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大图切换

3年前进10位,这个“长三角最快”是怎样做到的?

  作者:李润媛 王运宝 陈成诵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9-15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达 4.28%,居全省第一;

建设18个创新园区,打造成为引育科创企业的大舞台;

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3年前进10位,是长三角进位最快的城市……

这是安徽芜湖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呈现的一组数据。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创新基因的滨江城市,芜湖将创新打造成发展的澎湃动能。

7月30日,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围绕为什么要创新、怎么抓创新、如何保障创新提出了47个需要思考破解的“创新之问”。

正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芜湖,将怎样答好“创新之问”?我们从一场连续召开四届的低空经济大会说起。

安徽芜湖

01

为何创新

9月5日-7日,2025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安徽芜湖召开,这是连续举办的第四届低空经济大会。与往届大会相比,2025低空经济大会更具国际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的嘉宾参会,专门设立了独立的国际展区,配套国际需求发布、商业洽谈会及产业对接会等活动。

同时,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交流合作,在会展中专门设立合肥、芜湖、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展区,集中展示低空经济前沿成果、标志性产品及应用场景,引发强烈关注。

2025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网发(夏园园 摄)

火热的低空经济,是芜湖专注创新的缩影,其背后是整座城市创新生态的枝繁叶茂。当下的芜湖,不仅是低空经济,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机器人,芜湖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树立起多个高光地标。

这些高光地标的背后,得益于芜湖持之以恒地聚力创新。深入芜湖发展的底层逻辑会发现,聚力创新首先是城市竞争的需要。

我们以芜湖为坐标原点,以长江经济带为轴线,来看一看创新对于一座城市发展的核心作用。

先从芜湖向东看,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经济强市,都是科技与产业创新中心。再从芜湖向西看,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武汉、长沙,在全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宜昌、岳阳等一批实力不俗的沿江城市,同样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城市发展,犹如百舸争流、不进则退。芜湖与长三角的“腰部城市”相比,与中部地区的洛阳、宜昌等省域副中心城市相比,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对外辐射影响力等方面,都还面临不小的差距。

怎样才能缩小差距?

惟创新者强!芜湖要实现在长三角地区往前赶,在全国经济百强城市中争先进位,就必须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下大功夫。

埃夫特机器人

其次是芜湖自身发展的需要。

纵向梳理芜湖发展轨迹来看,敢于创新一直是芜湖发展的鲜明特色:傻子瓜子、奇瑞汽车、埃夫特机器人、三只松鼠……这些产业标识,既是芜湖创新的最好体现,也是芜湖勇立潮头的引领者。

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答案还是靠创新。

从全省来看,芜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安徽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展现担当,同样离不开创新。

2023年3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芜湖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2024年底,芜湖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打造“六个之城”,其中“创新之城”居于首位。

2025年9月9日,安徽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召开,会上强调经济大市要为全省发展挑大梁。芜湖作为全省第二位的经济大市,为全省发展挑大梁就要当好创新引领者。

芜湖钻石飞机

第三是产业壮大的需要。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支撑力,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在产业创新上,芜湖一直有自己的特色。

以“天上飞的”和“地上跑的”为例,2024年,芜湖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突破5800亿元,稳居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第一方阵;低空经济实现通航制造产业链产品自主化生产,培育出多个行业“单打冠军”。

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保驾护航,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面向未来,芜湖要想持续保持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也只能必须依靠创新。

说完了为什么要创新,接下来就是怎样创新。我们从长江边上的一个“湾”说起。

9月5日,航拍的芜湖鸠兹科创湾核心区梦溪科创走廊。

02

如何抓创新

9月5日,芜湖鸠兹科创湾正式开园。这是服务于创新的“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将要发生在这里的“化学反应”。

“鸠兹科创湾”建什么?

