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市县动态

从“水产大县”到“渔业强县”:望江县渔业高质量发展破局之路调研报告

时间:2025-11-24

渔业作为望江县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增收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望江县积极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探索渔业发展新路径,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本报告立足望江渔业发展实际,聚焦从“水产大县”向“渔业强县”跨越的核心命题,通过系统调研、问题剖析和经验借鉴,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发展路径,旨在为推动望江渔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性示范样板提供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全县水域面积55万亩,境内有武昌湖、焦赛湖、岚杆湖、泊湖4个天然湖泊水域面积26万亩,中小河流18万亩,三类水域水质均保持Ⅲ类水以上。渔业养殖涵盖常规鱼类、特种水产等多个品类,其中,黄鳝、螃蟹、甲鱼、鳙鱼等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现有17家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是中国生态网箱养殖第一县、安徽省特色农产品(黄鳝)优势区、安徽省首批水产重点县、安徽省水产品基地县、安徽省渔业富民先进县。2024年,全县池塘养殖面积8.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3.1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2万亩,水产品产量7.7万吨,产值17.2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种业根基。境内有中华鳖、黄鳝、秀丽青虾(白虾)3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培育壮大一批水产良种场,现有市级水产良种场1家,年培育生产优质水产苗种10亿尾以上。

(二)创新养殖模式。对四大湖泊实施“一湖一策”生态管理,通过种草移螺、禁投饵肥等措施,发展大水面增殖渔业。武昌湖入选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鳙鲢年增殖能力超3000吨。构建“鳝-草-鱼”立体系统,创新温控大棚育苗技术。现有黄鳝苗种温控大棚20个,年培育苗种80万斤,年产优质黄鳝5000吨,产值3亿元。创新推广“繁养分离”“一稻两虾”等模式,建成示范基地22万亩,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实现“稳粮促渔”。

(三)强化品牌建设。成功注册“望江黄鳝”“望江螃蟹”“望江中华鳖”“望江鳙鱼”四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区域品牌矩阵。在此框架下,推动“武昌湖清水大闸蟹”获评“中国十大名蟹”,“望江鳙鱼”成功认证为绿色、有机产品,产品市场公信力和辨识度显著提升。

(四)畅通销售渠道。聚焦长三角核心市场,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布局“望江黄鳝”品牌专卖店,构建从养殖基地直达城市消费终端的全链条销售网络,实现优质水产品“从塘口到餐桌”的高效对接。

(五)促进三产融合。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开发休闲垂钓基地1300亩,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连续三年举办龙舟赛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一中心、一基地、四大功能区”的水产绿色发展格局,吸引安徽金箩筐、早阳农业、联舌食品等企业入驻,现代农业科技物流示范园、岚杆湖文化旅游示范区、长江流域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三、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与科技支撑薄弱。科技和设施装备水平低,养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程度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化需求。岚杆湖水产良种场繁育设施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现代化水产苗种繁育的需求。

(二)经济效益提升受限。存在“重产量、轻效益”现象,养殖模式传统,单位水体产出效率低。产业链短,附加值挖掘不够,第一产业占比高,第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足,制约整体效益。

(三)品牌效应未充分发挥。品牌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宣传推广方式传统,线上渠道拓展不足,品牌溢价能力未充分释放。缺乏统一运营管理机制,经营主体协同性差。

(四)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对外来水产品监管存在盲区,追溯体系不完善,部分水产品未经严格检测流入市场。监管手段传统,设备不足,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五)水产领域人才匮乏。基层养殖户对新技术的认知与接收能力有限,亟需专业指导。作为水产大县,县水产中心,近二十年未引进水产专业人才,全县水产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唯一掌握苗种繁育核心技术人员即将退休。

四、经验借鉴

(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以“湖州湖蟹”“织里鳜鱼”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引领,以“吴上兴鲜”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打造“杨桂珍”“蟹临门”“丰盛湾”等一批品牌。通过举办美食品鉴活动、参加“浙江农业之最”比赛等,提高水产品牌“含金量”,唱响吴兴特色渔业品牌。

(二)山东省聊城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坑塘治理”,“变废为宝”,率先提出利用乡村“废弃坑塘”发展乡村坑塘渔业,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通过创新推广乡村坑塘渔业村集体统一经营、“合作社+村民入股”、租赁外包、“双长”联建、村企联建五种运营模式等系列举措,不断拓宽渔业空间维度。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科技支撑,筑牢产业根基。建议县级层面加强与中国水科院长江所、安徽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因地制宜研发推广生态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推进岚杆湖水产良种场设施更新改造,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依托市级水产良种场,联合科研院校,共建黄鳝学院,加速温控大棚育苗、精深加工等技术成果转化。以池塘精养为突破口,年改造标准化池塘1700亩以上,提升养殖设施化水平。

(二)深化产业融合,拓展价值空间。建议县级层面完善产业承载平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二期建设,借助冷链物流网络打通“产地-加工-市场”全链条。拓展“养殖+加工”产业链,定向招引浙江好德食品、青岛综食海珠等精深加工企业,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开发即食食品、保健制品等产品,推动由“卖鲜活”向“卖加工品”转变。完善环湖步道、观景平台、渔文化展馆等设施,开发“水产科普课堂”“苗种培育观摩”等特色项目,设计“四季渔乐+乡村民宿”精品线路,建设集生态养殖、产品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渔旅融合示范园。

(三)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建议县级层面强化品牌整合推广,成立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协会,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规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建立品牌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强品牌保护。挖掘水产品美食潜力,举办渔业主题品鉴、生态鱼宴等活动,推动品牌宣传与餐饮、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品牌出圈”与“产业联动”双向赋能。

(四)完善监管体系,保障质量安全。建议县级层面健全外地水产品入市备案制度,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构建“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溯源体系。与产地监管部门加强跨区域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打击不合格产品流入。开展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低价倾销、以次充好等行为。

(五)搭建水产人才培育与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议县级层面依托望江县劳动技工学校,增设水产专业培训班,开展“专家讲堂+田间课堂”双轨教学模式,年培训养殖户500人次以上。实施“师带徒”传承计划,从农业系统内部或养殖户中选拔有潜力技术人员,系统学习核心技术。组建“专家+技术员+养殖户”技术服务团队,分片包保开展技术指导。搭建线上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渠道推送科普内容,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望江县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要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以渔旅融合为突破口,全力构建“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加快从“水产大县”向“渔业强县”跨越,打造长江中下游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贡献望江智慧。(曹志勇 丁淑玲 吴侃 王庆云 吴宇新)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