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了不起!
广东北滘镇,以家电制造名扬天下,诞生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电饭煲、空调产量占全国两成以上;
广东狮岭镇,被誉为“中国皮具之都”,全球每10个箱包中就有1个产自这里;
安徽西递镇,以徽文化古村落旅游闻名天下,用“中国画里乡村”的生动图景,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浙江泗门镇,用一根榨菜联动一二三产融合,产品畅销全国;
……
镇域虽“小”,却也能成就一番“大作为”,成为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镇何以能成就“大业”?
全域竞争新格局出现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当前镇域经济的态势,我们从几场会议说起。
今年2月,湖北省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将镇域经济定义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关键支撑;
今年6月,成都市召开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将镇域经济作为五大任务之一;
今年7月,山东费县召开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将发展镇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推动镇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突破。
……
省市县三级密集召开的这些会议中,都突出了一个趋势性变化: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镇域经济发展,镇域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作为我国最底层的行政区划单元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镇域经济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的特色与活力保障了整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度和竞争力。”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告诉《决策》。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制镇数量达21463个,既支撑着县域经济发展,也对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实施,发挥出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我国已涌现出6个GDP超过千亿元的“超级镇”,近20个GDP达到五百亿级别的“经济强镇”,是镇域经济的“排头兵”。
更重要的是,随着千亿镇、五百亿镇不断出现,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正悄然转变。
过去,区域竞争主要围绕城市和县域来展开,而如今这种竞争格局已逐步演变为“市域为核心、县域为支撑、镇域为底座”的全域竞争新格局,成为重塑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这既源于镇域经济的重要性,也得益于新的发展态势。
“当前,镇域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但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高国力分析认为。
先看集聚效应。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乡镇成为集聚产业、人口等要素资源的重要阵地。
在“中国刷业之都”安徽源潭镇,小刷子做成了百亿特色产业集群,行业规模国内第一,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不仅带动全镇一半人口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还集聚了外地创新创业人才近3万,占到全镇户籍人口一半。
从全国来看,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全国镇平均常住人口2.1万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超3万人。一些大镇的非农人口占比超过50%,如浙江龙港镇改市时,城镇化率达到64%。
再看辐射效应。当一个镇域的人口、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其经济活动和功能输出,便能对周边乡镇、农村及所在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全国第一个千亿镇—佛山狮山镇,拥有超1.7万家工业企业,2个千亿级、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产业和人才资源,形成了区域性经济增长引擎,有效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和人口就业。
最后看分化现象。尽管全国镇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大省的镇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分化现象逐渐显现。
在2025镇域经济500强中,东部地区以406席占据绝对主导,中部地区59席,西部地区35席,呈现东中西梯度分布特征。
从省份来看,江苏以128席居首,广东102席、浙江86席紧随其后,三者合计占比超六成。
“乡镇不再是发展链条的末梢,而是区域经济增长、破解区域发展失衡的关键落子,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一直重视镇域经济发展,中西部不少省份也开始高度重视,发力培育壮大镇域经济。”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分析认为。
如何培育壮大镇域经济?
我们从镇域经济发展版图上崛起的一颗新星—安徽长丰县下塘镇说起。
经济强镇何以炼成
一个镇的工业产值从五六十亿到突破千亿,需要多长时间?安徽长丰县下塘镇仅仅用了5年。
这背后,是下塘镇坚持工业强镇不动摇,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引进了比亚迪、中创新航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14.8亿元,成为安徽省首个“千亿产业镇”,实现了从“烧饼小镇”到“汽车产业镇”的转身。
下塘镇的异军突起,是工业强镇的典型。这一类镇以工业制造为核心引擎,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企业聚集化、生产专业化、产业规模化的硬核竞争力。
在经济强镇中,一大部分为工业镇,全国6个千亿镇都为工业强镇。《2025中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建制镇有18个,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300家的建制镇有40个。
除了工业镇,还有商贸镇、文旅镇和农业镇,这是镇域经济的四种主要类型。小镇条件不一样,发展类型必然不一样,打法步法也就不一样。
那么,这些经济强镇是怎样炼成的?
