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清晨已有一丝凉意,位于合肥包河经开区的安徽苇渡科技有限公司里,公司发展负责人奚星捷聊起不久前交付智利的一批纯电重卡订单,语气平静却带着自豪。
该公司研发生产的新能源重卡。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这批车不简单,在总重49吨满载的情况下,能跑出670公里的续航,而他们正在研发的第二代车型,目标是突破800公里。
作为国内首家面向美国、欧洲、澳洲、新西兰等地,提供纯正向研发的新能源智能重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苇渡科技自主掌握核心科技,目前已经和多家物流企业合作测试。
“企业落地合肥,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中了这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布局。”奚星捷的这句话,点出了苇渡科技选择合肥的关键。
一年来,该企业在业务和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目前企业已经在全球17个国家登陆了新能源重卡,同时也在重点打造跨境物流线路。
该款新能源重卡内部空间。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然而,车子造得好,只是第一步。尤其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安全性、可靠性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必须跨过的门槛,这背后离不开严苛的检测体系作为支撑。
近年来,在后市场领域,合肥提出全开放、全无人、规模化、商业化、融合化的模式,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1326公里。
在肥西县,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合肥)有限公司的一期项目在今年7月刚刚投入运营。走进这里,能直观感受到什么是“高标准”。
在电池振动试验室,工程师们正对一块电池包进行长达39小时的连续测试。这套系统模拟的是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24万公里内可能遇到的最严酷振动考验。
用他们的话说,这是用39小时模拟10年的坎坷路途。只有通过这样考验的电池,才能确保消费者日常使用的安全可靠。
试验室里正进行电池包连续测试工作。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公司负责人石来华介绍,他们还同步建设了新能源试验室、火灾安全试验室、智能网联试验室等八个综合试验室,具备车辆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等全项法规检测能力。“落地合肥后,可以就近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研发及认证检测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自建试验室成本,加快产品研发与市场投放速度。”
这话不假。过去,华东地区的车企要做一些高标准的检测,往往需要跑到外地,时间成本、运输成本都不低。招商车研合肥公司的落户,有效弥补了安徽汽车产业链在检测环节的“短板”。用行业内部的话说,这让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更完整了。
在合肥,一辆新能源车,从研发、生产到最终驶入市场,需要经历无数环节。既有像苇渡科技这样在前沿攻坚的整车企业,也需要像招商车研这样在后方提供坚实技术支撑的服务平台,它们共同构成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底座。
电磁兼容试验室里正对车辆进行测试。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如今再看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实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里有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六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多种造车形式的“全满贯”。
同时,还聚集了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一批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吸引了奥托立夫、均胜电子、福耀玻璃等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落户,形成日益完善的产业链生态。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在地产量居全国第一。数字背后,是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奚星捷在聊到未来时表示,随着产业链越来越完善,他们对在合肥的发展更有信心。而石来华则着眼于更宏观的层面,他希望企业不仅能服务好客户,还能为政府制定汽车产业政策、行业标准提供专业建议,助力安徽从“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跨越。
当然,产业的进步,最终要落到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体验上。当合肥造的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乘用车还是重卡,能够凭借过硬的质量和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时,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与扎实的产业布局,正释放出越来越强的能量。
而这,或许正是合肥不断向前迈进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