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新产业赛道上,人才是制胜关键,“得人才者抢跑赛道,筑生态者赢得未来”是行业共识。
战新产业如何“得人才”?从实践来看,那些优秀战新产业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将人才作为优先战略,提到最突出位置,列入“一号工程”,在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上全力以赴,对人才不仅安排细致的衣食住行保障、提供丰厚的真金白银待遇、搭建人才能有所作为的平台,打造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的稳固“坚巢”,而且对人才赋予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厚植浓厚的互信尊重氛围、营造宽松的容错试错环境,构筑让人才如沐春风、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温馨“暖巢”。
既有“安身立命”保障,更有“如沐春风”滋养
战新产业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广、战略价值大,要求人员懂前沿技术、善跨界融合、能攻坚破局,这些特质使得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稀缺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战新产业多布局在新兴园区或科创基地,人才往往面临“到岗即投入”的状态。“安身”是其融入战新产业的首要前提,不仅为“留下”解决“落脚”问题,更能为“立命”创造“硬件”保障。“如沐春风”是“留得舒心”的精神与情感双重滋养,不仅为“舒心”营造“契合”氛围,更能为“归属”创造“软件”条件。
春风沐浴,“空气中弥漫着创新味道”,人才就能神清气爽、勇于“快跑”、敢于“跳跃”,加快原创技术研发突破。当一道道难题被攻克、一项项成果被孵出,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从100到N”的产业化,创新驱动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更多“春天的故事”自然就会被续写。
战新产业人才许多都有高知、高敏、高流动的“三高”特质。人才要留下扎根离不开适宜的保障,就如种子落地发芽离不开适宜的土壤。要让人才“如沐春风”,“硬保障”要够硬,“软环境”要够软,营造出“愿停留,能扎根”“来了不想走”的环境。
在住房保障上,做到“物理归属感”。既可对短期引进的人才就近提供拎包入住的公寓,也可对长期扎根的人才提供一定的购房补贴,还可将产业园规划为“职住一体”“前研后宅”,有效解决人才通勤与生活的双重困扰,甚至可采取“社区-园区-校区”三区融合模式,实现“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社区、学习在校区”的无缝衔接。
在设备设施上,做到“所需皆可得”。战新产业的研发特性,决定了对高端设备设施的依赖。要全面清空人才“设备需求清单”,应给尽给、能给尽给,“量大管饱”,确保“粮草先行,枪炮趁手,弹药管够”,“巧妇拥好器,能做饕餮宴”。
在薪酬待遇上,做到“付出有回报”。战新产业拼技术、拼创新、拼时效,人才激励政策要“顶格、管用、解渴”,对其既要算“工时账”又要算“攻坚账”,既要算“成本账”又要算“风险账”,工资福利与项目成果“动态跟”,股权期权与技术突破“全面挂”,让人才“洒的汗、费的脑、耗的神”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形成“人才滋养产业,产业滋养人才”的共生环境。
既有“安心耐心”氛围,更有“如鱼得水”成长
战新产业的星辰大海,需要“愚公移山”的定力和“精卫填海”的执着,惟有将“安心耐心”融入基因,才能迎来“破茧成蝶”的质变。
“安心”就是内心处于“低焦虑、高稳定、能专注”的良好状态,不仅核心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不为柴米忧”,而且潜在风险也有可靠保障,“不为日后愁”。“安心”才能“耐心”,才能甘坐十年冷板凳、专注十年磨一剑;“安心”才能“定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鱼得水”就是“环境懂人才,人才爱环境”,人才既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撑、宽松的成长空间,又能获得自主的探索方向、自由的路径选择,无拘无束释放最大潜能,达到一种物我两忘、高效自如的“心流”境界。
水活则鱼跃,境优则才兴。要让人才近悦远来、有用武之地,不仅水面要够广、水底要够深,活动空间广阔无垠,“海阔任鱼跃”,而且水质要适应、水温要适宜、水流要适度,“一池春水”,让人才既宁静又灵动、既专心又安心、既心动又行动,从而攻克一个个“高精尖”技术、解决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孵出一个个“独角兽”企业。
战新产业人才要“如鱼得水”,必须消除内心不确定性、外界无端干扰等多重障碍。也就是说“安心”的氛围是其一往无前的重要支撑,“耐心”的环境是其百折不挠的关键保障。
