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调研报告,其灵魂在于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现实中,许多调研报告常常陷入问题剖析深刻、对策建议空泛的困境,沦为缺乏实践价值的“镀金件”。要对症下药,把对策提“实”,才能让对策建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怎样开出好的“药方”呢?可从针对性、创新性、可行性、操作性四个方面,对对策建议进行精准考量和把握。
命中问题的要害
针对性是对策建议的生命线,必须像精确制导武器一样,直接命中问题的要害。要体现针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问题本质提对策。对策必须直接回应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关键矛盾。若对策与问题脱节,再华丽的分析也只是空中楼阁。
比如,老旧小区常出现“抢车位大战”现象,其症结在于僵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仅建议“加强管理”或“增加车位供给”是隔靴搔痒。真正有效的对策必须直指管理机制本身,小区内部变“固定车位制”为“先到先停制”,破除车位私有化造成的闲置浪费;区域间推行“潮汐停车”或“共享停车”,打破行政壁垒,利用周边商业区、办公区夜间闲置车位资源。这样的对策精准针对“有车无位”与“有位无车”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方能令“抢车位大战”偃旗息鼓。
在此建议下,某市通过智慧停车平台,整合周边5个小区和3个商业体的车位资源,实现错峰共享,小区夜间停车位利用率从65%提升至92%,居民满意度大幅提高。
其次,针对主体身份提对策。必须清晰界定特定的实施主体身份及其拥有的权限、资源和能力边界。模糊主体或提出超越主体权限的建议,无异于纸上谈兵。
比如,调研发现某县存量企业改扩建意愿低、对工业投资拉动不足的问题。能建议政府下“指令”要求企业进行改扩建吗?显然不行。政府与企业是平等主体,无行政隶属关系,政府直接对企业发出“指令”、提出“要求”属越权行为。
切实可行的路径在于,精准运用政府掌握的政策和经济杠杆,如设立技改专项补贴或贷款贴息,降低企业成本;优化环评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精准的技术诊断和升级辅导服务,解决能力短板;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拓展市场空间等。政策目标是创造有利环境,让企业看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明确收益预期,从而激发内生动力。
不能老调重弹
创新性要求对策建议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创新的同时,应避免两种异化倾向。
其一,“新瓶装旧酒”式的伪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通过突破思维定势、抓住矛盾精髓,找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价值更大的解决方案。仅仅更换概念包装、炮制新名词,而内核仍是低效过时的老办法,是典型的“伪创新”。
比如,某地一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先行区”的调研报告,提出打造“全国示范高地”“国际标杆”的宏大目标,但对策建议仍是“健全投入机制、强化用地保障、加快人才培育、抓好考核督查”等耳熟能详的“标准答案”。用常规的、缺乏突破性的方法,去追求“高大上”的目标,其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和形式主义。
对策也要有创新。如:探索社会资本与村集体深度合作的“共富公司”模式,以突破投入机制;创新点状供地、混合用地和存量盘活政策,突破用地瓶颈;建立“土专家+新农人+科技特派员”融合培育体系,突破人才瓶颈;设计以产业发展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突破考核瓶颈。
其二,“哗众取宠”式的虚创新。创新的对策必须是针对症结出实招,针对差距求实效。为创新而创新,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和轰动效应,必然滑向形式主义泥潭。
比如,加强基层党建的建议,若过度强调“项目化、品牌化”,要求每个支部必须搞“四个一”(创建一个品牌、设计一个Logo、整出一篇材料、布局一套展板),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品牌包装和形象展示上,而忽视了组织生活规范、党员作用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等党建核心内容,这就是典型的“虚创新”。其结果是把党建品牌异化,与提升组织力、凝聚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务实的党建创新应聚焦于,如何运用线上学习平台、积分管理等数字化手段,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效率;如何打破物理边界、重构权责边界、激活功能边界而创新组织设置,将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如何构建党员责任区、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健全“民呼我为”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创新点在于手段和机制的实效性提升,而非外在包装的标新立异。
从“纸面”走向“地面”
可行性是对策建议从“纸面”走向“地面”的桥梁。要具备可行性,应警惕两大雷区。
一是触碰政策法律红线。对策建议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构思,坚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
比如,发展乡村农文旅项目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必须牢牢守住“三条红线”:土地性质红线,严禁擅自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途、违规占用耕地搞非农建设。对策建议应聚焦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探索点状供地等合规路径。可建议利用村集体闲置校舍、厂房改造为民宿或文创空间,而非动辄要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生态环保红线,项目选址和运营必须严格避让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措施。可建议发展生态友好型观光农业、林下经济,严禁在生态脆弱区大规模开发建设。
农民利益红线,必须保障农民在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和收益权。可建立健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利益联结机制,坚决防止资本下乡侵害农民权益、导致农民失地失利。
二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条件。对策必须因时、因地、因情制宜,充分考虑实施地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撑、社会文化等现实约束。对策建议必须与当地财政实力、发展阶段相匹配,不能脱离物质基础的实际。
比如,要求一个财政困难的农业县“确保涉农投入年增长20%以上”,超出其承受能力。可行的对策应是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涉农资金整合效益、创新金融支农模式,在现有财力下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本投入。
对策建议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人才等配套能力,不能脱离技术支撑的实际。
比如,在偏远、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的乡村学校,大力推广依赖高速网络和高端设备的“双师课堂”(名师线上直播+本地教师辅导)和多媒体大屏教学,显然不切实际。更可行的对策是加强本地教师培训、推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离线使用、配备简易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或探索“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线下模式。
将好想法转化为好效果
操作性是将好想法转化为好效果的关键一步。要增强操作性,应明确四个要素。
首先,明确主体,解决“谁来做”的问题。对于职责边界清晰、专业性强的单项工作,明确一个主要责任单位;对于综合性、复杂性强的任务,必须构建组织化推进机制,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并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督办落实机制。
比如,“优化营商环境”涉及发改、市场监管、住建、税务、金融等多部门,必须明确牵头部门,并清晰界定各部门在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纳税服务融资便利等具体环节的职责和配合要求,避免推诿扯皮。
其次,明确措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避免空泛原则,将目标具体化为可执行的任务。比如,不是笼统说“加强人才引进”,而是明确“实施英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少名,建立专家工作站多少个”。
推行项目化管理和清单化落实。将复杂工作分解为若干具体项目,为每个项目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明确工作内容、标准、时限、责任人。比如,“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可分解为“推行一网通办”“优化窗口服务”“建设智慧大厅”等项目,每个项目下再列出具体任务清单。
第三,明确时间,解决“何时做”的问题。对于难度小、任务轻的工作,明确一个较短时间节点的完成要求;对于难度大、周期长的突破性工作,必须科学设定阶段性目标,实施分步走策略。
比如,“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可分解为:第一年完成产业规划编制,启动核心项目招商;第二年核心项目落地建设,配套产业链初具雏形;第三年核心项目投产,集群产值突破多少亿元。
第四,明确要求,解决“按什么标准做”的问题。明确质化标准,即工作应达到的效果、状态或水平;明确量化标准,即尽可能使用可衡量、可统计的数值指标。明确的标准是过程监控和结果考核的依据,确保工作不跑偏、效果可衡量。
例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需明确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等量化指标,并配套相应的检查验收办法。
将调研报告的对策提“实”,是一项需要冷静头脑、睿智思考和严谨逻辑的系统工程。针对性是靶心,确保箭无虚发;创新性是活水,破除路径依赖;可行性是基石,规避倾覆风险;操作性是蓝图,指引成功彼岸。唯有将这四个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开出务实管用的“良方”。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委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