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9期 > 特别策划

城市更新新范式

  作者:本刊记者 吴明华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9-25

未来五到十年,城市更新将是城市发展的一条主线。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把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此前5月,中办、国办出台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城市更新是一项涉及面广、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更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可以说,时间紧迫、任务极为艰巨,中央已吹响了“集结号”。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如何把城市更新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加速落地?

目前,全国已实施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去年以来,住建部发布了两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以及三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到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新范式。

城市更新“民生为大”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走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细致了解民主村城市更新成果和保障改善民生情况,并在这里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述。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二期工程于2024年底如期完工。改造后的民主村,实现了从“老破小”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蜕变,其经验也入选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

民主村虽名为“村”,但实际上是地处重庆九龙新商圈核心地带的社区,总面积0.24平方公里,近2万居民,其中60岁以上居民占比达30%。

民主村曾是大型军工企业的员工家属区,随着工厂搬迁与城市发展,逐渐沦为衰败、沉寂的老旧小区。交通拥堵、道路斑驳、小巷狭窄,环境脏乱无序,这里的治理一度是九龙坡区“很头疼”的问题。整体上看,民主村宛如“城市中的一块伤疤”,与周边的繁华景象形成强烈对比,不仅阻碍了商圈的连通与发展,更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改变始于2021年。重庆市九龙坡区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启动了民主村社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伊始,项目面临小区详情掌握难、区域违建治理难、群众思想统一难。

针对“三大难”,当地政府不拍脑袋,而是问需于民。“5元一次的理发铺能不能保留?”“小区的修鞋摊、配钥匙摊搬到哪里去?”“能不能安装电梯?”“可不可以加一些椅子?”“希望有个社区食堂……”居民的需求都从建议变成了设计方案。充分听取居民意见,深入查找社区问题和短板,是推进城市更新的关键。

通过举行院坝会、座谈会、入户走访,城市更新的思路逐渐打开。最终,九龙坡区政府决定通过“原拆原建”的方式,保留片区住宅肌理与街巷格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聚焦低效空间和老旧功能片区,加大力度推进闲置土地和闲置建筑的再开发利用。

在实施过程中,摒弃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做法,创新进行“留、改、拆、增”微改造、巧利用,既保留历史印记,又完善居住功能,并规划建设功能服务区、市井烟火区等区域,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

“留”就是保留街巷格局、文化特色,保留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留下历史记忆;“改”主要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包括楼栋外立面的美化、消防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改善,以及燃气、雨污管网和三线管网的修补与迁改;“拆”是拆除危旧房及违规建筑,腾出发展空间,重塑空间格局;“增”则是补齐设施短板,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社区食堂等。

民主村经过更新改造,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居住体验,更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老重庆的市井烟火气与新潮现代的时尚范儿,在这里完美融合;新增的商业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民主村已入驻各类商家100多户,其中既有新潮店铺,也有传统品牌,累计盘活经营面积上万平方米。

创意十足的街边景观、清新文艺的特色小店、乡愁浓郁的老式建筑、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今年初,随着民主村二期的焕新开街,大量市民游客涌入充满设计感的街巷里拍照打卡,民主村又一次刷爆朋友圈。

在专家看来,民主村城市更新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社区怎么改,居民自己说了算;改造中如何施工,居民亲自监督;改造后怎样运营治理,居民亲身参与。全过程做到尊重民意、回应民需、体贴民心、照顾民生。

“城,所以盛民也。”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城市应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更新不只是建高楼大厦,更要有鲜活个体背后的人文关怀。牢牢抓住“民生为大”这个核心,就能搞清楚哪里需要更新、怎样去更新。

老城区产业复兴新契机

城市更新不仅改变老城区的旧面貌,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腾笼换鸟进行产业升级,这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要义之一。

既有的城市更新案例,多是将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为新商业街区,发展文创产业,但近年来一种新的范式值得关注,即科创街区。把科创作为助推城市更新的产业引擎,以科创街区盘活城市存量空间资源。

2022年6月,科技部火炬中心提出以街区为空间形态,开展国家级创新街区试点。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是首批三个试点之一。

随着城市发展,老城区往往会面临发展空间受限、传统产业停滞不前以及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碑林区作为西安市的核心城区,同样面临这些挑战。为了焕发老城区的活力,碑林区充分挖掘其科教资源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通过改造传统街区、旧厂房、老校区以及低效楼宇等空间,打造出新的产业和场景。

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采取有机更新的策略,通过“修旧如旧”保留历史韵味,“换装新貌”注入现代气息,以及“微更新、新旧结合”的巧妙手法,打造“工作、生活、学习、休闲”为一体的创新生活圈。

在更新改造物理空间的同时,碑林区与区域内17家高校、131家科研院所签订科创街区共建协议,立足学科优势与研发重点,加快形成“大学创新、科技创业、产城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

