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7期 > 路径/实务 > 长三角一体化

参与“打头阵”:江苏民企如何显身手

  作者:储东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7-25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打头阵”“勇争先”等重大使命,对江苏发展寄予殷切期望。

“打头阵”并非仅仅关系江苏一省之发展,而是为全国发展“挑大梁”,需要各方力量“齐上阵”——国企、民企和外企,工人、农民、科学家,可以说是“东西南北中、政产学研金、上下一条心”。江苏民营企业当前参与“打头阵”,是检验也是考验,是挑战更是机遇,更是大显身手、大长本领的好机会。

江苏民企有多强

对于江苏经济而言,民营经济可谓基石,是促进江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推动江苏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带动江苏科技创新的主动力。

一是企业面铺天盖地,经济规模很大分量很重。2024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7.98万亿元,增长6.4%,占江苏省GDP的58.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1%,贡献了江苏省66.1%的社会投资、67.4%的税收、79.3%的企业用工岗位、92.2%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江苏进入89家,仅次于浙江;在财富杂志2024“世界500强”榜单中,江苏进入3家,全是民营企业。

二是产业集群筑峰强基高端跃升,制造业发达天下闻名。江苏的“看家本领”是以制造业为依托的实体经济,江苏民营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涵盖多种行业,展现出坚实产业基础,成为厚植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近年来,江苏围绕集群筑峰、创新强基、高端跃升等八大行动推出27项举措,着力构建“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89,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其中,江苏的动力电池、海工装备、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全国领先,工程机械、高端纺织、光伏等产业均已跻身全球“头部”,生物医药、新一代通信及船舶等产业加快向全球“并跑”“领跑”迈进。2024年,江苏新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达14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8.3%,对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8.5%。同时,江苏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9.3%,对江苏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9%。

三是民营科创企业像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2.3%提高到2024年的3.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底,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了5.7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215家,民营企业占比均在80%以上;江苏民营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省近8成,授权量位居全国第二。

目前,江苏民企已形成了“七八九”格局,即七成省级研发机构都建在民营企业,八成专利授权、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都来自于民营企业,九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可以说,民营企业不仅是江苏创业就业的重要力量、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江苏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参与“打头阵”优势明显。

但在看到江苏民企发展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不足和短板:一是与浙江相比整体差距还较大,在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上有差距,包括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还不够高等。同时,江苏“巨无霸”企业明显少于广东和浙江等省市,国际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二是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原始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一些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卡脖子”风险并未根本消除;三是在产业创新方面,重化工业占比仍较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突破还不够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够高;四是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仍有僵化之处,“产学研”融通创新有待加强。

“创新尖兵”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因此,推动科产创新相融合,必须强化企业科创主体地位,而积极参与“打头阵”,必须有排头兵。最近几年,江苏逐渐形成了几路先锋大军,被人们称之为“创新尖兵”,成为“打头阵”的先遣队、领头雁。

第一支是以苏州3家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尖兵”。这支“尖兵”的特点是:江苏仅有的3家世界一流企业全都集中在苏州一个市,而且其中两家民企都座落在吴江区的一个镇——盛泽镇。恒力集团是江苏最大的民营企业,连续多年位居江苏榜首,连续2年列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之首,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品牌价值均列国际行业前列,在2024“世界500强”榜单中排在第85位;盛虹集团是一家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涉及石化炼化、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纺织,形成国内独有的“油、煤、气”三头并举、“芳烃”“烯烃”双线并进、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发展模式,2024年排在榜单第171位;沙钢集团座落在张家港市锦丰镇,是一家国际性特大钢铁企业,以钢铁为主并实施多元化发展,在2024年榜单中排名第383位。

第二支是以南京苏博特公司为代表的“创新尖兵”。这支“尖兵”的特点是:高端人才引领下瞄准世界性难题,经过20多年奋斗成功研发出新材料和成套技术。南京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拥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最近几年每年的科研投入接近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5%以上。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苏博特在混凝土外加剂领域攻克了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因而公司连续10年位居外加剂行业龙头。2024年底,苏博特重组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未来相关成果和产品将更大规模应用于高铁、桥梁、水电等国家重大工程。

第三支是以长江两岸造船民企为代表的“创新尖兵”。这支“尖兵”的特点是:以优质产品跻身并牢牢占领国际市场,以一己之力撑起江苏造船业的一片天地。2024年,江苏出口各类船舶价值1042.2亿元,出口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目前,长江两岸以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为代表的民营船企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占江苏的近50%,占全国订单总额的近20%,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0%。其中,扬子江船业集团不仅在传统的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且综合实力稳居全球造船行业前五,企业在手订单量超200艘,数量位居全球前列。

第四支是以徐州市的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创新尖兵”。这支“尖兵”的特点是:坚持实施“珠峰登顶”战略,努力攀登世界行业巅峰。徐工集团早就蜚声海内外,不仅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在全球工程机械领域中排名第三。最近几年,徐工集团在全球建立了50多家海外子公司,300多家海外经销商、2000多个服务备件网点,产品出口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6年荣登世界品牌500强。

如何大显身手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宏观分析和微观实证都表明,江苏民企参与“打头阵”显身手,还必须取长补短、扬优强弱长本领,扩大“尖兵”队伍,放大创新经验,厚植“四大力量”,实现“四力协同”,增强综合实力、促进发展壮大。

首先,深化改革推动,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能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赋予企业市场活力。

江苏民企要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提升为核心,做到嗅觉灵敏、信息灵通、机制灵活,而且视野开阔、敢冒风险、敢于拍板、敢闯敢干,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抢抓机遇、占领市场,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乃至打破原有垄断逐步登上行业巅峰。

其次,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企业是经营主体,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两者相辅相成、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江苏民企可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启示,要像恒力集团、南京苏博特公司等企业那样,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做精做高做强,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唯有“顶天立地”的企业,方能撑起“经天纬地”的产业。

第三,扩大开放联动,释放交流互鉴潜力。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进一步扩大开放是民营企业展翅腾飞的推进器。

江苏已经涌现出不少“创新民企”“绿色民企”等,还必须加快提升开放水平,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致力于加快建设“开放民企”。一方面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稳定外贸规模优化结构,创新出口产品提质增效,发展以数字贸易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另一方面,大力提升对内开放水平,与国企、外企取长补短、携手并进,构建“国企引领、民企主导、外企助阵、混合所有制融合”的创新生态。同时,大力弘扬苏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精神,向浙商、粤商、徽商等学习。

最后,依靠执法撬动,彰显法治促进发展定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和实施,以法治方式把党的“两个毫不动摇”战略方针转化为制度保障,必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江苏要乘势而为、持之以恒、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以法治的威力解决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包括“融资难”“准入难”“中标难”等问题,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综合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以法治的定力持续释放发展潜力,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和创业,鼓励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参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从而为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民营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作者系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