从开园现场了解到,一是建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研发中心集群,形成协同创新生态;二是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三是搭建科技型企业培育与孵化空间,尤其是推动龙头企业“沿链下蛋”,主动孵化;四是建设生活街区,为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服务。

按照建设规划,到2027年,将引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创企业超2000家,集聚各类人才超50000人,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推动芜湖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从一个湾到一座城,大手笔建设鸠兹科创湾的背后,是芜湖正在下一盘关乎创新的大棋。

首先是平台载体的打造,为创新提供舞台。

鸠兹科创湾作为芜湖市全力打造的科创主平台,旨在破解企业研发空间不足与创新要素融合不深等难题,形成创新矩阵,成为长三角科创新地标。

深入现场发现,鸠兹科创湾布局是“一园区一定位”,每个园区分别聚焦1到3个重点产业,如梦溪科创走廊聚焦智能汽车与机器人具身智能未来产业;凤鸣研创中心引入奇瑞全球研发中心,深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

同时,以奇瑞、埃夫特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园区还布局了开阳实验室、启智机器人实验室等硬科技平台,推动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上成功转化。

梦溪科创走廊

凤鸣研创中心

其次是生态体系的营造,为创新提供环境。

在鸠兹科创湾的建设上,芜湖市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共同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

在有效市场上,是坚持企业主体,支持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研发中心、主动孵化。

在有为政府上,主要是政策精准赋能,包括支持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招募全球合伙人、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加大资金奖补力度。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芜湖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实施“1%工作法”,针对影响企业利润的物流、用工、能源、税费、融资等方面因素,逐一成立工作专班,拿出降本增效举措,努力帮助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1%”利润。坚持每周举办一次畅聊早餐会,截至到9月6日,已举办到第141场,在推进问题解决中构建为企服务生态圈。

第三是资源要素的集聚,为创新提供“养料”。

为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投未来产业,芜湖市组建了鸠兹科创湾母基金,母基金规模30亿元,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聚焦智能传感器、具身智能、生物医药、脑健康、先进材料等领域。

为培养更多与产业发展相适配的人才,芜湖深入开展“紫云英人才计划”,积极发挥高等研究院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产学研合作对接,支持产业链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以项目为牵引、以实战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系统性布局,芜湖正形成“金融活水滋养、人才智慧汇聚、产业生态繁茂、资本丛林共生”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创新之城”的形态也日益丰满起来,更多新质生产力的“金娃娃”加速涌现。

那么,答好“创新之问”的过程,将会给芜湖带来什么?

奇瑞汽车

03

带来什么

今年7月29日,2025《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奇瑞集团位居第233位,较2024年跃升152位,年度跃升速度居全球车企第一!奇瑞汽车从“小草房”创业的传奇,生动印证了一句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从这家芜湖本土汽车企业的跃升上,就能看到创新为芜湖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位势向上。

放在中国的城市体系中来看,近年来,芜湖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通过“龙头企业+科创”驱动,形成了“以大带小、协同创新”的共生生态,城市总体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已突破5000亿元,正在按照发展规划稳步前进,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城市百强榜上的位次。

在“十五五”期间,芜湖将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在与宜昌、襄阳、洛阳、德阳等中西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PK中进一步彰显实力,进而达到争先进位的目标。

奇瑞汽车生产线

第二是企业向强。

毫无疑问,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显著提升芜湖企业的实力。

从市场竞争力来看,以汽车产业龙头奇瑞汽车为例,连续多年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打破了国产车“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从产业链自主性来看,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芜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本土供应链,抗风险能力较强;从吸引力来看,芜湖的企业将加快形成了“创新吸引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创造财富”的良性循环。

芜湖光电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是产业向优。

芜湖以科技创新快速集聚各类资源,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技术密度高、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构筑了未来产业的核心骨架。

可以说,科技创新让芜湖产业跳出了同质化竞争,不再是传统产业的“集合”,而是进化为一个具有强大自我更新能力的现代化产业有机体。

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结构上,产业变得更前沿、更绿色;形态上,生产变得更智能,产品变得更高端;布局上,组织变得更开放、更协同。

最后是城市向新。

今年上半年,芜湖市以6.4%的经济增速居长三角前列,其背后最大的变量就是创新。然而,这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城市变革,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创新在城市发展六个关键词中居于首位。

通过创新驱动,芜湖将会实现“人”的优化,吸引更多年轻、有才华的群体汇聚到一起;“城”的重塑,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空间;“治”的提升,实现更精细、更智慧的城市治理。

从长江之滨的制造重镇,到创新驱动的活力湾区,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芜”限可能!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