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8期 > 产业/商界 > 产经

一个山区乡镇生态价值转化的“破圈”实践

  作者:甘红圣 于 智 詹锦辉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8-25

一个生态富集的山区小镇,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提及这个话题,当地人曾常感叹:“抬头是山,低头是涧;守着好风景,难寻致富路。”——这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曾经的写照。

然而,洽舍乡却能点绿成金,通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探索生态、文化、品牌价值转化新路径,创新实践“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人才驱动”三力融合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近年来,洽舍乡先后获得“安徽省森林城镇”、“安徽省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长三角十佳慢生活旅游网红打卡特色小镇”等荣誉。

面对山区生态价值转化的普遍难题,洽舍是如何破解的?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体系

洽舍乡位于徽州区西北部,地处黄山南麓,森林覆盖率89.6%。

从自然资源禀赋来看,洽舍乡坐落于丰乐湖畔,昔称三水汇聚之宝地,境内群山环抱、湖光山色犹如流动的山水画卷。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茶叶、毛竹、油茶、中华蜜蜂等独特物产。多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生态振兴,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当地共识,群众也因此得到实惠。洽舍乡的主要做法是构建生态保护、生态产业、人才资源“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体系。

一是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基调。秉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结合“五清一改”,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打造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甜蜜张村”“烟雨长潭”,完成乡政府驻地洽舍村集中建成区整治,有效改善了山区乡村的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建成污水集中处理终端7处、分散处理8处,污水集中处理率95%以上,聘请第三方公司强化运维管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按照黄山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模式,通过专业公司运营、乡村落实主体监管责任和全程服务形式,乡村生活垃圾专业收集,转运垃圾发电厂无害化处置,彻底呵护好山乡风貌、山水生态。

开设“生态美·信用好”超市,鼓励村民通过收集烟头、纸盒、塑料瓶、废弃农药包装袋等垃圾,拿到村里来称重、赋分,实现“生态经济反哺生态环境”,有效破解农村面源污染的人为因素,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积极性。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村庄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等举措, 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释放更多生态效益。

二是坚持把生态产业作为发展引擎。作为黄山毛峰核心产区,茶产业是首位产业,也是广大山区群众稳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好山好水也便于发展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特色种养业。

为此,洽舍乡党委政府积极构建“1+3”绿色产业体系,即以黄山毛峰产业为主导,顺势发展中华蜜蜂、泉水鱼等特色种养业和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今年3月初,一场“合肥茶商茶乡洽舍行”活动直接促成30多万元订单,让乡内茶企倍感振奋。值得一提的是,全乡中华蜜蜂养殖规模达到865群,蜂蜜产量约6000斤,中蜂养殖户也从最初的13户扩大到30余户。

过去,部分村民自发办起了农家乐、民宿等,但总体规模小、服务质量不高、竞争力偏弱,对区域经济拉动有限。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投入500多万元对农家乐民宿集聚较多的车门滩自然村基础设施和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升级,如今,“舌尖上的车门滩”成为闻名遐迩的特色美食村。许多外地游客驱车数小时就为了喝上一碗正宗土鸡汤。原始土坯房变成独具特色的徽姑娘农家乐,不起眼的山野菜变成人见人爱的美味佳肴,土火腿、竹鞭笋、手工豆腐圆等在CCTV2、CCTV13等栏目播出。

三是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发展根基。山区乡镇虽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但往往资源禀赋较好,一直以来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将资源转化为财富的领军人才。为此,洽舍乡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引进项目的同时更看重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安徽农业大学蜂业研究所教授余林生牵线下,洽舍乡张村村与合肥红花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波达成战略合作,张村中蜂产业驶入“快车道”并将带动全市中蜂产业发展。目前投资100余万元的张村中蜂乡村工厂已建成并顺利获得食品生产加工许可,全面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

