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的宏大叙事中,“千亿镇”是一个极具分量的符号。它意味着一个镇域经济体量已堪比中西部许多地级市,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产业集聚的非凡能量。
2024年,东莞市长安镇GDP突破千亿元,达到1050.7亿元,成为继佛山狮山镇、北滘镇之后广东省第三个千亿镇域经济体。
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珠三角,长安镇为何能脱颖而出?其跨越千亿的密码,深植于独特的产业生态、优越的区位优势与澎湃的创新动能之中。长安成功破千亿,不仅是一个镇域的经济奇迹,更是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手机帝国”的坚实底座
长安镇的崛起,首先源于其高度集聚、链条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智能手机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2024年,长安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078.8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高达2326.1亿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回溯至2022年,其规上电子信息产值已突破2100亿元,智能手机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50家、规上电子信息企业超过160家。
这一产业的灵魂,在于OPPO、vivo两大全球智能手机巨头的深深扎根。它们不仅自身成长为千亿级企业,更如同两块巨大的“产业磁石”,吸引着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
目前,长安已形成了从精密模具、主板贴片、屏幕显示、摄像头模组到整机组装的无缝产业链。巅峰时期,这里每分钟能产出195部智能手机,全球每8台手机中便有1台诞生于此。
这种“龙头引领+产业链配套”的模式,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形成了活跃的产业生态。
不仅如此,长安镇的五金模具产业也十分强大,规模已接近500亿元,拥有1600多家生产企业、近1万户个体工商户,以及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世界模具看中国,中国模具看长安。全镇拥有5个五金模具专业市场,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产品上下游配套齐全,长安镇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五金模具生产销售集散地。
这种专业程度高、配套完善的模具产业生态圈,又与电子信息产业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为智能手机精密结构件的制造提供了坚实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镇汽车模具和模胚生产企业还纷纷涉足新能源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进入了汽车精密高端商品模具和汽车部件市场,以期在新的市场蓝海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有300多家五金模具制造企业的业务从电子信息领域拓展到新能源领域。
两大产业犹如长安经济的双引擎,共同驱动着其经济发展稳步迈进。
区位优势带来的产业溢出效应
长安镇崛起的另一个关键密码,藏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之中。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西邻广州南沙,南接深圳宝安,长安镇是东莞临深板块的“桥头堡”,充分享受着世界级城市群的巨大能量溢出。
与狮山镇背靠佛山制造腹地、北滘镇承接广州辐射类似,长安镇的爆发同样源于深圳的产业外溢与功能疏解。许多企业选择“总部、研发在深圳,生产在长安”的发展模式,利用深圳的创新资源和长安的成本优势、空间优势,实现最优配置。
2020年数据显示,长安镇81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60家从深圳转移而来,主要集中在五金模具和电子信息产业。这些企业多为华为、富士康、大疆、比亚迪等深圳巨头企业提供上下游配套,使得长安与深圳形成了极其紧密、相互依存的供应链网络。
“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一句广为流传的说法,生动揭示了深莞两地产业联系的深度与广度。
根据相关规划,深圳地铁11号线北延段有望直通长安,未来双城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联系将更加紧密,长安作为深莞协同发展“战略支点”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得益于制造业发展,长安镇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七普”数据显示,长安镇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80万,仅智能手机相关从业者就超过20万人。
从“制造”迈向“智造”
千亿长安的背后,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质量的提升与动能的转换。
创新,是驱动其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长安镇鼓励近4万家工业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如今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62%,R&D经费投入强度达11%。
长安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4年,全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48家,“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近三年,R&D投入占比均保持在10%以上。
OPPO、vivo等龙头企业在5G通信、影像技术、快充等领域持续投入研发,专利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它们不仅是制造商,更是创新者,带动整个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长安镇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创新研发水平,还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促进。
政府层面,长安镇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引入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举措,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同时,大力推动“工改工”、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为优质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落户。
在企业层面,OPPO、vivo、小天才等企业在智能终端、光学精密等领域展现硬核实力,为长安镇乃至整个东莞“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这背后,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双轮驱动,是制造基础与创新基因的深度融合。
站在“千亿”新征程的起点,长安镇迈入了“二次创业”新阶段。
按照相关规划,在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上,2025年,长安镇力争培育一家百亿级企业,补齐千亿—百亿—十亿的企业梯队。同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紧盯AI、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开展体系化、任务型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长安经验
长安镇GDP突破千亿,其意义远超数字本身。
镇域经济的天花板远未触顶。在中心城市资源外溢与制造业城市自身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头部强镇完全有能力突破行政层级的限制,成长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过去十几年,东莞充分发挥临深优势,吸引深圳的要素资源向北流动。长安镇的成功,生动诠释了如何将毗邻超级城市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咬合的发展胜势,探索出了一条“融入大湾区、对接深圳、提升自身”的镇域发展路径。
展望未来,长安镇仍需面对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摆脱对单一产业的依赖,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风险,提升供应链韧性?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中找准定位,实现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
这些都是长安镇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放在区域经济视角下来看观察,长安镇的晋级,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是珠三角镇域经济强大韧性与澎湃活力的最新注脚。它用实践证明,即使在土地、资源等硬约束下,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高效的区域协同和持续的创新驱动,镇域经济同样可以爆发惊人的能量,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以千亿长安?答案在于其抓住了时代机遇,立足制造根基,借力湾区东风,激活创新引擎,最终实现了从“小镇”到“经济重镇”的历史性跨越。
它的故事,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长安经验”。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