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镇域经济竞逐的版图上,昆山市周市镇在2024年跃居“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8位。从传统农业乡镇到现代化产业强镇,从昆山近郊到“北部新城”核心,周市镇成功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其生动实践为全国镇域发展提供了可学可鉴的“他山之石”。
区位破题:从地理优势到经济动能的精准转化
地处昆山北部、毗邻上海,东临太仓、北接常熟,这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周市镇的发展基因注定镌刻上“开放”二字。
上世纪80年代,原陆杨镇(后周市、新镇、陆杨三镇合并成为新的周市镇)抓住兴办乡镇企业的契机,发展联营经济,成为昆山首个工业产值超亿元乡镇,为产业崛起埋下伏笔。
区位优势的转化,始于对区域协同的主动拥抱。随着长三角外向型经济浪潮涌起,周市镇敏锐捕捉到产业外溢机遇。1992年,与周市镇一河之隔的昆山开发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周市镇及时调整“总体建设规划”,抓紧兴建周市大桥、辟建青阳北路,开发3.64平方公里工业配套区,与昆山开发区组建联合开发配套公司,实行联合招商。
这一系列布局让周市镇协同昆山开发区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大量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接踵而至,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更开启了“以商引商、链式集聚”的序幕。
以1998年落户的台光电子为例,其作为台湾上市公司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先后6次加码投资并带动上下游集聚。截至1999年底,配套区已有外资企业34家,总投资达2.35亿美元。
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的深度,决定了发展空间拓展的广度。周市镇抢抓城际铁路与地铁联通机遇,全面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实现了与上海的无缝对接,成为昆山对接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北门户”。
同时,周市镇协同昆山开发区、对接上海,以“好环境+低成本”寻求精准的战略接口,通过主动承接产业、科技、人才辐射,将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的聚合动能,让该镇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站稳脚跟。
产业强基:从配套配角到链主引领的跃升
坚实多元的产业根基,坚持实业立镇、产业兴镇,是周市镇的基本盘和核心底气。作为制造业强镇,周市镇集聚内外资工业企业超3000家,覆盖全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的29个。
然而曾几何时,周市更多扮演着产业链配套的角色。但它并不甘心只作配角,而是基于自身基础与区域优势,战略性地精准锚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吸引大量相关企业集聚,构建结构合理、韧性强劲的产业格局。
“特而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是周市镇的一张名片。依托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周市镇深度承接上海汽车产业辐射与外溢,从生产汽车零部件起步,逐步构建起“整车配套+核心部件”的全链条布局。
借助上海的展会、招商平台,周市镇每年组织企业参加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活动,精准对接优质项目资源。大陆集团、博世汽车、丰田等20余家龙头企业在此布局,同时也带动周边巴城镇、陆家镇形成“研发——制造——服务”协同生态圈。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周市镇始终坚持“外引内育”、“内外兼修”相结合。对外,周市镇以链式思维招商,形成“龙头引领、配套集聚”的生态;对内,大力培育本土企业,扶持本土企业技改升级,让周市镇的产业根基愈发牢固。2024年全镇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5亿元,推动12家企业跻身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培育出一批细分领域佼佼者。
截至2024年底,全镇拥有规上工业企业超3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上百家,亩均税收达80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国家火炬昆山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产业能级实现质的飞跃。
开辟新极:从传统制造到绿色低碳的赛道转型
抢抓“双碳”风口,周市镇积极布局绿色低碳新兴赛道,向“新”而兴,“碳”寻未来,持续培育新兴发展动能,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准确地把握时与势,将深厚的产业底蕴与持续的创新升级相结合,正是周市在强镇林立的长三角常年占据工业强镇前列的“看家法宝”,使得镇域经济既保持了抗风险能力,又具备了高成长潜力。
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周市镇精准锁定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服务三大核心领域,新质生产力项目在全镇多点落户起势。
周市镇是怎么做的?
首先,周市镇对推动优质低碳项目集聚、绿色低碳服务机构落户的主体,给予真金白银的奖补,激发市场主体招引优质资源的积极性;在绿色建筑发展、低碳领域专精特新企业认定、领军人才企业培育、专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政策同样不遗余力地给予奖励与支持,从项目落地到企业成长,从人才汇聚到创新孵化,搭建起全周期发展框架。
目前,周市镇已集聚50余家涵盖光伏、风能、氢能、新型储能等细分领域的企业,这些企业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其次,平台是产业起舞的载体。周市以园区为载体,夯实产业发展平台。2024 年,位于周市镇的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先行启动区“碳 12 坊”正式开园。园区规划空间达20.5平方公里,以金鸡河走廊为生态核心,构建 “一核两廊、三区三带”的空间布局,从空间规划层面为产业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奠定良好基础,努力建成中国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先行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零碳园区高质量建设示范区。
目前,已落地低碳项目15个,总投资额50亿元,预计总产出约100亿元。这座由既有建筑改造而来的创新中心,集成应用了光电、氢燃料电池电热联供、创新节能幕墙等12项前沿低碳技术,搭配零碳建筑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成功实现运维阶段零碳排放的设计指标,成为长三角首个改造类零碳建筑,吸引众多行业目光。
治理增效:从工业强镇到宜居新城的品质跃升
周市镇的进阶密码,更藏在治理机制的创新与民生福祉的提升中。周市镇深知,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留住企业的关键。为此,周市推出“周全服务360”品牌,构建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体系。针对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环节,实行 “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将项目落地时间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能否“精准滴灌”到企业最渴望处。周市镇推出“科技创新贷”“人才安居计划”等定制化政策。2024年,全镇发放科技创新补贴2.3亿元,帮助56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建设人才公寓1200套,为来周市工作的上海及其他地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在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强化保障,积极组织各类人才交流活动,吸引高端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到周市创新创业。
这种“想企业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的服务理念,让周市镇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不仅于此,周市镇还着力做好产城融合文章,绘就民生画卷。回溯发展历程,周市、新镇、陆杨都曾为典型的近郊乡镇,城市功能相对薄弱。2002版城市总体规划中,部分地区首次纳入了昆山中心城区范围,城镇建设自此驶入快车道。2009版城市总体规划后,周市镇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昆山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的不设区乡镇。
如今,周市镇依托主城区实现了人口和功能要素的大量集聚,镇区发展与昆山城区“无缝相融”,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大步前行,形成了链条完整的优质教育圈、多层次的现代健康圈、“1+3+11+X”的养老服务圈以及“二核三园N中心”的精彩文体圈,居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镇域高质量发展,既要借势区位红利,更要锻造内生动力。周市镇以区位优势奠定发展基底、以产业升级激活增长动能、以治理创新优化发展生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浪潮中,这座“千亿工业强镇”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书写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苏州创新研究院)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