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溧水,左手握着长安汽车的生产线,右手牵着乔锋智能的机器人,口袋里还揣着氢能黑科技,活脱脱化身制造业界的六边形战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如当地干部笑言:“我们不要当网红城市,要当永远不下班的工厂直播间!”。
这个位于南京南部的重要市辖区,如何从“工业立县”的“愣头青”,成为长三角制造业版图闪亮新星?
“工业立县”的倔强
2005年的溧水,像极了班级里那个埋头做题的“小镇做题家”。当周边区域沉迷房地产时,溧水默默写下“工业立县”的作业本,到创建成为南京唯一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这一写就是20年。
2025年1-4月,南京市溧水区签约了38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额达197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超九成,把溧水活成了长三角工业课代表。
最励志的莫过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13年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时的单兵作战,到现在3家整车厂联合200家配套企业的集团军,溧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到“十分钟能凑齐造车全家桶”。
其实,早在2010年,当地政府就洞察先机,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形成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600亿,深蓝S07车型更是贡献了“溧水造”四分之一的销量,堪称汽车界的“溧水之光”。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溧水的“第一产业”,溧水正锚定“千亿级”地标产业目标,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飞驰。
就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日趋激烈之时,溧水的产业布局目光早已投向更远方——布局氢能赛道,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构建上持续发力,稳步推动溧水从“电动车之城”到“氢能之都”的战略跨越,为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先机。
未来产业的“溧水布局”
作为南京六大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溧水已建成全市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及商业化加氢站。2025年一季度,溧水区储能与氢能相关产业营收达23亿元,同比增长26.3%。
根据《溧水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溧水将形成“制氢—储运—加注—应用”全产业链,引进近10家重点产业,同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建设。
江苏天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溧水重点引进培育的氢能企业之一,2024年下线首台套1000标方电解槽“天蓝1号”,具有单槽产氢量高、产氢纯度高、直流能耗低等优势,各项安全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正以98.7%的制氢效率刷新行业纪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溧水的产业协同,新能源汽车积累的三电技术反哺氢能研发,智能装备产业为电解槽提供精密加工支持,形成“电动车筑基—氢能突破—储能配套”的产业“金字塔”。这种“吃着碗里(新能源汽车),种着地里(智能装备),望着天上(氢能)”的战术,让溧水在2025年实现了四个百亿产业并行的突破性成果,正在重新定义区域经济的可能性。
正如区委书记在氢能大会上所言:“我们不做追风者,要做造风人”。
同时,溧水低空经济的创新试验如火如茶,易咖智车近期发布8款无人服务车,结合溧水通用机场优势,探索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等应用场景。
产业集群的“溧水魔法”
溧水在产业发展上的亮眼表现,背后离不开其对产业链的精妙“操盘”。
溧水玩转产业链的秘诀堪比“社交达人”,千方百计打造企业版的“拼多多”。先拉乔锋智能当群主,再拽三众精密、台诺机械等164家企业进群聊,硬生生把永阳街道变成了数控机床界的“夸夸群”。
这些企业就像住在同一个小区,送货靠步行,订单靠串门,效率高到隔壁车间吵架都能现场调解。这种“10分钟产业圈”模式里,企业共享着东南大学等高校的技术红包雨,吃的是溧水开发区的政策百家饭,就连设备维修都是互相拼单请专家。如此一来,让2024年江苏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奖牌稳稳落入溧水“口袋”。
另外,溧水深谙知识付费的真谛,把20多所高校变成24小时营业的技术便利店,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催化材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轻量化技术、东南大学的智能算法,统统上架溧水科创云超市。企业点单需求、高校接单研发、政府补贴配送费,2025年上半年就促成12.8亿的技术交易额。
最秀的操作是“伙伴园区”计划,让主城高校搞研发,郊区溧水搞生产,形成优势互补的“研发—制造”双子星格局。白天,园区汇聚高端人才开展创新研发,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技术攻关;夜幕降临后,制造基地则开足马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能。这种日研夜产的协同机制,既保证了创新效率,又实现了产业闭环,让科技创新的火花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政策工具的“溧水发明”
资金是企业发展赖以生存的血液。当别处企业为融资发愁时,溧水企业已享受“溧刻贷”的花式投喂。
2025年,溧水60个省市重大项目总投资744.71亿元,如同《哈利波特》中灵动的金色飞贼,在科技创新赛道上精准穿梭,重点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
另外,溧水建设“溧智融”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化身数字化“资金红娘”,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和智能匹配算法,在72小时内就能完成从企业申请到资金到账的全流程,促成科技型企业和金融资本的合作。
目前,已有37家瞪羚企业通过该平台获得平均700万元的融资支持,资金匹配效率较传统渠道大幅提升。
2025年4月29日,总投资约40亿元的追觅科技智能大家电总部基地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就是“溧智融”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溧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营商环境“溧刻办”、服务企业“溧刻达”、金融支持“溧刻贷”等服务矩阵,实体化运行涉企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化解平台,开展逢6日企业家服务日活动,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
2025年以来,溧水推出为企服务“五件事”工作机制,即项目全流程推进、助企拓展市场、企业出海一起帮、一家企业一次查、企业诉求一站办,努力打造环境优、服务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为了企业能留住人才,溧水打造了“人才兴企二十条3.0版”:给钱(最高100万奖励)、给房(“溧7购”安居政策)、给户口(配偶随迁)。三年来,溧水累计引进200多名紧缺人才。
制造业的“非典型成功学”
回望制造业的发展史,溧水凭借对产业发展本质的精准把握,以三大反常识逻辑打破常规,在制造业深耕、传统产业转型与产业链构建中走出独特路径,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跨越式增长,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一是“慢就是快”。溧水20年如一日深耕制造业赛道,以持续的技术投入沉淀核心竞争力。溧水始终聚焦汽车制造环节的技术打磨,用十年时间实现“102秒造一辆车”的“溧水速度”,让“慢布局”与“快产出”形成奇妙的协同效应。更具前瞻性的是,在各地热衷于发展网红经济、追求流量红利时,溧水将政策资源精准投向氢能公交的核心技术研发,凭借扎实的技术底盘吸引中科院团队带着12.8亿技术合同入驻。这种看似“笨拙”的坚守,实则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洞察——不盲从短期热点,而是以长期主义构建技术壁垒,最终实现厚积薄发的指数级增长,完美诠释了“慢布局”才能“快突破”的发展逻辑。
二是“土就是潮”。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许多地区将目光投向新兴产业,却忽视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潜力。溧水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土产业”激活“新动能”,让看似传统的数控机床产业通过集群化发展重获新生。通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溧水不仅帮助这一“老古董”行业实现技术突破与效率提升,更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使传统制造业成为区域创新的“孵化器”。截至目前,溧水已孵化出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区域GDP增速也因产业活力的释放实现“涡轮增压”式增长。正如业内评价所言,在溧水的工厂里,机器轰鸣的背后,是传统制造业迎来“文艺复兴”的时代号角。
三是“小就是大”。当多数地区仍以“GDP规模”“产业园面积”作为发展指标时,溧水已跳出“大而全”的思维定式,将“小而美”的产业链逻辑玩到极致。在溧水的产业版图中,3家模具厂、5家数控车间与7家配套商组成紧密协作的“产业蜂巢”,各环节如同瑞士钟表般精准咬合,形成高效运转的“10分钟产业圈”。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县域经济的产业链发展未必一味追求“大而全”,通过聚焦细分领域、强化上下游协同,“小而精”的产业生态同样能爆发出强劲的经济动能。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南京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