梳理经济强镇的发展路径会发现,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打好“特色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鲜明、优势特色突出、资源要素汇聚、协作网络高效、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全国6个千亿镇都有叫得响的特色产业集群。长安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狮山镇拥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北滘镇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超3000亿元;产量占全国15%;玉山镇集成电路、杨舍镇新能源产业、茅台镇白酒产业等在业界,都具有强劲实力。
再比如,山东曹县安蔡楼镇紧握国潮兴起机遇,坚持“产业电商化、电商产业化”,以汉服产业为支点打造全球“汉服小镇”,形成了集设计、生产、直播、物流于一体的全链条生态,全镇汉服网店已发展至近3万家,走出了一条汉服产业从“出圈”到“出海”的创新之路。
其次,是打好“融入牌”,主动借助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红利,依托区位条件承接产业外溢,将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在借势发力、借梯登高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全国来看,一批区位优势突出的乡镇积极承接辐射效应,共享中心城市交通网络、供应链体系和要素资源,将外部机遇与内生产业基础相结合,构建起现代化的高能级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
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能级跃迁的进程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超大城市产生的产业、资本与功能外溢,为周边镇域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以江苏玉山镇为例,通过主动接轨上海,以同城化发展策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承接上海人才、资本、项目和信息等要素资源,成为全国6个“千亿镇”之一。同样位于昆山的花桥镇,主动承接上海通勤居住和物流配套两项功能,成为上海“卫星镇”。
第三,是打好“转化牌”,成功将当地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优势条件,转化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在农业镇和文旅镇体现得尤为明显。文旅镇深耕“美丽经济”,借力独特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文创消费等第三产业,吸引游客聚集并带动服务业提质扩容。
比如,浙江乌镇凭借江南水乡风貌和戏剧节,打造集观光、文化体验、会展于一体的文旅IP,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6.67亿元,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持续增收;广东西樵镇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樵山,融合摩崖石刻等自然人文景观,2024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349%,增速位居广东省第一。
农业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升附加值,体现出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和产业延展性。
比如,被誉为“中国玫瑰之乡”的甘肃苦水镇,立足于当地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光照充足的优势,培育出了亚洲独特香型的苦水玫瑰,所在的永登县,年产鲜花接近3000万公斤,超过国内苦水玫瑰产量的一半;每年生产玫瑰精油1200公斤,占国内市场逾六成,产品远销北美、欧洲等各地。
当然,强镇之路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路径,核心逻辑都是找准核心优势和发展定位,畅通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循环各个环节,构建良性高效的发展路径。
问题是,如何找到、找准这条路?
做好两篇“大文章”
放眼全国,镇的数量大、类型多,决定了镇域经济发展不可能只有一条路径、一种模式,正所谓“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只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高国力看来,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做好特色挖掘和优势培育两篇“大文章”。
特色如何挖掘?
有的镇,特色很明显,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镇,重点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特色种植养殖业、特色食品等产业;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镇,要提升产业平台功能,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错位发展优势特色制造业集群;位于大城市周边、处于交通枢纽节点的镇,可以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旅游资源丰富的镇,要统筹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科技等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但还有一部分镇,特色并不明显。“大部分镇都没有特别明显的特色,怎么办?靠挖掘,要以动态的眼光、比较的视野,找准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高国力分析认为,“一些镇的特色,可能过去不是,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现在变成了特色,因此要与时俱进,做特色挖掘的‘有心人’。”
四川刘家镇就是典型。过去,这里因交通闭塞制约了发展潜力,但随着渝昆高铁在刘家镇设南溪站,通过抢抓高铁时代机遇,实现“逆势改命”。刘家镇强化农特产、交通、资源三大特色,布局粮油蔬果、现代种养、休闲旅游等五大产业,打造出集交通枢纽、旅游服务、商业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高铁片区和城市会客厅,让“快乘高铁、慢享刘家”成为特色文旅IP。
刘家镇的成功,不仅在于成功挖掘到了特色,还在于做好了第二篇文章—优势培育。
“镇域有特色,但并不一定就能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很多乡镇坐拥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做大做强,说明没有做好如何培育壮大自身特色的比较优势这篇文章。
因此,对于挖掘出的特色优势,要“大做文章”,通过聚集政策、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让镇域经济的优势得以发展壮大,进而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当然,在做好两篇“大文章”的同时,还离不开顶层设计。
“全国2万多个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不一,要根据东中西不同区域板块,以及镇域发展的不同规模,分区分类对镇域经济发展因镇施策。”高国力建议,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镇,可以考虑更多地放权、放活和赋能,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些中西部人口流失的镇,未来将可能面临撤并和整合,可以适当考虑压缩用地指标,减少行政配备资源,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镇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治理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协同发力。在这个持续进程中,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一线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执行者,肩负着关键责任和重要使命。
一个乡镇有个好书记,发展就有希望、群众就有盼头、平安就有保证。怎样当好乡镇党委书记?
一位深耕地方治理多年的市委书记曾提出“五要”准则:头脑要清、眼界要宽、手脚要勤、肩膀要硬、腰板要正。
这“五要”不仅是对乡镇党委书记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套系统的治理方法论,更是实现镇域善治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导力支撑。每一位乡镇党委书记,都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这些品质,奋力让更多小镇成就“大业”,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