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第9期 > 文化/视窗 > 阅读

局内人(下)

  作者:陶 纯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10-21

第二天去父母那儿,张一元把这事讲给父亲听。老头在区政府机关干了一辈子小公务员,退休之前连个正处都没混上。老头要求不高,希望儿子这辈子能混个正处,超过自己就可以了。

听了儿子讲的,老头戳了一下眉头,说,你是不开眼哪!你们那个群,可不是一般的群,而是一个江湖!局长、处长都盯着呢!为啥别人都抢着冒头,就你缩头?叫我说,你这个博士,若论情商,你连个高中生都不如!

张一元让父亲说得后背直冒汗。

父亲叹口气,又道,当年呀,我和你一样,假清高,不太上心这种事,见了领导绕着走。结果呢,学历比我低、能力不如我的同事刘全刚,人家不像我,最后混到了副局!

父亲唠叨起来没个完。以前张一元不爱听,这回他听进去了。

在群里发个言,点个赞;在朋友圈及时转发本局公号文章,这么点事儿,它有什么难的呢?

从这天起,张一元每天都告诫自己,这事万万不可再马虎,不然李处真要看扁你啦!

几天之后,久不露头的“春华秋实”在局群向大家道别,说要到市委党校进修一年,暂时脱离本职工作,衷心感谢王局和全局同志对他的关心帮助。

这位孙副局比较年轻,资历尚浅,平时相当低调。在局群里面,他是最不活跃的,长期潜水,不置一词。当然,因为他是局领导,没人敢说他。

张一元静下心来,结合自己感受,写了很长一段话,谈了自己对孙副局的看法,有细节,有情感,有温度,不吝溢美之词,并向孙副局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这是张一元入局群以来,第一次做出系统性、针对性的发言。而在他之前,仅有两三个简短的跟帖。这回算是抢了头筹,破天荒,难得!为此,他不由得有点沾沾自喜。

找个理由转悠到处长办公室,满心希望李处能夸他两句。哪知李处面无表情,眼皮子都没抬一下。

点开局群,看到跟帖者依然不多,不过十多个人,而且都是非常简短的客套话,有的仅仅发个表情包而已。就张一元那一大段话悬在那儿,像一团乌云。今天如此冷清,确实有点异样,往常可不是这样。

张一元心神不定地回到办公室。老周笑眯眯地望他一眼,欲言又止。

张一元忍不住问道,周老师,今天局群这么安静,您知道为啥吗?

老周慢悠悠喝口热茶,想说什么,往门外看一眼,改口道,你是真不明白,还是假装糊涂?

张一元更纳闷了,摇摇头,不知该说啥。

老周又往门口瞅一眼,压低声音说,孙副局这一走,恐怕很难回头了。

为啥?

老周半天才说,这得问问王局。

老周讳莫如深地一笑,低下头办公,不再理会张一元。

其实这个时候,张一元已经顿悟到了,无须老周再点拨。

张一元的朋友圈好友不算多,五百来人。近来,他总是积极给别人点赞,不管对方发出的是啥内容,看到就点。渐渐发现,自己毫不吝啬为人点赞,而为他点赞的却不多,也就是说“付出”多,“回馈”少;他还发现,那些不为他点赞的人,却乐此不疲地为另外一些人点赞留言献花送表情包——这另外一些人,都是地位相对高的。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点赞专挑比自己强的,这是一个有趣的规律,看来朋友圈也是论级别地位的。张一元一个小科员,收获的点赞主要来自本局的下属部门——各区局、县局的正科以下低级别公务员,一些没怎么混好的社会边缘人物,以及几个瞧得起他的亲戚朋友。

李处冷落了张一元几天,后来看到他在朋友圈和局群开始变得活泛起来,或许觉得他“孺子可教”,重新对他展露笑脸,说,一元啊,一处的崔爱明,你熟悉不?

