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杨浦,靠近同济大学的一隅城市肌理间,曾经只是一条由年轻设计师自发聚集、租屋画图的街道,如今已成长为全球设计产业最为密集的片区之一。这片区域不仅汇聚数百家设计与科技相关企业,2024年更实现超800亿元的经济产出,正稳步迈向“千亿级知识经济圈”的目标。
从一条普通街区,成长为千亿创新街区,其背后既有时间的深度,也有结构的智慧,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创新产业融合的一种典型,值得反复研究。
从“一条街”扩展为“一个圈”
环同济片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西北部,是上海中心城区重要的知识创新走廊节点。片区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向周边街区延伸约2.6平方公里,发展起点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同济大学建筑、土木、规划等优势学科的师生们,在市场改革大潮中纷纷走出校园,在校门周边“自由生长”式地创办设计咨询等企业。这种高校知识供给与城市建设需求相契合的自发外溢,孕育出产业创新。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城市化和房地产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著名的“设计一条街”——上海赤峰路。全长仅860米的赤峰路上,云集了300多家建筑设计及相关企业,涵盖建筑设计、装饰装潢、模型制作、工程监理等各个环节。这一时期,大批同济师生扎根街区创业,为环同济产业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初,杨浦区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高校周边产业集聚的价值。
2003年,杨浦区提出“依托高校、发展杨浦”,宣布将在同济大学周边的赤峰路、密云路、四平路一带构建“环同济产业带”,以建筑设计产业为龙头,打造沪西北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各类设计公司相继落户赤峰路,形成“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的产业载体。
在校地双方推动下,环同济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07年前后,杨浦区政府与同济大学联合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通过“腾笼换鸟”式的老厂房置换和旧区改造,环同济片区逐步升级为全国规模最大、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集群效应显著的知识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此后十余年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发展模式也从当初“一条街”扩展为“一个圈”。其辐射影响从校园周边一个社区,拓展到服务整座城市乃至更广阔区域。
“十四五”期间,杨浦区正式定位以高校集群为骨干,通过“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形成完整创新经济走廊。
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
环同济片区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大学、企业、科研与用户、社区等多方主体的协同治理,逐步探索出的一套校地融合、产学研联动的机制体系。
在政府层面,杨浦区政府将环同济纳入全区“四大功能区”之一予以重点培育,持续出台专项政策和规划予以支持。
早在本世纪初,杨浦区就与同济大学共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管理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紧密协作。
2007年,双方联合发布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此后,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扶持。杨浦区政府制定实施了现代设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支持在高校周边就近建设科技园区,推动老厂房改造为创新载体。
在高校层面,同济大学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
学校出台了鼓励师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如,允许教师在保留教职的同时创办企业,不必“下海”辞职;对学生创业给予宽容支持,失败了也能得到理解与继续培养。这种制度突破,极大释放了高校人才的创新活力,催生了众多由教授、校友领衔的创业公司。
学校还通过同济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等平台,参与片区产业运营。同济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校办产业孵化主体,负责孵化器运营、成果转化和创业服务,聚集了大量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
据统计,环同济圈内企业创办者有85%来自同济师生校友,校办企业和校友企业已成为产业主力。仅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旗下企业,年产值就达120亿元。
校友网络亦被充分动员,成立校友会和校友基金等,为创业项目提供投融资、人脉支持。杨浦区和同济大学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上海市科委、区政府、学校三方定期会商,共同研究环同济的发展策略,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的问题。
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在具体运作中体现为几个方面:一是组织架构完善。目前正筹建“环同济发展促进会”,作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对接的平台,研究片区发展课题,运营“环同济”品牌,促进设计、环保、人工智能等产业上下游合作。
二是职责分工明确。通过管理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定各部门以及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在片区建设中的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统筹协调机制,保证了主要工作有序衔接落实。
三是政策资源倾斜。在市、区、校联动下,环同济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的试点政策、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如,上海出台的科研成果职权改革政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等,在同济积极落地,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围墙”进行了有益尝试。
四是产学研常态合作。片区内形成“校企合作牌”,许多企业与同济各学院建立合作研发或人才培养关系,企业可随时到校园内“充电”、招才,引入高校最新技术成果。片区也会定期举办如“环同济企业沙龙”“走进校友企业”系列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与高校团队联合攻关、项目对接。
通过上述机制,环同济片区实现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多方共治:政府提供引导支持,大学输出知识与人才,企业活力竞相迸发,社区用户参与共创,合力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大设计+”
经过数十年发展,环同济片区已形成以“大设计产业”为特色、多领域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创意设计是片区的传统支柱产业,涵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工业设计、数字媒体等众多门类。目前,片区内汇聚了六大龙头设计企业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总院、上海邮电设计咨询院、上海联创设计集团、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等。这些龙头单位多由同济大学参与创办或其校友担纲,在建筑、土木、市政、通信等领域承担大量重大工程设计项目,构筑了环同济设计产业的“龙骨”。其中,以建筑及环境设计为主的业务占片区现代设计产业比重近46%。
围绕龙头企业,片区内还遍布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创意设计公司,提供建模渲染、工程咨询、展陈设计、平面制作等专业服务,形成完整配套的设计产业链。可以说,环同济已成为全国现代设计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在保持创意设计领先优势的同时,环同济产业生态正积极向“设计+”多领域拓展,催生新的主导产业。
其一,智能建造崭露头角。智能建造是建筑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方向,包括建筑机器人、BIM(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造、智慧工地等新技术新业态。同济大学土木、智能制造等学科的科研力量与大型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建造产学研联盟和未来产业科技园。
可以预见,智能建造将引领片区设计产业从以绘图出方案的“设计工厂”,升级为融合人工智能与工程实践的“智慧建造”产业高地。这一新兴领域有望成为环同济下一轮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二,产业横向多元化趋势明显。“大设计”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领域深度跨界融合。同济大学的环境科学、材料科学、汽车工程等优势学科资源,也正通过环同济平台转化为新产业动能。
据统计,目前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各类知识创新型企业已超过3000家,“设计+科技”融合的新兴产业生态正在形成。随着“设计+人工智能”“设计+区块链”“设计+新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不断涌现新业态,推动环同济整体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独特的创新文化
环同济片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和独特的设计创意氛围,是其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多年来,校区、园区与街区在软环境上深度融合,孕育出开放、多元、协作的创新文化生态。
一方面,各类设计创新活动为片区注入创意因子。依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建筑城规学院,每年举办的设计论坛、创意工作坊、学术会议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环同济片区注重培育交流共享的社群文化。在这里,“创新”不仅发生在实验室和公司,也融入了日常生活场景。大学校园的文化艺术资源对公众开放,设计展览、建筑周、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吸引市民参与。片区内涌现出一批创客空间、咖啡书吧、文化沙龙等创意场所,为创业者和创意人提供了交流思想、碰撞灵感的线下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环同济的创新文化具有“生活实验”特色:将社区当作试验场,把校园实验室的新点子直接在现实环境中试验,不断迭代优化。
正如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授所言:设计最贴近生活,社区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创新的策源地。未来的环同济应该有着这样的生态优势:嵌入式、可感知、高交互。这是计算机术语,也是创意社区应该具有的。
环同济片区将高深的创新理念融入平凡生活场景,营造出鼓励尝试、宽容失败、跨界合作的文化氛围。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创意涂鸦、定期举行的设计节庆活动,还是校园里深夜畅谈创想的咖啡馆,这些看似细微的文化要素,共同构成了环同济片区独有的创新气质,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创意人才汇聚于此。
(作者单位:TOP创新区研究院)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