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是人工智能的“感觉器官”。随着AI时代快速到来,对智能传感器的需求日益凸显。但智能传感器行业技术门槛高、投资规模大,是少数发达地区或大城市才能“玩得动”的产业。而安徽蚌埠作为“后起之秀”,其产业崛起之路值得探究。
自2021年以来,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聚集200余家相关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涵盖从晶圆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各个环节。“中国传感谷”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MEMS特色产业园区。
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是如何异军突起的?
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蚌埠市就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
坐落在蚌埠的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头部企业,不仅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6/8英寸体硅MEMS微系统工艺平台,还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4套工艺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MEMS制造领域技术短板,先后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发明专利400余件。这让蚌埠长期以来都是国内领先的传感器技术创新策源地。
强劲的科创能力是蚌埠的先天优势,但科技成果需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推动产业与城市发展。为将技术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2021年,在安徽省支持下,蚌埠市启动建设“中国传感谷”,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
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把智能传感器产业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举全市之力推动其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蚌埠市制定了“一谷三园多点”总体布局,在产业核心区域汇聚龙头企业与创新资源,由各园区分别承担不同功能,并在全市范围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谷”即中国传感谷;“三园”即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央创新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100余亩;“多点”即各县区结合实际联动发展智能传感上下游产业,形成全市统筹、县区联动、协同发力的首位产业强劲发展态势。
一流研发能力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引擎”。蚌埠市按照“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发展思路,强化与大院大所、驻蚌高校院所人才共同引育、区域协同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等体制机制。
蚌埠市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蚌埠)产教融合协同中心;安徽省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成立;兰州大学与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磁传感联合实验室”……蚌埠围绕智能传感关键技术核心已成功申报创建创新平台39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这些创新平台推动优质科研资源导入蚌埠,赋能传感器企业发展。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至关重要。蚌埠市与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传感谷公共服务平台及示范线项目,建设了力传感器工艺线、温湿声类传感器工艺线、高温共烧陶瓷工艺线及传感器检验试验平台等9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满足各种类型的智能传感器发展需求。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蚌埠市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及脑机接口等需求牵引下,充分发挥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这一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头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深度融合,努力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在一系列有力措施下,短短几年时间,蚌埠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就初具规模,实现了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
从“营商”到“赢商”
一边是厂房建设收尾,一边是订单纷至沓来,位于“中国传感谷的”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正上演智能传感器产业的“蚌埠速度”。
作为国内领先的8英寸MEMS晶圆代工企业,华鑫微纳在蚌埠投资50亿元,建设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全国首条工艺设备配套齐全的压电MEMS量产线,以及国内MEMS晶圆产出最大(3万片/月)的生产线。
“目前,企业累计与50家客户达成合作意向,签订流片需求合计21万片,累计签订合同1.2亿元,另有3万余片晶圆合同正在洽谈中,将有效支撑2025年1万片达产。”华鑫微纳有关负责人说。
MEMS芯片是智能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华鑫微纳达产后将成为国家MEMS智能传感器行业的中坚力量,为整个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蚌埠也成为安徽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同时,作为“链主”企业,华鑫微纳的集聚效应显著,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聚集,引领产业集群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项目建设过程非常顺利,这主要得益于蚌埠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华鑫微纳在入驻时,市、区就已经在传感谷建设了大宗气站、废水处理、电站等基础设施,这让企业能够快速进入建设生产阶段。
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企业纷至沓来。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蚌埠市委牵头召开传感器领域“亲清有约”民营企业家恳谈会,面对面倾听企业家诉求和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市政府每月召开智能传感器产业推进会,形成任务清单,坚持“清单+闭环”助推中国传感谷发展。同时成立智能传感器产业专班,由市领导牵头调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蚌埠经开区秉承“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理念,全过程落实干部包保责任机制,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创新五链共进服务模式,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生态链精准发力;创新实施厂房用地过渡发展模式,传感谷所有定制厂房、标准化厂房均由政府代建,有效降低企业前期运营成本;园区在管理运营上由专业化公司运作,提供从企业注册、政策申报到融资对接、人才招聘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解决企业生产的共性需求,由园区代建包括表面处理中心、大宗气站等,让企业“拎包入住”。
“企业入驻后,当地政府在厂房规划、人员招聘、社会补贴等方面出台了定制化的帮扶措施,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能在蚌埠扎根、开花、结果。”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中国传感谷”的企业,希磁科技曾创下从开工到投产仅用4个月的“蚌埠速度”。企业迁到蚌埠后,销售收入更是连年翻番,月出货量由最初的50万个发展到现在的600万个左右,3年实现十多倍增长。如今,希磁科技在新能源汽车电流传感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居行业第一位。
从“营商”到“赢商”,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吸引众多企业到“中国传感谷”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
多链协同打造全产业链生态
当前,智能传感器产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未来十年行业将保持15%~20%的复合增长率。
《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中特别提到:“国内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 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高达 90%,国产化缺口巨大,产业整体偏弱。”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发展智能传感器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前景广阔。
5月24日,第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在蚌埠召开。会上,专家指出:应抓住人工智能给传感器产业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提升智能传感器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水平,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提供有力支持。
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链协同。
在资金支持方面,蚌埠组建了总规模超70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蚌埠经开区积极打造“基金+产业载体”的方式,已组建基金4支,总规模26亿元。同时,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借助“投贷联动”等金融产品优势,解决企业资金需求。
在人才支持方面,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已正式批准中国(蚌埠)传感谷园区设立为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标志着该园区在推动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方面迈入全新阶段。
蚌埠还探索推进场景招商,围绕新技术新领域梳理、公布场景清单,如智慧城市、人形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告诉企业“我们有什么,我们要什么”,吸引智能传感器上中下游产业链企业落地,共筑传感器产业生态。
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也得到安徽省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将中国传感谷与合肥“声谷”、芜湖“视谷”并列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赋予蚌埠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先导区的使命。《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提出发展智能传感器相关任务,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高质量建设中国声谷、视谷、传感谷”。
安徽省科技厅将智能传感器作为“人工智能+”底层强基的重要方向,会同蚌埠等有关市和省有关单位持续支持智能传感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基金组建,助力蚌埠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先导区,示范带动全省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化发展。
“蚌埠正以开放姿态汇聚创新要素,加速形成‘芯片—器件—场景’全产业链生态,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告诉《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