张一元说,比较熟悉,我和小崔是大学校友,我算是师兄。平时联系虽然不多,但话还是能说上的。

李涛笑笑,说,你呀,抽空跟他多聊聊,以后就知道怎么做了。

张一元早就发现,小崔在朋友圈几乎每天都在刷屏,搞得风生水起,涟漪阵阵。他会跟形势,会抓时机,会揣摩上级意图,会表达,所发内容大都与本系统本行业的工作有关,上承国家部委,下接基层区县,满满的正能量。就连王局都经常为他点赞留言举大拇指。这种待遇,处长们都没有。

在局群里面,小崔更是异常活跃。一大早,他第一个现身,日复一日不厌其烦为局领导和全局同事道早安。不管什么话题,只要有人抛出来,他总是积极响应,用心写帖跟帖,说的话让人阅着舒心,读着惬意。尤其是每逢王局在群里做指示、发号令、提要求,你看吧,十有八九是他最先做出回应;重要的是,他的跟帖都非常有质量,有水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显示出很高的能力素养和文字水平。

有传言说,小崔年底可优先解决正科。小崔学历仅是本科,其貌也不扬,但和张一元这样的博士相比,人家一点都不显弱啊!

前几天王局在群里发了一次火,因为他发现,自己每次在局群发个言,说点事;或者本局取得一点成绩,收获任何一项荣誉,只要在群里一发布,各处室都像比拼似的,变着法儿说一大堆奉承领导的话。王局本人很提倡实事求是,不喜欢光听漂亮话,所以就发了一回火,当然是那种比较温和的发火。王局明确表示,以后任何人不得再在群里刻意奉承、表扬、夸奖局领导,尤其不得再用“高屋建瓴”“重要指示”这一类的词句;要把功劳记在大伙身上,因为工作是大家做的。

王局一发火,“我爱我局”像被人浇了一瓢冷水,众人一下子变沉默了。像一个喜欢跑步的人,崴了脚脖子,不会走路了。局群少见地冷清了好几天,人们仿佛没了方向感。不让夸领导,难道都去夸群众吗?夸群众,能起啥作用?

都迷茫了。

这天上午,局办在群里发了一则通告:本局主抓的一个项目胜利完工,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要在以往,人们一定会欢欣鼓舞,纷纷跟帖赞扬局党委尤其是王局的重要决策和重大贡献,这是惯例。但是这一次,因为王局发火在先,大伙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少数人简短地说两句套话表示个祝贺,多数人只发个表情包应付了事,没有了过往精彩纷呈、你追我赶的长篇大论。

令人感到愕然的是,崔爱明依然故我,文风一点没变,像先前那样,借题发挥,借力发力,又把局领导给委婉地夸奖了一番,当然他没使用王局“反感”的词语。

有些人在等着看热闹——王局刚刚说过,你小子这不是“顶风作案”吗?

今天的局群,有点像不久前孙副局告别那天的场面一样——只不过上次是张一元出糗,今天轮到小崔了。

张一元不禁为小崔捏了一把汗。

中午在机关食堂,张一元端着盘子找小崔,看到小崔躲在一个角落里,便越过一排排桌椅走到小崔身边坐下。小崔一边吃饭一边划拉手机,注意力都在手机上,对张一元的到来并没有什么反应。张一元轻咳一下,开口道,师弟,我们李处让我来找你取经,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是怎样成为咱们局网红的?

小崔愣了愣,一时没作声。张一元态度很诚恳,不像是调侃。小崔也知道张一元是个认真型的书呆子,不会揶揄人。张一元小口嚼饭,耐心等待小崔开口。

小崔眼睛仍然不离手机,苦笑一下,说,师兄,只要把这事当成正经事来做,不要嫌麻烦,不要抵触它,心态要跟上,就成了一半。

张一元感慨地点点头。

做这个也上瘾,一旦上瘾,就放不下。小崔又补充道。

张一元想起小崔上午在局群的表现,有意把话题引到这上面来,隐隐流露出对他的担心。小崔微微一笑,把手机推到张一元面前,点开一个页面。

是“永不止步”给他的私信:你在群里的发言很好,以后继续!后面是一个硕大的大拇指。

张一元颇为不解地望着小崔。小崔把手机收回,沾沾自喜地小声道,表扬领导,怎么会有错呢?关键是看准时机,掌握火候,对不对?比方一个人爱喝酒,喝多了,固然不好;你不让他喝,行吗?师兄,我说透了没有?

