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8期 > 路径/实务 > 样本

成都招商“新打法”

  作者:王 佚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8-25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浪潮下,招商引资的传统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各地凭借“政策洼地”吸引项目,以“零地价”、税收返还等优惠手段争夺资源。然而,随着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的出台,这种无序竞争、资源错配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2025年初,成都以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率先破局,从“政策招商”迈向“服务招商”,并在6月创新提出“链主基金招商”新模式,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招商之路。

招商模式之变

“从项目洽谈到签约,成都只用了45天,更关键的是,他们提供的‘梧桐计划’服务清单,直接解决了我们从研发到审批、生产的全流程痛点。”北京水木医疗创始人张磊指着手中的《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说,“比如,我们需要进口高端检测设备,清单里明确列出了成都海关的‘绿色通道’服务,这在其他城市从未见过。”

这家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原本计划在长三角落地CDMO项目,但最终选择了成都。

让张磊毅然决然选择成都的“梧桐计划”是什么?

2025年5月,成都高新区在北京举行的“智汇药械·共创未来”医药健康产业合作恳谈会上,正式发布医药健康产业“梧桐计划”,率先打出“服务招商”的品牌。

“梧桐计划”的发布,标志着全国首个生物医药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的诞生。

针对企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成都构建了9大类专业服务体系、47个服务方向、99项细分服务,涵盖厂房代建、成果转化、审批加速、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痛点问题。并且,在政策上有了大力扶持,对重大项目最高按投资30%给予支持,创新药研发最高按研发费用50%给予支持,单品种最高可获1亿元。

这种“需求精准响应—资源高效配置—成果加速转化”的闭环服务,揭示了成都正在进行一场从“政策招商”到“服务招商”的深刻变革。

如果说“梧桐计划”是从服务维度为企业赋能,那么“链主基金招商”新模式,则是从资本层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025年6月18日,在“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上,成都宣布启动总规模600亿元的“链主基金行动计划”,目标到2030年形成覆盖12条制造业产业链的基金矩阵,通过“资本+链主”双轮驱动,持续赋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突围、科创转化破局、要素配置提效,为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更多动能。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国有资本与龙头企业合作设立链主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招商全链条,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从资本运作逻辑来看,这种模式顺应了当前产业竞争的趋势。随着产业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间的竞争,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愈发关键。通过设立链主基金,一方面可以帮助链主企业进一步巩固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另一方面,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与资本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例,其作为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超千亿元产业规模,当地相关市场主体已超1000家,在商业航天、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国星宇航作为链主企业,联合成都产业集团发起设立了50亿元卫星互联网基金。“我们不仅投资国星宇航自身,更重点支持其供应链企业。”基金管理人介绍,“比如天津讯联科技的研发制造项目,就是通过基金对接落地成都,形成‘卫星整星—地面设备—应用服务’的完整链条。”这种“资本+产业”的协同效应,使成都在半年内引进航空航天产业链项目27个,总投资超180亿元。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共生”

从“服务招商”到“链主基金招商”,成都创新招商模式,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

首先是招商理念的根本转变。成都的改革,本质是对招商引资逻辑的重构。过去,政府是“运动员”,直接下场谈项目、给政策。现在,政府转型为“裁判员”和“服务员”,通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025年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到:“企业的选择不因短期优惠,而因成都不可替代的产业生态与城市服务。”

其次是制度创新的底层支撑。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成都的制度创新。

2024年11月,成都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通过搭建“1+7”服务体系(含金融服务、供需产销、科技创新等七大平台),开展常态化企业服务活动。2025年1月,成都正式成立一个全新的专业招商机构——招商中心,整合全市招商资源的“超级平台”,以“统、招、营、服、创”为核心,构建起“信息挖掘—项目对接—落地服务”的全流程闭环。其推出的“AI招商金融超市”,更是颠覆了传统招商模式,映射出成都从“政府思维”到“企业思维”的根本性转变。2025年3月,成都又成立场景促进中心,为招商注入新动能。

半年内,成都挂牌三个中心,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配置加速本土企业成长;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招商持续招引优质企业,其最终指向是构建更强的“产业森林”。

另外,成都建立“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将项目信息、政策兑现、企业诉求等数据纳入“城市大脑”,实现精准服务;推行“链长制”与“基金制”融合,由链长牵头制定产业规划,基金管理人负责资本运作,形成“政策+资本”双轮驱动。制度的系统创新为改革铺平了道路。

最后是区域协同的战略眼光。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成都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共建“链主基金联盟”,联合发起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跨区域基金。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共同发布了首个“成都都市圈投资指南”,将区域政策集成优化、资源要素全面梳理、项目机会系统呈现,创新提出了“规划同图、产业同链、招商同步”的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从城市功能、产业动能、投资载体、重点项目、机会清单、营商品牌等各个维度,全方位展示成都都市圈的产业投资生态。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共生”,成都以理念革新为先导、制度创新为基石、区域协同为抓手,持续重构招商逻辑。三个中心的接连落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精准赋能、“链长制”与“基金制”的双轮驱动,不仅让招商工作更贴近市场规律、契合企业需求,更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与成都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中,构建起“单打独斗”转向“共生共赢”的新生态。

数据印证的“成都速度”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让成都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招商改革答卷。

招商引资的“量质双升”,改革成效迅速显现。2025年一季度,成都引进重大项目331个,完成开门红进度的255%,总投资2959亿元;外商直接投资6.38亿美元,同比增长74%,稳居中西部第一。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质量显著提升: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项目占比达27%,协议投资超800亿元。

在全球招商大会期间,成都更是创下纪录:会前会后累计签约310个项目,总金额超2000亿元;开幕当天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现场签约,涵盖商业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总金额达825.3亿元。成都市投促局局长陈华表示:“这些项目填补了多个产业空白,比如星算计划全球总部,将带动成都卫星互联网产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产业生态的“链式爆发”,正在重塑成都的产业格局。以生物医药为例,截至5月,成都高新区已建成从研发孵化到CDMO生产服务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全技术链平台,聚集医药健康企业3000余家,其中医疗器械产业链企业超800家,培育医药健康上市公司10家。GE医疗、美敦力、阿斯利康等10余家世界500强医药健康企业相继落户。

航空航天产业同样迅猛发展。通过链主基金招商,成都已集聚国星宇航、高巨创新等企业,形成“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应用服务”产业链。2025年6月的航空航天产业对接会上,20余家链主企业供应链企业集体签约,推动资阳临空经济区建设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基地。

营商环境的“口碑裂变”,是对改革成效的最佳注解。深圳影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杨龙昇表示:“在成都,我们感受到既有高效率,也有人情味和烟火气。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对于企业需求的响应速度非常快,效率很高。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公司总部迁移至成都。”

从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都服务”,到链主基金的“链式反应”,这场改革的本质,是成都对招商引资价值的重新定义:不是简单的项目引进,而是产业生态的培育;不是短期的GDP增长,而是长期的竞争力提升。当全国城市还在政策红海厮杀时,成都已在服务蓝海扬起了风帆。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招商引资的“成都打法”。

成都的实践证明,招商引资竞争终将回归到服务能力、产业生态和制度创新的比拼。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浪潮中,唯有主动变革、拥抱市场,才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理念的转变,不仅是成都的突围之路,更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