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提出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七方面重点任务。其中,“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居于首位。
城市体系是一个有机网络系统,由不同规模等级、差异化功能分工的城市构成,是在国土空间和区域大尺度上的谋篇布局。在这个“局”中,既有城市群、都市圈,也有众多中等城市,还有县城建设、城乡融合等。
优化城市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阶段性特征看,到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7%,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塑形”的关键阶段,亟须抓住这一重要窗口期。
怎样做好这项城市发展的首位工作?深入城市体系内在结构进行分析,需要做好四个关键字。
首先是头部城市做“优”。城市体系是一个立体化的层级结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深圳等体量大的“第一梯队”,要破解传统发展惯性带来的“大城市病”,在城市更新中实现产业支撑、基层治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全面优化,为全国城市发展树标杆、做示范。
其次是腰部城市要“壮”。经济体量处在第二、第三梯队的大城市,组成了中国城市体系的腰部,发挥着连上接下的关键作用。如果把立体化城市体系比作一个运动体,腰部城市壮不壮,直接决定着整个体系的劲头足不足。因此,“万亿城市”的中间梯队、各省域副中心城市,都要做大体量、强壮体质、锻炼体能,才能为优化城市体系作出更多贡献。
第三是底部城市做“特”。城市体系优化的一个重点是县城建设,这是稳住城镇化的基本盘。
中央强调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对城市体系优化的深刻把握,也是推动县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科学决策。“分类推进”突出强调了县城发展的高度差异化,东部沿海的经济千亿县,与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县,是不同的前进道路。再放大到全国1800多个县城,必然是因地制宜、灵活确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全国的县城。
最后是城市圈群做“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增加了“组团式、网络化”表述,是对城市发展格局和形态更为具体、形象的描述。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看,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先是周边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支撑中心城市越做越大;然后是中心大城市的功能、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扩散;再是中心大城市与周边城市双向互动,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平衡,形成相互嵌套的体系。这种状态形成后,就将进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最优形态。截至2025年6月,国家批复的17个都市圈,都被赋予了这种优化发展的责任。
一个现代化城市体系,是等级规模合理、空间分布协调、功能分工差异、公共服务均衡、互联互通顺畅的网络整体。在这样的城市体系中建设起来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将充分体现“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