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9期 > 特别策划

县城,找准发展新坐标

  作者:金政立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9-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是部分城市“极化膨胀”的过程。作为经济要素的聚集体和承载空间,城市人口越聚集,社会活动和经济生产的效率越高。做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客观规律。

进入新阶段,情况发生改变,发展策略也随之而变。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将从“单极磁吸”转向“多极协同”,从“强中心城市”转向“强都市圈建设”。

未来的县城发展,要在“多极协同”和都市圈建设的大趋势中,寻找新的坐标和机遇。

县城发展的“危”与“机”

未来十年,县城发展的机遇,就藏在城市群格局“洗牌”的进程中。

一方面“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给予县城发展独特的“相对优势”。在以都市圈为主的新型城镇化蓝图中,县城作为“乡头城尾”,具有不可替代的链接优势:县城不仅承担着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缓冲超大城市压力的功能,同时也是承接大都市产业转移、补位中心城市发展的排头兵。

在“分类推进”的总体思路下,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中心城市+县城”的协调发展格局。县城可借助都市圈资源再分配的历史机遇,重塑自身定位,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自身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味着县城有机会拓展发展腹地。增量主导下,对于相对远离大城市的县城而言,同样有机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突破行政区划的分隔,甚至通过跨省吸引,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经济辐射区,实现差异化发展。

如,县城可放大自身长板,通过深耕特色产业、城市服务、文化体验等细分领域,打造特定赛道的“单项冠军”,占据细分市场的主导地位。

总体而言,不论是绑定大都市,做“乡头城尾”的都市圈“小卫星”,还是独立潮头、放大自身发展势能的区域“小恒星”,所有县城都有机会在都市圈和城市群格局“洗牌”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而县城的危机,则藏在“存量提质”的时代要求里。

其一,“规模效应”之下,产业的增量更难创造。在城市发展从“扩张”到“提质”的转变中,大城市相比县城而言,已抢先一步完成资源的“原始积累”。对于县城而言,或将面临“扩张未至、提质已来”的囧境。面对城市发展规模优势的惯性,县城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仅有62个跻身“千亿县”行列,大部分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优势并不突出,面对新的都市圈格局,很容易丧失传统优势,或陷入同质化竞争。

其二,负增长时代,人口的增量更难集聚。2022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负增长,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及结构占比“双降”。在这种趋势下,城市人口与人才竞争越发激烈。随着超大城市放宽落户限制,个体的“自由择城权”进一步回归。客观来说,县城在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大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县城迫切需要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品牌和更丰富的城市内涵,以避免人口流失,并吸引集聚人口。

其三,“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发展模式更需突破。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意味着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将从土地财政转向产业、科技、资本驱动。县域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和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并存,构建新的良性经济循环面临一定的挑战。

同时,新阶段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要求更高。部分县域生态本底较为脆弱,加上低效产业发展导致的历史欠账叠加,绿色转型发展的考验较为严峻。

应对挑战,县城需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在“优化现代城市体系”的要求下,“跳出县城看县城”,放眼所在的都市圈或辐射范围,对自身发展定位进行再研判、再梳理。不同县城的发展条件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可以明确的是,所有县城都要以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重点围绕“产业有增长、生活有内涵、城建有温度、文化有传承”四个方面,来构建自身的发展策略。

做“新”产业内容,激发创新活力

新阶段,县城尤其要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产业的发展繁荣,才能确保居民安居乐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县城寻找、创造新增长点,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一蹴而就,“旧动能转型”和“新动能创造”并举,才是更稳健的选择。

策略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通过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县城是支撑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石,也是低端生产和产业过剩比较严重的区域。对于很多县域来说,针对现有的支柱产业,在转型压力下“腾笼换鸟”不见得是上策,转型升级才是优选。

县城可通过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参与协同制造;通过供应链管理维度的创新,整合分散的产能;在更广泛的制造网络中,激活闲置产能、升级柔性新产能;主动参与到更大市场的产业创新格局中。

另外,还可以延伸传统制造的高附加值环节,聚焦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标准制定、品牌建设、全球营销等环节,在构建传统领域优势“护城河”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增长空间。

