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产业是集合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
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康养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联合上海市成立专班,共同谋划和协同推进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建设,积极打造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典范。
“一廊两轴四心五区”
广德市顺应异地养老等市场需求,在广德城南至卢村乡区域,规划23.18平方公里,谋划建设“一廊两轴四心五区”空间格局,即一条无量溪活力走廊,G235国道和卢湖大道两条发展轴,康养产业创新中心、康养国际服务中心等四个中心,生态文化健康城、梦里江南康养园、温泉竹海山水里、甘溪乡愈养生谷等五个片区,努力打造成为全周期、全人群、全过程与昼夜四季宜居宜养的康养示范区。
在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1+4”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广德市狠抓落实、顺势而为,统筹推进“硬投资”“软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广德市实体化运营长三角(广德)康养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挂牌仁济医院广德协作医院、长三角现代康养产业学院,加快推进上海院子民宿等40多个重点项目,新建“竹乡画廊”40公里,创成全国首批旅游公路,连续举办“铁立方”铁人三项、马术、马拉松、木球、“银龄好声音”等10余场文体赛事,县域知名度有效提升。
目前,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建设蓝图已绘就,资源要素正加速汇聚,为打造安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奠定良好基础。在加大基础设施等“硬投资”同时,还需在完善共建机制、加大要素投入、开发康养场景、提级康养服务等“软建设”方面发力。
一是沪皖协同机制需深化。作为省级标志性工程,基地建设需强化沪皖政府协调,建立定期调度与长效协作机制。广德市作为实施主体,面临跨省政策衔接、资源整合及产业导入等堵点,存在“小马拉大车”困境,亟待细化合作机制以推动政策平移与资源导入。
二是要素保障仍存缺口。人才方面,护理、康复等领域专业人员短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缺失,沪皖社保、职称互通受阻;交通层面,广德与周边城市高铁班次不足,跨省医保结算、远程医疗协作机制不畅,本地高端医疗资源匮乏;数字化基建滞后,健康管理平台与智能设备配套不足,制约服务效能提升。
三是“后起之秀”面临横向竞争压力。长三角康养产业竞争激烈,浙江莫干山依托民宿康养与运动模式形成全国知名度,江苏宜兴凭借生态文化资源打造高端产品,而广德基地在品牌影响力、市场认知及服务配套上仍有差距,客户对其服务质量存在疑虑,需破解信任瓶颈。
强机制,打造跨省协作的样板区
一是建立省级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专班作用,联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民政局等部门,制定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压茬推进务求实效。
二是试点运行“跨省负面清单”。探索建立跨省域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简化项目和资质认证审批流程。如推动沪皖两地卫生健康和民政部门研究举措对康养项目涉及的医疗资质、养老设施等实行“一地认证、两地互认”。
三是推动建立康养合作区。在广德康养基地设立沪皖康养产业合作区,建议由沪皖两地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探索税收分成、GDP统计共享机制,吸引上海资本和运营团队入驻,拓展上海来皖投资通道。同时,推动建立“生态补偿+康养收益”反哺机制,将广德康养基地内运营取得的部分收益用于广德本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
增投入,打造软硬投资的样板区
一是加大资本金投入。建议安徽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等部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设立专项省级康养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包括广德康养基地在内的项目。建议由省发展改革委推动发行广德康养基地项目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盘活存量资产,吸引长期资本加持,同时以合资、特许经营等方式,招引光明食品集团等省内外国企、跨国康养头部企业参与广德康养基地建设,着力破解重大项目不足难题。
二是实施“康养人才育苗计划”。建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等部门牵头,深化与上海城建院等高校合作,探索与安徽医科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合作共建“长三角康养学院”,定向培养护理、康复治疗等专业人才,对引进的上海高端人才给予住房补贴,探索“双地职称互认”机制。
三是补齐交通医疗等设施短板。全力构建“1小时康养交通圈”,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对接争取优化沪苏湖、商合杭高铁广德站班次,增开直达上海班次。建议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积极对接上海仁济医院等上海三甲医院在广德设立分院或康养中心,推动长三角医保异地结算全覆盖。同时,支持广德建设“5G+远程医疗”平台,实现沪皖专家在线问诊、急救绿色通道联动。
四是向上争取政策与试点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支持广德康养基地申报争取超长期国债、地方专项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议省民政厅推动广德纳入“长三角异地养老补贴试点”,对上海老人入住给予跨省补贴。建议省数据资源局会同省卫生健康委在广德开展“医疗康养数据跨省流动”试点,推动沪皖医疗机构共享健康档案,便于提供异地就医服务。
树品牌,打造场景多元的样板区
一是打响“康养+旅游”牌。建议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广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托广德太极洞、卢湖竹海等生态资源,导入皖南地区旅游资源,挖掘省文旅集团等本土企业资源,穿针引线、牵线搭桥支持在广德投资开发“森林疗愈”“中医药温泉”等特色项目。
二是打响“康养+文化”牌。深入挖掘广德及宣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将祠山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康养产品和服务中,推动建设祠山文化主题康养小镇,展示祠山文化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等,开发红色文化康养旅游项目,组织康养人群参观岳飞抗金遗址、新四军浴血奋战旧址等,丰富康养人群的精神生活。
三是打响“康养+体育”牌。利用广德良好的自然环境,建设登山步道、骑行道,举办登山比赛、骑行活动等,吸引体育爱好者和康养人群参与;建设体育康养基地,配备专业的体育教练和康复师,为康养人群提供运动康复、健身指导等服务,促进康养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四是打响“康养+美食”牌。充分发挥广德富锌富硒优势,加大优质农产品研发,打造“广德炖锅”品牌,挖掘美食养生文化内涵,推出更多美食养生体验产品。建议省教育厅联合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研发定制化药食康养方案,支持在广德康养基地创新使用。
五是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建议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媒体、知名大咖、网红开展打卡宣传广德康养基地等活动,联合上海东方卫视等媒体平台多频次、高质量推送广德康养基地相关内容,不断提升广德知名度、美誉度。建议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上海文旅部门策划“沪皖康养体验季”活动,邀请上海社区、企业高管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探索推出“康养会员制”跨城服务,实现上海预付、广德消费的“一卡通”模式。建议省发展改革委支持广德争创联合国“世界康养城市”试点,进一步打响广德康养品牌。
可持续,打造商业闭环的样板区
一是探索多元主体建设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康养头部企业参与康养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广德康养基地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康养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与北京康养集团、上海康养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康养项目,引入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提升康养基地的品质和竞争力。
二是探索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康养+地产”“康养+保险”等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康养产业发展空间。适时推行“康养+地产”模式,开发康养地产项目,建设康养公寓、养老别墅等,为康养人群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同时配套完善的康养服务设施和服务,实现居住与康养有机结合。尝试推进“康养+保险”模式,加强与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合作,积极开发有安徽及广德特色的康养保险产品,为康养人群提供医疗保障、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综合保障。
三是探索发展数智驱动的智慧康养。发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节点支撑作用,依托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和“皖事通”“皖企通”,部署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相衔接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康养服务体系,推动全省优质健康医疗资源下沉,在广德康养基地率先发展远程医疗、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护理等服务。加大智慧康养数据开发利用力度,研制趋势分析、智能预警、智能诊疗等健康管理系统,影像诊断、体征监测、微整形等医疗器械,导盲、助行、护理等康养机器人,培育康养装备制造业。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