在探索空间上,授权“所为皆自主”。最大的安心是信任,最大的信任是授权。人才能够自由探索,如同鱼儿在水中能自由摆尾、灵活转向,“路线自己定,节奏自己控”,不划“干预红线”,不设“创新禁区”,不定“条条框框”、不禁“异想天开”,赋予人才在研发方向、团队组建、经费使用上的充分话语权,让他们有权对“干什么、怎么干”拍板定调。
在创新过程上,宽容探索性错败。战新产业人才闯的是无人区,在业务培育期和技术攻关期压力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要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营造“创新没有错误、研发不谈失败”的氛围,“容亏免责容失败”,让“怕犯错”变为“敢试错”,为人才厚积提供土壤,静待其一鸣惊人,而不是一朝失误就全盘否定“打入冷宫”,甚至“一棍子打死”。
在职业发展上,打破“成长天花板”。搭建人才晋升“上升梯”和“旋转门”,以能力论英雄、以实绩定高下,将“熬资历”的线性积累变为“比贡献”的螺旋上升。无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资历深浅、职务有无,有干劲就给机会,有能力就给位置,有贡献就有“登高云梯”。既可以“深耕专业当首席”,也可以“转型管理带团队”,处处能干事、人人有奔头,形成“产业大有可为,人才大有作为”的共兴状态。
既有“安业兴业”沃土,更有“如虎添翼”赋能
要推动战新产业体系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跃迁,拥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是前提。“安业兴业”才能“换道超车”,“如虎添翼”才能“领跑全球”。
“安业”并非“安逸”,而是构筑良好发展港湾,让人才“能干事,会干事”,无“安业”难“兴业”。“如虎添翼”是对“安业兴业”的精准赋能,既助力战新人才突破成长瓶颈、实现价值腾飞,达成“干成事、成大事”的发展目标,又为战新产业升级打造“加速器、杀手锏”,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不断开启增长“第二曲线”。
战新产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赋能所决定的效率、效益与最终效果”的竞争。“如虎添翼”就是人才插上翅膀、装上引擎,瞄准前端高端顶端,锻造“独门绝技”,一代代“迭代升级”“接力长跑”,不断融入前沿技术、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既“五洋捉鳖”又“上天揽月”,让人才价值不仅能突破“线性增长”更能实现几何级跃升。
在技术突破上,形成“破壁大利器”。人才通过“能力赋能 + 资源支撑”的双重加持,随时随地都能呼叫到“海陆空”全方位的火力支援,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让技术创新从“孤岛”变为“群岛”,从“跟跑”变成“领跑”,把“卡脖子”的痛点变成“领跑”的起点,打破“单丝不成线,孤翼难飞天”的困局。
在产业融合上,搭建“跨界新桥梁”。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耦合并进,助力人才从“单一技能”转向“复合能力”,从“专业匠人”成长为“跨界通才”。使不同产业产生“化学反应”,让产业链的“衔接断点”变成“协同接点”,产业生态从“各自为战”走向“同题共答”,实现“1+1>2”的融合增值价值。
若将“如虎添翼”比作人才腾飞的“翅膀”,“安业兴业”便是支撑翅膀的“骨架”。没有稳定的“安业”环境、足够的“兴业”空间,再强再多的赋能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只有先把“安业兴业”的舞台筑稳搭大,才能让“如虎添翼”的赋能落地生根。
在人才培训上,开展“个性化定制”。战新产业技术迭代快、更新周期短、专业跨度大、细分领域多,每个赛道各有专攻,要针对不同人才精准画像“量体裁衣”,一人一策“精准滴灌”,并确保“滴灌”的每一滴水都能滋养人才成长,避免“不滴旱地,反滴涝地”与“人才学无所用”的双重浪费。
在人才实战上,组织“拉出来溜溜”。战新产业拼的是核心技术、抢的是创新速度,只靠“纸上谈兵”的理论,干不了创新“瓷器活”,需要通过“技术大比武”等赛场,在实战中学会实战,在打仗中学会打仗,锻造出“金刚钻”。
在人才使用上,保证“能者有其岗”。既通过搭平台、架梯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最放心的人放在最不放心的岗位上,让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又通过“赛马制”“任务制”,把能力最强的人放在难度最大的岗位上,让人才经风雨、担担子。让“安业”变成事业归属,让“兴业”变成价值实现,形成“事业成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的共赢局面。
(作者单位:国网电科院北京科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