无独有偶,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洽舍乡与安徽金刚石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张安东之间。从接洽到签约,短短十天,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洽舍湾网络文学(影视短剧)小镇应运而生,原本闲置的老养护院被改造焕新。目前,创作中心已投入使用,得天独厚的环境吸引苏州鹊信基金注资1000万元,用于小镇影视短剧拍摄,现有5部短剧集中开机。

系统性综合效益显现

生态底色孕育生态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优越的生态环境,纷纷来投资置业。目前,全乡3个行政村与1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合作协议,涉及茶叶、中蜂、泉水鱼、猕猴桃、黄精等特色种养业以及网文短剧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近年来,通过引进客商投资、鼓励青年返乡等方式新建高端民宿8家,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通过深度开发民宿康养度假、农事体验等功能,实现民宿产业提质升级,成为徽州区又一民宿新集群。今年“五一”黄金周,全乡民宿入住率95%,同比提高20%。“去年下半年刚试营业就增收5万多元,很多杭州、上海客人都慕名而来”,洽舍村丰溪湖民宿主理人吴苏雯高兴地说到,下一步计划对另外一栋老房屋改造利用做民宿,以满足更多游客入住需求。

随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产业布局日趋科学合理。原本外出打拼的10余名青年也纷纷选择回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其中既有美食餐饮、黄山毛峰、中草药种植等传统产业,也有新式文旅、电商直播、低空经济等新业态新产品。

“70”后张冬有和“80”后王珑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张冬有长期从事市政工程,看到家乡和美乡村建设显著变化后主动找到村里,签约运营张村村经济合作社所属的9亩多猕猴桃基地,发展猕猴桃、黄精等立体种植,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实现了二产向一产的华丽转身”。

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加持。正是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龙一湾茶叶有限公司创办者王珑森、蒋俊雅夫妇率先在全区举办“空中茶路”推演会,借助无人机将现代科技应用到茶叶种植、管护及运输等环节,破解了茶产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短缺、山区交通瓶颈制约等不利因素。得益于不断的探索创新,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400万元,同比增长25%,并荣获“长三角斗茶大赛金奖”。

这样的例子还在不断上演。年轻人的返乡实践生动演绎了生态价值向生态经济的转化,也是近年来洽舍乡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客观上加速了乡域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释放出更多增收空间。

更重要的是,洽舍乡实现了从阶段性短期红利向系统性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转变,不断推动资源要素向山乡集聚,使入乡资源要素与群众形成利益联结共享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群众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增收。2024年1-12月,全乡3个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0.07万元,同比增幅10.39%。

样本价值

洽舍乡的实践,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其成功在于:以系统性思维筑牢生态本底,以市场化路径激活特色产业,以开放性视野汇聚关键人才,最终实现了生态资源的高效资本化、价值化和共享化。这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山区振兴之路,为打造“两山”融合发展示范地提供了生动的“徽州样本”。

首先,完善生态格局,守牢生态底线。近年来,洽舍乡党委政府先后整合乡村振兴、移民后扶、林业资源保护等资金400余万元,新建车门滩“三化”茶园、大岭巷中蜂保种基地,开展国土绿化800亩,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投入50余万元,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农村户厕、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整治提升。整合移民后扶、和美乡村、衔接资金等510余万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圆满完成省级和美乡村张村中心村建设并取得优异成绩。

其次,尊重市场逻辑,推动价值转化。产业是一个地区振兴的不竭动力,只有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才有出路。对于偏远山区而言,产业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主体。乡党委政府始终尊重市场逻辑,注重发挥资本力量和平台作用,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推动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经营主体,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招引农文旅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作为产业发展和业态布局的着力点、支撑点,发挥市场主体积极作用,乡村两级更多侧重于做好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工作。

最后,践行以人为本,发挥主体作用。在保护生态、发展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活力。引导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开展房前屋后整治,评选出“美丽庭院”320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持续开展“夸夸”系列活动等,通过游戏互动、分享交流等方式,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群众从文明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营造良好家风和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软实力”。

洽舍乡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打造“两山”融合发展示范地,探索更多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作者单位: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