼亚的鲜花绽放在千家万户;南非的苹果成为百姓果盘里的常客……琳琅满目的非洲商品正跨越山海,进入中国市场。

2021至2024年,湖南对非贸易保持年均增长14.3%的快速发展势头,高出同期全国对非年均增幅5.3个百分点,贸易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

在开展对非经贸中,湖南做对了什么?

立足产业互补

非洲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升级、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一直以来,湖南优势产业契合非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需求,尤其在农业、制造业、矿产品开采与深加工等领域,合作基础深厚。

在农业合作方面,湖南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优势突出,能有效赋能非洲农业发展。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起,袁隆平院士在非洲培育并推广杂交水稻,有效帮助当地提高粮食产量;湖南企业以“产业赋能+技术转移”模式在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加工园建设腰果加工生产线,使当地产品附加值提升300%。

在制造业合作方面,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竞争优势,尤其以中联重科、中国中车、山河智能、湖南建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推动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在矿业合作方面,湖南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为非洲的矿业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先行、贸易跟进、资源市场拓展,促进了湖南省属企业对非矿业贸易与投资业务的开展。

总之,湖南与非洲的产业互补不仅为双方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双方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完善顶层设计

2018年,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中的“实施产业促进行动”,提出“在华设立博览会”。博览会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对非经贸合作平台,长期落户湖南,由湖南省政府和商务部共同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

自201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四届博览会共推动中非双方签署合作文件共512项,涉及金额累计达647.1亿美元。

同时,建设先行区是湖南自贸试验区探索中非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机制的重要内容,旨在建设对非经贸合作模式创新区、对非经贸深度合作引领区、对非产业链合作承载区、对非经贸交流合作“会客厅”以及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六大中心。

2021年9月,“在华建设先行区”被纳入中非合作“九项工程”。2024年1月,《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依托先行区,中非经贸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对非技术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等,对非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湖南,新型易货贸易、产贸联动、投贸联动、物贸联动等对非经贸合作新模式不断显现。

博览会和先行区通过发挥“造势”和“务实”功能实现联合发展,推动湖南成为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故事的新窗口,以及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2025年6月,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在长沙举行,期间发表了《中非维护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长沙宣言》,为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非力量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自首届博览会举办以来,湖南以办好博览会为契机,以加强对非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对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

一方面,湖南出台了一系列对非合作文件。例如,202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落实中非合作八大行动打造 中非地方经贸合作高地的若干意见》;2025年,湖南省政府印发《湖南省落实中非“十大伙伴行动”实施方案》。此外,湖南省商务厅、湖南省财政厅发布《高质量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另一方面,2022年,湖南联合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中部省份商务部门,签署全国首个区域性地方省区市对非经贸合作协议——《中部六省商务部门共同推进对非经贸合作协议》,旨在通过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对非合作共同发展。在湖南省内,14个市州与28个非洲国家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构建政企协同网络;湖南推出的“一站式”非洲企业服务中心,已为34个非洲国家提供商事法律服务。

打造立体化物流体系

为畅通中非经贸合作的渠道,湖南从海、陆、空全方位打造立体化物流体系,充分发挥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和集结中心功能作用。

在海陆通道建设方面,打造“湘粤非”铁海联运和“湘沪非”江海联运通道。

2021年,全国首条以对接非洲为特色的铁海联运通道——“湘粤非”铁海联运正式开通。与传统江海联运相比,“湘粤非”铁海联运全程运输时间可缩短9至10天。自2021年“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首发以来,凭借株洲枢纽的持续扩容增效,累计发运班列已突破1200列,服务范围也成功延伸至长江经济带的内陆港。与此同时,湖南岳阳依托城陵矶口岸开放高地联动上海洋山港等,将中西部对非货源中转至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等非洲主要港口,打造“湘沪非”江海联运新通道。

2025年3月,湖南省商务厅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沙签署“拓通道 强平台”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于构建“湘粤丝路快线新通道”,致力于打造一个贯通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并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高效铁海联运网络,标志着湘粤国际物流通道体系建设进入了双向流通、数智升级的2.0阶段。

在空运通道建设方面,自2019年以来,长沙相继开通至肯尼亚内罗毕和安哥拉罗安达对非客运航线以及至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货运航线。

在此基础上,湖南创新对非航空运输模式。一方面,在2020年疫情期间,湖南实施“客改货”包机航空运输新模式,加速防疫物资运往非洲;另一方面,推出特殊比例分摊协议(SPA,Special Pro-rate Agreement),即国内本土航空联合非洲航空实现非洲段运输接力,提升航空运输在非洲的覆盖面。南航物流已与肯尼亚航空、卢旺达航空等航司签订SPA,推动长沙与非洲各国20多个城市之间的货物贸易实现“一票到底”,全面提升湖南对非航空货运能力。

汇聚智力民心

提升中非经贸合作软实力,是湖南对非合作的重点内容。自首届博览会成功举办以来,湖南对非智库建设蓬勃发展,包括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分别侧重于市场促进、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

其中,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由湖南省商务厅指导,由湖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2024年5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和“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同年10月,湖南大学成立非洲研究院,成为当前国内唯一围绕非洲区域研究设定二级实体教学科研单位的985高校。

湖南培育并打造系列中非经贸合作品牌智库成果,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中非经贸合作蓝皮书:中非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25)》系统分析了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动态与特征。由海关总署发布的“中非贸易指数”从贸易规模、贸易联系、贸易结构、贸易潜力和企业活力等多个维度精准刻画了中非贸易发展的动态轨迹,为了解中非贸易态势提供了权威、全面的量化参考。

《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记录了众多典型的中非经贸合作项目案例,生动展现了双方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等多领域的合作成果与宝贵经验。湖南大学、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通过出版专著《扩大非洲农产品进口与建设“绿色通道”研究》,发布《非洲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中非数字经济合作报告(2023/2024)》《非洲绿色发展指数与中非绿色发展合作报告2024》等研究报告,深度聚焦中非经贸合作的关键领域与热点话题。

此外,湖南高度重视与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积极拓宽人文合作渠道,不断夯实中非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湖南已与非洲有关国家共缔结正式友城13对。在平台建设方面,2024年7月,以湖南大学为依托建设单位、由中央对外联络部与湖南省委支持设立的中非文化交流中心,在长沙正式揭牌成立。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