位于西安闹市区的友谊路,通过更新改造,如今已成为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的主轴线。这里汇集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漫步此间,“硬科技”元素在街区随处可见。“西工大——光机所”核心示范段临街展厅、口袋公园吸引市民驻足;延伸线上的西安创新设计中心,经过改造提升的多功能共享休闲区,咖啡吧、机器人展台、洽谈区等,为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搭建了集聚交流的平台。以“友谊路轴线”为核心,碑林区在老城区打造出一个“没有围墙的科技产业园”。

科创街区并非西安首创。从国际上看,在纽约、伦敦和柏林等大都市,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区出现在老城区。例如,全球著名人工智能头部企业OpenAI,以及马斯克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都诞生于旧金山最老的社区。从国内来看,近年来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纷纷通过城市更新,推动老城区、老厂房向科创街区转型,涌现出“硅巷”、环大学科创圈等不少成功案例。

在专家看来,打造科创街区,是城市在存量时代下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条全新路径。科创街区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创生态集群模式,核心是将科创融入城市街区发展中,实现科创要素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

相较于传统产业园区,街区化环境更符合科创企业与人才对城市氛围、便利程度、生活环境的需求。过去,受制于中心城区存量建设用地稀缺、寸土寸金的制约,科创要素和新产业难以进入中心城区。但通过城市更新,对老街区老厂房、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可以为科创提供物理空间载体。

中心城区丰富生活配套、多元空间场景、新鲜商业业态,以及街区氛围等,是吸引科创企业与人才的重要优势。在城市更新中,应着力打造创业、生活、社交多功能融合的创新微环境,在传统街区植入众创空间、路演大厅、科技展厅等新型空间单元,将碎片化的存量空间转化为功能复合的创新社区,为科创企业和人才营造功能融合、生态丰富的新型空间。

在科技回归都市的大趋势下,城市更新将成为老城区产业复兴的重要契机,而科创街区将是引领城市更新的重要范式之一。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携手”同行

城市更新往往投资体量大、实施周期长,资金从何而来,是各地面临的最大难题。

从现有案例看,多是采用发行政府专项债、成立城市更新基金、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其中,有两种创新模式值得深入探索:一是国企主导的统筹运作模式;二是市场化投资运营模式。

合肥是国企主导的统筹运作模式的代表。合肥市合柴1972文创园、卫岗王卫片区等多个项目,都是由当地国企以市场化方式改造,其经验均被住建部在全国推广复制。

合柴1972文创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区,项目所在地原为合肥柴油机厂。为了激活这片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区域,合肥市政府决定采用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方式,将其改造为一个集历史人文和现代生活于一体的文创园。

前期改造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不易引入社会资本,这是很多工业遗存保护面临的现实难题。合柴1972文创园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5亿元。为了破解资金难题,合肥市创新方式,由国有企业按市场化“招拍挂”拿地,然后专门组建运营团队边改造边运营。

国资平台提前介入,将园区基础管网、厂房修缮完成后,再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运营。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撬动社会资本,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国企主导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克服短期利益的诱惑,充分挖掘每栋建筑中蕴藏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合柴1972文创园改造后能运营成功的秘诀之一。

项目改造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肌理,在原有工业遗存的结构特征和建筑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和创意元素,打造出一批极具特色的城市新地标。改造完成后,很快成为“网红打卡地”,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

在合柴1972文创园项目中,有两本账值得关注:一是土地账。合肥市创新“肥瘦搭配”模式,统筹解决片区近300亩低效工业用地、130亩零星空置地的“留”和“转”问题。对已批复的用地性质进行适当调整,并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增值和工业遗址保护。

二是经济账。合肥市建立精细化测算模型,对开发建设贷款期限20年全过程静态、动态模拟分析,通过梳理锁定项目资金自平衡的关键要素,最大限度地平衡“政府、市场、原产权人”三者之间利益。35亿元项目资金全部由国有开发企业承担,企业通过经营性地块租售和自持物业经营收益实现财务平衡,且略有盈余。

与“合肥模式”不同,成都探索的是市场化投资运营模式,猛追湾片区项目是其首个成功案例。

成都市成华区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为指引,创新采用“EPC+O”城市更新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与运营一体化的承发包模式,由市场化企业对猛追湾片区项目,进行深度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和招商运营。

经过全球招标,项目引入专业运营能力突出的公司作为牵头主体,改造历时三年,昔日的老旧工业区摇身一变,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城市新地标。

“EPC+O”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后端运营重心前置,并将此主线贯穿于项目各环节,破解传统模式“先改造、再招商、多主体分散实施”,导致空间和业态分离、产业转型升级难以实现等问题。

“以运营为终,也以运营为始。”变传统的改造导向为运营导向,实现由环节分隔向运营牵头、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运营、由不可持续向持续升级“三大转变”,最终形成居民得实惠、商家得实利、城市得发展的共赢局面。

在专家看来,城市更新项目成功与否,不是在改造时呈现,而是能否通过后期运营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从合肥、成都等地的实践来看,无论国企主导的统筹运作模式,还是市场化投资运营模式,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之手”统筹运作,深入挖掘城市存量资源,撬动各方资本投入。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必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携手”同行,才能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