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9期 > 领导科学/决策艺术 > 领导力

三招让工作汇报“活”起来

  作者:刘细彦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9-25

在工作中,清晰、有力、令人信服的汇报,是传递价值、争取支持、推动决策的关键一环。然而,许多精心准备的内容,或因语言艰深晦涩令人费解,或因结构松散跳跃让人迷失,或因数据密集堆砌缺乏灵魂,在汇报中未能高效传递信息。

如何让工作汇报真正“活”起来,抓住听者的注意力、提高汇报内容的说服力?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用活语言和数据是小妙招。

用好生活化语言

向上汇报,固然要讲严谨、规范的“雅语”,但不宜异化为抽象晦涩的书面语。特别是有些工作汇报时间短、语速快,要让听者一听就懂、过耳不忘,必须将抽象、晦涩的书面语或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语言。

多用生活化语言会使沟通变得更加自然通畅、明白晓畅,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化语言都适用于严肃的工作汇报,必须找到共通的生活经验或具象的比喻,用简洁、生动、具体的词汇代替复杂、模糊、抽象的表达。

比如, 某市在汇报行政审批系统优化效果时,原始表述为:“通过重构底层架构,优化了数据库索引策略,并应用了负载均衡算法,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降低了平均请求延迟。”

这段话专业术语堆砌,高度抽象化,令人费解。后来优化表述为:“我们把办事大厅的‘排队规则’和‘窗口设置’都重新优化了。现在系统处理业务,就像开了多条高速收费口,高峰期也不堵车了,用户点一下按钮,几乎‘秒回应’。”

这样形象化的表述,让听汇报的人瞬间理解了优化的核心价值(更快、更稳),而无需理解技术细节。

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时,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汇报语言越高大上、越书面化,就越能体现重视程度和工作深度。但其结果往往是堆砌概念、表述冗长、信息模糊,导致汇报者念得心虚,听汇报的人抓不住重点,宝贵的沟通机会被低效消耗。

比如,某县关于营商环境建设的汇报中,原始表述为:“为贯彻落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我县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着力提升‘一网通办’平台服务能级,持续优化跨部门业务流程协同机制。”这段话冗长抽象,信息模糊。

后来优化表述为:“聚焦企业办事痛点,我们做了两件事:一是‘减时间’,推动××事项等50项高频业务‘一网通办’,平均办理时间压减40%。二是‘减跑动’,建立跨部门‘一件事’联办机制(比如‘开餐馆’涉及执照、食品许可等一次办),让企业少交材料30%、少跑窗口80%。”

从原始表述到优化表述,体现汇报理念的升级。让工作汇报真正回归其沟通本质,用最清晰、最有力的语言,讲明白“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为谁带来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参考。

在工作汇报中,务必摒弃模糊的形容词和空洞的套话,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用效果证明。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管理水平明显加强”等抽象表述,看似正确,实则信息密度低、缺乏说服力。

比如,某县汇报优化工作流程的成效,原始表述为:“通过优化流程,服务效率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显著提升”“不断提高”是主观判断,缺乏衡量标准。听者无法得知效率到底提升了多少,满意度具体如何。

后来优化表述为:“针对办事窗口排队时间长问题,县政务服务中心采取了‘潮汐窗口’调度机制(即根据人流量动态增减开放窗口)和推广‘预约优先办理’服务。社保窗口办事群众平均等待时间从过去的60分钟下降至15分钟以内;高峰时段排队人数峰值减少50%;‘预约办理’使用率从实施初期的15%提升至65%,相关服务线上满意度评价达98%。”

从原始表述到优化表述,工作汇报从模糊感知走向精准传达、从主观论断迈向客观实证,可信度与说服力明显提升。

工作汇报生命力在于有效沟通,应摒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模糊不清的形容词,运用生活化的比喻、具象的行动、硬核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讲清“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具体改变”,让念汇报者言之有物,让听汇报者一听就懂。

树立明确的“指示牌”

一份优秀的工作汇报,不仅需要扎实的内容和清晰的逻辑,更需要引导听者跟随汇报人的思路,顺畅地穿行于各个层级与段落之间。这就需要用精妙的过渡句与路标性语句,树立清晰、有效的“指示牌”,以避免迷失方向,理解脱节。

首先,运用承接式总结句,实现自然式演进。在结束一个部分或观点时,用简洁的句子提炼核心要点,并自然引出紧随其后的内容。如同为前一段落画上句号的同时,也为下一段开启一扇门,让听者感觉内容的推进是水到渠成、逻辑自洽的。

