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安徽最鲜明的气质、最强劲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既有“一以贯之”的关注,又有不断深化的要求,特别是2024年10月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解决好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两张皮”问题,安徽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自2019年底陆续布局组建了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环境五大研究院,作为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政产学研金服用”贯通的实践载体,通过构建从底层科学突破到技术开发熟化转化、产业集成应用,从内部体制优化到平台载体搭建、外部资源汇聚的创新发展体系,目前已成长为除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之外的“科创第三高地”。
安徽是如何实践的?
平台型开放型成长路径
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两大“高地”不同,五大研究院设立初衷是解决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从1到10这一关键中段的技术熟化与工程化问题,采取“既非政府机构又非传统事业单位,既非高校院所也非企业”的“四不像模式”,探索出一套特有的差异化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首先,“科学家+工程师”的组织架构是制胜一招。在把科研理论转化为样品的关键阶段,不仅需要科研人员,更需要工程师深度参与,才能完成相关设备的生产、调试、升级等。五大研究院最突出特色就是以“科学家+工程师”的组织架构补齐了关键短板,形成了独有优势。
其次,“高起点+特色化”的招引模式是关键一举。作为新近成立的高能级研究机构,五大研究院能够实现跨越发展、迅速壮大的秘诀,就是始终坚持“高起点摘果子”的招引标准,直接招引有科技成果在手且有转化可能性的顶级科研人才以及相关中高端工程师,省去了大量从零培养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目前,已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人才超1600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占65%。背后支撑这一高标准的,正是其“特色化全栈式”的招引服务。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通过推动事业变创业招引。运用“分层分类”差异化思路,按照人才个性特征、专业优势、结构层次、岗位特点等,量身定制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心帮助人才将科研事业转化为自我创业,开辟职业新蓝海。比如,段章领博士原在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无感知智能心理监护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在人工智能研究院招引扶持下,创业成立合肥中聚源,成为国内第一家将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安全产业化的科技公司。
通过差异化补短板建团队招引。按照“五懂”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为招引对象配备工程师、企业家、产品经理或营销人员,积极引育具有敏锐市场嗅觉、既懂科研又懂市场的项目经理人或“产业PI(课题组长)”,补齐项目研发、转化、推广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短板,加速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
通过基金引导招引。坚持将科创金融作为培育“科技之花”的源头活水,通过设立创投基金、导入社会资本等,帮助初创企业在科技寻找金融,在金融赋能科技的双向循环中,实现“知产”到“资产”的跨越。比如,能源研究院帮助孵化企业获得风投创投基金投资4.77亿元,其中,撬动社会投资3.62亿元,放大比例接近1:4。
通过国内一流的公共研发平台招引。五大研究院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聚焦安徽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各类研发平台建设和技术迭代,形成了国际领先优势。目前,拥有大型仪器设备超过211台/(套),仪器原值6.26亿元。
通过联动创新生态招引。五大研究院通过积极协同相关平台、企业,大力开拓应用场景、打造创新联盟,能源研究院牵头成立聚变产业联合会,大健康研究院牵头组建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协会,数据空间研究院与中国科大共同牵头组建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会等,共集聚会员单位800余家,共同营造了高品质创新生态圈。
最后,“带高校+联企业”的开放合作机制是重要一环。不同于传统科研平台相对独立、边界清晰的运行模式,五大研究院始终秉持开放协同理念,不断拓展院校、院企等合作渠道,创新“共研共投共创共享”模式,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广协同的应用研究,不断把开放的蛋糕做大,把合作的清单拉长。
一方面,带动省属高校,促进研发能力系统提升。五大研究院成立时就将省属高校作为参建单位,通过嫁接和共享中国科大、中科院等高能级平台的领军科学家资源,带动省属高校联动提升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与安徽大学、合肥大学等20余所高校,以共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研究中心等形式,广泛开展科研项目合作。
另一方面,服务经营主体,加强产学研融通耦合。五大研究院大力推行院企“互联互访”,既主动把企业“请进来”,又积极“走入”企业,打破院企间“互不认识、互不了解”的信息壁垒,让“需求端”与“供给端”无阻碍互通,加快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主战场”。目前,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委托研发等方式,累计开展横向服务近千项、合同金额3.4亿元。
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创新创业生态
五大研究院从科技强走向产业强的探索实践,产出了一批填补空白、打破垄断的科技成果,打造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研发平台,孵化了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科创企业,形成了一支院士领衔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其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建成“靶”向攻坚、具有竞争力的硬核科技高地。五大研究院自成立起,就聚焦前沿技术这个战略博弈主战场,着力抢收“科技红利”,产出了全国首台千吨级模块化柔性合成氨设备等一批填补空白、打破垄断的科技成果,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集聚地。
