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9期 > 路径/实务 > 长三角一体化

长兴打造“绿色动力之都”

  作者:本刊记者 鲍 阳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10-21

全国每10辆电动自行车就有4辆装着长兴产电池;动力电池产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超80%;全球最大铅碳储能电站储电100万千瓦时。

这是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的一串产业数据。

不在一线城市周边,没有独特资源优势,却能引领细分产业赛道,长兴县用半个世纪的发展沉淀,推动产业从“低小散”到“高精尖”,从动力电池拓展到储能、材料、装备等完整新能源产业链,正在聚力打造“绿色动力之都”。

长兴是如何做的?怎样才能实现县域主导产业“长兴”?

一块电池进化的“长兴路径”

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是第一位的。长兴的产业进化,要从一块电池说起。

在天能集团展厅,一块1976年产的矿灯电池与2024年的氢燃料电池等历代产品并排陈列,勾勒出长兴县电池产业进化的主线,其演进轨迹主要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规模扩张期。1976年,长广蓄电池厂成立,成为浙江省最早发展的几家蓄电池厂之一。“长兴煤矿的矿灯,需要大量蓄电池。天能的前身,就是长兴县煤电蓄电池厂。”浙江省电池产业协会秘书长姚令春说。

1998年,随着清华大学突破电动助力车的性能瓶颈,长兴县众多企业家敏锐地意识到铅酸电池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纷纷转向铅酸电池生产,抢占市场空白。

据统计,到2002年,全县蓄电池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500人,产值2.9亿元,所产蓄电池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5%。到2003年,长兴蓄电池企业数量迅速增长至约175家。

第二阶段是阵痛整治期。2004年,面对环保整治的压力,长兴出台首轮专项整治方案,第一轮整治将企业数量从175家压缩至53家,企业全部入园并强制安装治污设备。

2006年,长兴县发布《绿色动力能源中心规划》,目标锁定“全国最干净电池基地”。2007年,随着天能集团在香港上市,全县30家规模以上电池企业产值达93亿元、税收2.7亿元。同年,“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正式挂牌。

当时间推进到2011年,面对全国“环保”风波,长兴开启第二轮专项整治,将53家企业进一步压缩至16家。县里拿出2亿元财政补贴,支持企业关停、搬迁、升级,推动产业向园区化、自动化、生态化转型。至2016年,企业数量稳定在16家,产值却增长了14倍,长兴县也从“污染防控区”转变为“污染防治示范区”。

第三阶段是生态重构期。2017年,长兴县设立5亿元链式基金,带动天能进军储能产业,超威攻关钠电技术,产业生态重构由此开启。

更具标志性的是在2018年,吉利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落户长兴,县政府依据“三电产业地图”精准招引55家配套企业。2022年,长兴县《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发布,锁定氢能、车规芯片、智能网联三大赛道。同年,天能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实现18个月电堆量产,成本同比降低30%。

到2024年,长兴县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46.8%。自此,长兴县形成了以智能汽车为核心,新能源、智能装备、数字产业、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纺织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两大传统产业为补充的“1+4+2”现代产业体系。

走过20年转型升级之路,长兴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一块电池裂变拓展至氢能、储能、车规级芯片三大千亿级赛道,走出了一条“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协同跃升的县域产业蝶变之路。

一张榜单释放的“长兴效应”

7月22日,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从长兴县本土成长壮大的天能、超威分别位列第239位、313位。作为长兴电池产业的“链主”,这两家企业不仅带动了整个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还产生了三个效应。

首先是龙头企业牵引的“头雁效应”。

作为链主企业,天能和超威以创新技术构建全产业链闭环,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并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了“一企带一链”,这正是“头雁领飞”的生动体现。

在天能集团,2022年上线的的“铅蛋”回收平台,就是这种效应的真实写照。《决策》记者在该平台大屏幕上的实时数据,看见一幅清晰的产业脉络:全国80%废旧电池通过该平台实现绿色循环,铅回收率超99%。平台上游连接2000余家回收网点,中游整合30家核心冶炼厂,下游对接50家电池制造商,形成从回收、再生到再利用的完整闭环。

超威集团是《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核心参编单位,将38项石墨烯电池专利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推动长兴县50余家中小电池企业产品低温性能从行业平均65%提升至82%,成功打开北方电动助力车市场。

“没有天能和超威的转型,就没有长兴电池今天的辉煌。”长兴县经信局干部对《决策》分析说。

其次是产业链协作的“聚变效应”。

在长兴县和平镇城南工业区,《决策》记者看到一座由钢结构集装箱构成的巨型“城市充电宝”。这是2022年由太湖能谷、天能、国家电投共建的铅炭智慧储能电站,由300万只铅炭电池堆叠而成,有一个形象的名称叫“和平共储”。

“和平共储”储能项目带动了星驰新能源等17个产业链项目落户,不仅为铅炭电池开辟了工商业储能新场景,该项目本身也实现了从原料到产品、从技术到市场的全链条本地合作。

“在长兴,买电池配件就像逛超市,半小时车程配齐所有原料。”太湖能谷董事长吴建斌指着数字大屏介绍说,屏幕展示的数据清晰印证了本地产业生态的完善:天能提供电池、芯启源供应控制芯片、顶皓确保结构件供应,太湖能谷通过核心技术整合本地供应链,本地集成成本明显低于外地采买。

更明显的产业聚变是由吉利汽车带来的。2018年,长兴县成功招引了吉利汽车项目,这不仅是产业升维的转折点,也堪称长兴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

经过七年时间,现在的吉利基地每分钟下线一辆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已形成聚链成群的态势。长兴成功招引了拓普集团、航天国华等55家上下游关键零部件企业,涵盖底盘——电控——芯片等3大系统,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回收的生产服务链条。

2024年,长兴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更关键的是,半径10公里内的“半小时供应链圈”让生产成本降低15%,交付效率提升40%。连特斯拉的零部件供应商都说:“在长兴建厂,等于把仓库搬到了长三角所有整车厂的门口!”