比如,某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汇报中,在结束“简流程,审批时限压缩60%”的阐述后,用“流程做‘减法’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服务做‘加法’”自然过渡;随后开启“优服务,建立‘企业管家’全覆盖机制”模块。在服务部分收尾时,又以“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更要发展好”为引,转向“强保障,破解融资与人才瓶颈”的话题。

其次,运用价值桥梁句,架设认知的纽带。不仅连接内容,更要连接价值。在过渡时,明确点出即将汇报的内容对于整体目标、核心议题或听汇报者的关切点意义所在,提升后续内容的关注度与接受度。

比如,某市关于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中,在结束经济发展板块的阐述后,用“没有民生的切实改善,经济增长就失去了根本意义”设置逻辑纽带,自然转至民生板块:“今年以来,我们重点推动三方面民生实事。”

第三,运用结构化启下句,构建清晰的脉络。预先清晰地告知听汇报者接下来汇报的结构框架或关键要点,如同提供一份简明的“路线图”,让听汇报者对后续内容有预期,更高效地吸收后续信息。

比如,开启社会治理模块:“筑牢发展底板,关键在于守住安全底线、创新治理模式,具体从风险防控与共治共享两端发力。”

这类过渡句与路标性语句,如精巧榫卯,既承上启下,又预示方向,听汇报的领导能更轻松地跟随思路,念汇报的领导能更自然地把握节奏。

让数据活起来

数据是工作汇报公信力的基石。精准、有力、善解的数据运用,能让观点从“主观论断”升华为“客观事实”。

首先要严格筛选数据,思考“哪个(组)数据最能证明核心价值点”,只呈现对支撑核心结论、反映关键问题、体现重大变化必不可少的数据,摒弃无关紧要或冗余的数据,防止“数字洪水”淹没核心信息,思考哪个(组)数据最能证明核心价值点。

比如,某市开发区管委会向市领导汇报年度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核心价值点在于证明招商引资工作质量高、效率优、对区域发展贡献显著。写汇报者掌握了招商队伍、接待客商、外出招商、洽谈项目、签约项目等数百个数据。如果将所有数据都堆砌在汇报中,听者会被淹没在数字里,抓不住重点,无法快速理解工作的核心亮点和价值。

应紧密围绕“质量高、效率优、贡献大”这一核心汇报目标,精心选取新兴产业占比、龙头项目数及投资、周期缩短、预计效益等数据,有力支撑汇报的核心价值点。

其次,坚持“对比即价值”原则,将意义有限的单一数据向对比 (同比、环比、目标比、区域比)、构成(占比、结构)或趋势延伸。

比如,某区教育局向区领导汇报年度“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情况,核心目标是展示项目推进成效、资源覆盖广度、师生使用深度及未来规划。原始数据“本年度为30所学校配备了智慧教学设备”,无法判断工作是好是坏,进展是快是慢,覆盖是宽是窄。优化数据“本年度为30所学校配备了智慧教学设备,提前3个月完成年度覆盖目标(25所),智慧校园覆盖率提升至60%”。

数据优化后,不仅说明做了多少(30所),更点明超额完成目标(目标25所),且速度快(提前3个月),并揭示了整体进度(覆盖率60%)。听者立刻能判断,这项任务执行有力,进度超前。

第三,运用可视化语言进行表达,优先使用图表,比如柱状图表达对比,折线图表达趋势,饼图表达构成,仪表盘表达进度。图表设计须简洁、重点突出,直接标注绝对数、相对数。

进行解读数据,讲好“数据故事”,在图表下方或汇报稿中,用一句话点明图表的核心结论,明确指出数据说明了什么趋势、揭示了什么问题、证明了什么效果,避免只呈现数据而不阐释其意义。

比如,原数据表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完成30个”,可优化为使用一个仪表盘图表,指针指向60%,旁边标注“3050”。并进行文字解读:“老旧小区改造进度达60%(30个),超时序进度10个百分点。”这样就图文并茂,意蕴丰富。

工作汇报,绝非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价值的高效传递与决策的有力支撑。要将语言生活化、结构路标化、数据故事化,使汇报人能底气十足地讲清“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改变”,让听者能轻松高效地抓住核心、理解价值、做出决策。唯有如此,工作汇报方能成为价值传递的有力载体。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委研究室)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