一是突破“硬科技”,科研项目“繁星璀璨”。我国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持续涌现新的重量级成果,振奋人心,有网友评价,“这是‘国运’级的突破”。五大研究院也功在其中,承担了煤掺氨燃烧、类脑、网络安全等领域国家级科研任务129项,获批国家纵向经费2.3亿元,取得了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氨晖号”首航成功等重要成果。
二是攻克“卡脖子”,科研攻关“开疆拓土”。针对当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问题,五大研究院在定位上突出研发创新核心功能,聚焦主业前瞻开展研究布局,智能成像内窥镜、偏振超动态相机等一批技术和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替代,在部分细分领域形成优势、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三是满足“真需求”,科研成果“雪中送炭”。五大研究院坚持让科技回归需求本质,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产业发展“真需求”,集聚顶尖技术力量解决“真难题”,目前已研发工程样机、软件等80余项,解决了热能利用成本高效率低、儿童脑肿瘤术前诊断不精准、三维介观脑图谱成像耗时长等一批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形成跨越“谷”“海”、具有内生力的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系统战”阶段,从单一技术交易向生态构建跃升,从政策驱动向制度创新深化,从区域试验向全球协同拓展,五大研究院一直以场景牵引拓宽成果转化渠道、以改革赋能畅通成果转化链条、以要素支撑提升成果转化质效,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实现“无中生无穷”的裂变增长。
一是推动从“书架”到“货架”,跨越“死亡之谷”。为帮助企业顺利实现技术的商业化,五大研究院坚持把推动前沿技术“沿途下蛋”作为“首要任务”,创新“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定期对接机制,探索“研究院+孵化器+中试基地+合规厂房”模式,尝试在科技创新成果有概念时就同步开展市场营销,在研发过程中同步向相关应用市场推介,将服务覆盖至研发转化全过程,助力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专精特新企业6家、隐形独角兽企业1家。
二是推动从“青苹果”到“甜苹果”,跨越“达尔文之海”。五大研究院积极树立营销思维,探索先将产品推入市场再不断迭代的现代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转化科技成果99项,转化合作成立企业40余家,总市场估值达64亿元、较2023年翻一番。
坚持“两手抓”,做好“锻长补短”
面向未来,安徽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优化完善机制,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为牵引,把五大研究院打造为科产融合创新的全国样板。
一方面,系统总结建设发展成果、创新模式等,组织专题式、系列化宣传推介,讲好安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故事。另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以市场化开拓、场景化应用、系统化组织,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规模化、产业化,造就更多“金娃娃”。总体思路是坚持“两手抓”,做好“锻长补短”。
一手抓长板放大。继续发挥五大研究院特有优势,探索创新、迭代升级更多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性样板经验。
主要做法是大力推广“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人(企业合伙人)”组织模式,用好省新质生产力投资平台,发挥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作用,帮助研究院对接联络相关基金挖掘技术成果;建立健全“科企联合攻关+应用场景首用+接续采购”的应用拓展机制,构建各类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健全研究院最新技术成果的挖掘推介、场景对接机制,谋划落地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创新示范项目;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成果转化落地”功能,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研究院“研发创新与赋能产业”的核心功能定位,推动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在细分领域形成优势、达到全国乃至国际一流水平。
一手抓短板补齐。聚焦五大研究院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内控机制、考核评价等短板弱项,有针对性的进行查缺补漏、拾遗补短。
主要做法是建立“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构建责任清晰、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建设模式,形成以合肥市政府为主导、省直各部门密切协作、院校企统筹联动的推进机制,推动研究院深度参与所在市、县(区)的产业发展与“双招双引”工作;完善“财政投入+市场运营”的多元支持机制,按照一院一策的原则,建立“基本保障+绩效奖励+购买服务”的长期多元支持机制,进一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优化“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在积极争取、用活用好编制资源基础上,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要求,建立以“推动前沿技术‘沿途下蛋’,加快实现成果转化”为导向的评估考核机制。
面对数字化时代全球更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五大研究院将以更有持续性的创新定力、更具前瞻性的创新布局、更富创造性的创新力量、更多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为安徽打造“三地一区”,特别是勇当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开路先锋、承担国家科技创新格局第一方阵重要使命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省发改委政策研究室、科学中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