张一元傻傻地听着,终于回过味儿来,冲小崔竖起大拇指。

小崔端起碗喝口汤,抹抹嘴巴说,师兄啊,我瞎说,别当真。

那天合该有事。按照处里的安排,张一元要到广州出个短差。早上没睁开眼呢,李沐湘就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跟他斗气。地铁上,她还在发微信责怪他,话说得相当难听。他懒得搭理她。这种人,你越理她,她越是来劲,于是他就不去看手机。到了机场,办过登机手续,找到登记口,坐下来喘口气,拿出手机,点开本局公号和局群,看到局办一个多小时前发了一则通告:本局主抓的一项科研课题荣获国家部委奖励。

朋友圈里,同事们都在大力转发这则重大消息。“我爱我局”里面,更是嗨翻了天。因为这个项目是王局力推的,所以怎么表扬局领导都是应该的,感觉大伙都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赞美局党委尤其是王局。

张一元有点怪自己,刚才应该在地铁上看一下局群的,都是被李沐湘气昏了头,否则的话,腹稿早打好了,祝贺的话早就发出去了,弄得现在有点被动。

果然,李处的私信来了,问他上飞机没有,赶紧到局群露个头,这么大的喜讯,不能无感啊!

他回复:一会儿上飞机,马上办。处长放心。

集中精力,思考了一下。尽量不要重复别人,尽量说点新鲜的词儿,这是小崔教他的……

登机,张一元起身排队。李沐湘又发来一条骂他的话,他气不打一处来,手指头哆嗦着打出一行字,气哼哼发出去:没完没了的烦不烦?真他妈讨厌!

随即,关了机。

三个小时后,飞机落地,张一元打开手机,一看,彻底傻了眼!

那句骂人话,竟然发到了“我爱我局”。可以想见,就像丢进群里一枚炸弹,把所有人都搞蒙了!

在那句骂人的话下面,好长一段时间无人跟帖。也许会有人私下偷着乐吧……李涛反应还算快,补发了一条帮他开脱:张一元现在飞广州的飞机上联系不上,肯定是误发了。我代表三处向局领导和全局同志道歉,太对不起啦!后面是一串流汗的表情包。

张一元满头是汗,顾不上拿行李,歪倒在座位上,哆嗦着发出一条更正加道歉的短消息。

他给李涛打语音电话解释。李涛丢下一句,回来再说吧。就挂断了。

尽管所有人都相信张一元是误发,是手误,不是故意。但这种糗事,在严肃的场合,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四处的老胡,曾经因为在局群发了一个带讽刺意味的表情包,惹得王局挺不乐意,让他解释是什么意思,老胡反复道歉才过关。

事情虽然出在张一元身上,李涛比他还紧张。李涛是个办事极认真极小心的人,平时处里开个小会,他都要求打印发言稿,挑错别字,反复纠正标点符号,遑论这么大的事。

李涛带张一元到王局办公室登门道歉,到赵副局那儿道歉,还到局办和其他几位处长那儿赔笑脸。事情总算过去了,李涛对张一元的态度,也是大不如从前了。

这之后张一元真像小崔说的,看手机上了瘾,随时盯着局群,整天提心吊胆的。他和妻子的关系,也是每况愈下。

次年年底,张一元和李沐湘领了离婚证。不久,他辞去工作,在家休息了一阵子。

又过了不久,王局得到重用,到下边的一个地级市当市长。孙副局从党校回来接班扶了正。据说孙局一上任就打听张一元,得知他办理了离职,退了群,摇摇头说,可惜了。

差不多此时,张一元重新找到了工作,到一家赫赫有名的私企上班。报到那天,主管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同事加微信,并且拉他入群。面目和善的主管拍拍他的肩膀,幽默地一笑,说,请君入群。

(作品刊发在《北京文学》杂志2025年第6期)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