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阶段,一场城乡变革正在浙江大地悄然展开。2025年浙江一号文件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缩小“三大差距”的战略部署。以发展轴为骨架,浙江正在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作为这条发展轴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中心镇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以来,浙江分两批公布了105个省级中心镇名单。浙江中心镇建设有着怎样的战略逻辑与实施路径?将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浙江方案”?
战略演变:从“强镇扩权”到核心枢纽
浙江的城镇化进程具有鲜明的内生性、自发性特征,“一镇一品”“一镇一业”是浙江镇域经济的典型现象。
在浙江,一些发达镇的地区生产总值甚至比一些山区海岛县还要大,然而其社会管理仍停留在传统小集镇层面。这种“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的问题,成为浙江推动中心镇发展的重要背景。
早在十多年前,浙江就开始培育中心镇,前一阶段主要是“强镇扩权”。2007年,浙江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首批选定141个省级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是浙江改革发展史上首次“强镇扩权”。
2010年底,浙江选择27个中心镇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2014年又公布了16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从2015年特色小镇创建开始,历经2016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2019年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2023年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浙江的小城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八八战略”宏伟蓝图,一年接着一年干。在这四轮专项建设中,中心镇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已具备了连城带乡的“融合”能力。
近年来,浙江牢记总书记赋予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的使命,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随着浙江四大都市区的辐射力持续增强,山区海岛县的要素外流压力与日俱增。缩小“三大差距”,山区海岛县、农村农民是重点难点。在前两批省级中心镇名单中,山区海岛县中心镇达51个。省级层面,多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重点支持山区海岛县中心镇。
新一轮中心镇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的,其战略逻辑已超越传统的城镇体系定位,其实施路径也不同于过去的“强镇扩权”。
今年浙江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浙江中心镇战略进入新阶段。通过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探索一条“县城功能疏解—中心镇能级提升—重点村特色激活”的发展路径。在这条轴带上,中心镇承担着要素重组、功能衔接、价值转化的核心使命,有望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枢纽。
中心镇的战略定位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平台,中心镇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小微企业园等载体,承接县城产业外溢,形成“研发在县城、转化在镇域、配套在乡村”的产业链条;二是公共服务延伸的枢纽节点,按照便民服务圈标准,中心镇配置较高等级的教育、医疗、养老、职教等设施,服务半径覆盖多个乡镇;三是人口梯度集聚的核心载体,通过宅基地置换、共有产权房、人才房等多元政策包,引导承接下山移民、产业职工、新型居民等人口向中心镇集聚。
未来,随着发展轴工作深入推进,中心镇将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实施路径:四种类型、一镇一策
当前,不同中心镇的发展之路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新一轮中心镇战略,最重要的举措是坚持分类指导、一镇一策。
浙江根据不同中心镇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将中心镇分为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四种类型。浙江省发改委协同省农业农村厅、省经信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对105个中心镇实行分类指导,鼓励自主创新。这种管理方式,使每个中心镇既能得到省级政策扶持,又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
其中,农业大镇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三产融合的核心载体,承担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乡村价值激活、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使命。从前两批中心镇名单来看,农业大镇占有一定比例,它们普遍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包括集中连片的耕地、多样特色的农产品等。
农业大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足,难以实现高效的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益受限;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方面能力较弱。
农业大镇的培育,重点在于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核心是构建“生产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链化、经营体系组织化”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工业重镇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承担着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任务。在新一批中心镇里,工业重镇占比接近一半。它们一般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众多规上企业,具备产业集群能力。
工业重镇在发展中也面临挑战,一方面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另一方面,乡镇工业在创新能力上有所欠缺,高端技术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差,制约了产业向更高端迈进。同时,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融合度不够,容易出现产业区与集镇区功能脱节的现象。
工业重镇的培育,重点在于依托当地工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竞争力,其发展核心在于打造“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构建“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服务增值”的现代产业体系。
商贸强镇,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节点,承担着市场能级提升、流通体系重构、消费场景创新的战略功能。商贸强镇数量虽然较少但具有独特地位,它们依托制造业发展基础,利用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成为专类商品区域流通的重要集散地。
不过,商贸强镇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商贸模式受电商冲击较大的问题;市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商贸流通的高效需求;在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方面也存在不足。
商贸强镇的培育,重点在于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发展商贸流通业,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形成“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新业态矩阵。
文旅名镇,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窗口,承担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旅居品质升级的核心使命。浙江是旅游大省,越来越多的文旅名镇崭露头角。但它们也面临发展难题——文旅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展现出独特魅力;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影响游客体验;在文旅品牌推广方面力度不足,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
文旅名镇的培育,重点在于依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构建“文化IP+生态资产+品质服务”的价值转化体系。
破题点:“人地钱”从哪来
从发展条件看,乡镇不能算完整的区域经济单元,不具备独立的财政,缺乏资源和生产要素完整配置权限。这使得其在发展中面临多重困难,尤其是在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大的要素资源瓶颈。针对“人地钱” 难题,浙江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
针对人口集聚难题,浙江一方面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大领域,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和优质共享。同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为中心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区域人口集聚。
针对土地资源制约,浙江实施土地指标定向倾斜。在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增减挂钩”计划指标中,单列专项用于中心镇重点项目建设。在不突破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的前提下,允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修改,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局部优化。并且允许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布局交通、公用设施等特定类型零星用地,解决中心镇基础设施插花式建设难题。
同时,推动低效用地二次开发与存量盘活。支持和鼓励中心镇开展全域土地整治,通过挖潜、改造等方式,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核定周转指标给予支持。
针对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浙江一是加大投资。设立中心镇培育专项资金,加大国资平台、政策性银行等投入力度。鼓励省级有关部门整合各级各类专项资金,加大专项债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国家“两重”“两新”等专项政策,全力支持中心镇争取符合条件的项目。
二是强化财权。鼓励各地推进中心镇全口径收支管理,探索创新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规定上缴中央部分外,省、市、县留存部分原则上全部或大部分返还用于中心镇建设。
三是撬动资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心镇建设;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中心镇新市民创业、住房等重点领域,创新信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
以上措施,扩大了镇级政府权限,增强了镇级财政实力,促进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提升了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为中心镇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