第三是对县域经济带动的“裂变效应”。

这在长兴县域经济的主要指标数据上,得到了很好体现。

2024年,长兴县规上工业增加值达356.15亿元,同比增长8%。与2020年相比,2024年的长兴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了14.1%,“含新量”正越来越高!

2024年,长兴县“1+4”产业产值首次破千亿,达到1002.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县比重46.8%,高于两大传统产业18.8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引擎。同时,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入选浙江省级先导示范区,开辟了新的增长极。

由此带动2024年的长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7.8亿元,增长5.8%,距离千亿目标仅差72.2亿元。

数据印证变革,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裂变效应”,正推动长兴从“铅蓄电池+纺织建材”为主的传统工业县蜕变为以“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为核心的先进制造强县,奋力冲刺GDP千亿县目标。

一场恳谈会彰显出“长兴作为”

5月28日上午,第132期“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在长兴县政府会议室召开。会场座无虚席,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县领导面前摊开的是一本《企业诉求清单》。“今天不谈成绩,只解决‘卡脖子’问题!”在两个半小时里,8家科技企业提出的16项难题,当场分解到12个部门,限时七日办结。

地通汽车是一家生产车身件和钣金件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影响,生产线全年满负荷运转。公司因二期扩产却遭遇土地瓶颈,县领导现场组织专班,协调自然资源局、经信局、发改局三部门启动“预审代办”机制,最终将工期缩短了3个月。

“我们企业只要管好围墙内的事,围墙外的事,政府帮我们解决。”超威集团董办副主任黄思淼的话,道出了长兴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秘诀——一套精准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黄金分割法”。

什么是“黄金分割法”?是指政府在关键节点上精准施策,用政府有为成就市场有效,以有效治理换取企业有感。

这种理念如何落地?

首先是政策制定的靶向发力,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长兴县政府精准制定政策,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层次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具体问题的政策服务,真正让企业可感可及。

2025年4月,长兴县围绕“全面创新攻坚年”印发《关于长兴县企业减负的十六条意见》,从加快项目审批、优化政策兑现、提升增值服务等多个方面精准施策。

“税收优惠就像一场‘及时雨’,天宏锂电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意见》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款超3000万元,这笔资金全部投入了锂电池正极材料的迭代研发上。”天宏锂电负责人的感慨,折射出税惠政策对民营经济的“滴灌效应”。

这种“精准滴灌”还体现在产业链协同上。长兴县针对新能源电池、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推出“链主企业+配套小微”税收联动服务机制,天能集团通过“反向开票”政策,帮助配套企业解决发票抵扣难题,年降低产业链整体成本超3500万元。

其次是为企服务无感触达,从“便捷办理”到“无感受益”。

政策精准是基础,服务优化则是让企业“无感”受益的关键。长兴县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健全企业服务“中心+驿站”体系,通过流程再造、服务下沉和机制创新,推动企业服务从“便捷”迈向“无感”。

在长兴县政务服务中心“民企专窗”,初创企业长兴星源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亲身体验了“一网通办”的效率:“从提交材料到领取营业执照,全程零跑腿,还顺带办好了发票申领和社保登记。”

“为实现助企‘零距离’,我们根据县域产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在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等企业集聚区,构建了基础型、产业型、功能型等不同类别的15家企服驿站,充分发挥‘中心+驿站’联动机制,拓宽服务半径。”长兴县委改革办介绍,“截至2024年7月,长兴县企服驿站共受理企业诉求537件,办结率达95%、满意率达98%。”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据长兴县委改革办介绍,长兴县正推动企服驿站与产业平台深度融合,计划新增跨境物流、知识产权等8个专业服务模块,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政策“秒兑付”、诉求“即时达”,让企业持续感受“长兴温度”。

最后是干部角色的主动转变,从“坐办公室的管理员”变身“跑车间的服务员”。

再好的政策与服务,最终要靠人来落实。营商环境要落到实处,关键看干部怎么干。

在太湖能谷的“和平共储”储能项目现场,县发改局多位“90后”干部向工程师请教电池组串并联方案,这得益于长兴县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年”行动,让干部队伍更加精准把握行业动态、了解前沿科技、掌握企业需求,全力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干部队伍正从管理者向产业赋能者转型,以专业能力提供精准服务。

在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金麦特集团的自动化设备装配车间,20多名干部拜企业技术总监为师,深入车间一线,学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前沿技术,从一块电池的构造到一套智能物流系统的搭建。这种沉浸式学习,显著提升了干部服务企业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以前只懂申报流程,现在能看懂技术路线图,帮企业报奖时更能切中要害。”长兴县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科副科长黄炜深有体会。2024年,长兴县科技局推动1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奖项,同比增长50%。

锻造懂产业、懂技术、懂资本的干部队伍,通过他们的专业服务打通“围墙内外”的界限,为长兴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能。

“让企业感觉不到存在,却处处受益于政府的作为。”这句长兴主政者的箴言,或许正是中国县域经济转型的最佳注脚。正如那块从矿灯电池蜕变出的动力电池,长兴虽已历经20年时间磨砺,但仍在蓄能,等待下一次跃升。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