策略二: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发力细分市场的蓝海博弈。传统产业升级之外,县域可以围绕新兴产业赛道,在创新驱动时代拓展有独特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针对新赛道方向的选择,受限于自身发展规模,县域应优选“对细分赛道的深度占有”。所谓“细分”,可以是都市圈整体产业格局中的某一特殊领域或特殊环节,也可以是基于自身特殊发展条件的“特需”方向。

方向明确后,需要进行产业培育和优势塑造,可以定制化打造“产业公地”,强化对该领域创新资源的吸引,搭建关键环节公共服务平台,如科学中介、科技金融、资源嫁接、知识产权及创新孵化平台等。围绕细分领域搭建完整的生态体系,抢占产业的先发优势。

策略三:导入创新增量,借势“飞地经济”绑定大城市。对于很多创新资源匮乏的县域来说,若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跳出自身的“一亩三分地”,放眼区域乃至全国的创新中心,主动出击,实现资源的合作、绑定。可以在大城市建立“反向飞地”,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和创新要素资源,合作进行“远程孵化”并进一步拓展“逆向招商”,完成“协同创新在都市、产业化在县城”的产业增量创造。

做“特”魅力生活,从“宜居”到“乐活”

产业有增长的同时,县城生活也要跟得上,通过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打造魅力生活,吸引、留住人口。

县城“宜居”,首先应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但要立足有限的资源。与大都市相比,县城在硬件层面不能不切实际地搞超配套、大建设。县城生活魅力的营造,更多要在软实力上着手,通过做好“直击痛点”和“满足爽点”的巧文章,吸引人流量。

具体而言,就是要打造有县城特色的生活服务业,让县城不仅仅是宜居,更能突出生活高性价比的优势,为特定人群提供具有情绪价值的“乐活场景”。

例如,可以抓住人们平凡但不普通的生活偏好,发展“烟火气经济”,提供极致的日常生活体验。其中,特色美食、户外运动、康养休闲等相关主题服务都有发展空间。在特色生活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品牌,发展特色产业。

还可以把握年轻人追求强体验、时尚化、个性化的诉求,发展县城“特色夜经济”“节庆经济”“赛事经济”“兴趣经济”等。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特色”大于“规模”,与大城市做好差异化竞争。

做“强”公共服务,城市更具运营效能

除了基本的公共服务,县城也可以通过定制化建设相对超前且运营可持续的公共服务配套,针对特定人群,让公共服务成为特色品牌,实现人口集聚、经济效益的双赢。

也就是说,县城可抓住“针对细分人群的民生超配套”,把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向最具需要、最具杠杆效应的人群,以“小切口”实现“大民生”。

如,县城可以聚焦生儿育女的家庭人群,落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针对儿童安全、儿童兴趣培育及潜能培养、特色实践主题研学等,完善相关项目植入。同时,创造幼龄友好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成为“小手拉大手”的幸福城市。

县城还可以弥补自身医疗服务的短板,围绕某个专科的特定医疗需求,打造医疗服务“中枢”;针对高技能人才缺口,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孵化县城年轻人口流量,同时反哺产业发展,塑造城市品牌。

做“实”文化传承,打造“火起来”的文化体验

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由县域组成的发展史。在漫长岁月的滋养中,很多县域都留存有璀璨、特色的文化IP。在民族自豪感提升、国潮复兴的当下,这些扎根乡土的文化符号,恰恰也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所向往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

活化、传承好本地文化,是新阶段城市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繁荣、打造魅力生活的重要抓手。

具体而言,文化只有走下“庙堂之高”,被体验、被看见,才能真正被传承、被保护。因此,县城可以提炼有传播价值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保护、文旅融合、城旅融合”,实现文脉延续传承。

首先要通过“IP再塑造”构建文化故事,完善文化符号背后的价值观和宏大叙事,让人们产生向往和共鸣。其次,要创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实现文化故事的具象化,并在传播和体验中创造价值。另外,有条件的县城,还可以将多个场景进行主题化串联,通过文化线路的形式,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将文化传承深度融入县城发展的脉络中。

(作者单位:竞争力智库)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