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徽商论坛

“技能人才之都”的东莞之谋

  作者:杜弘禹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杂志时间:2019-03-21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全国人才争夺战的大背景下,东莞不仅不遗余力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更向技能型人才抛出“大绣球”。

东莞经常是各类“招工难”新闻的主角。如今,在人才竞争日渐趋向白热化的背景下,这座“世界工厂”开始探寻新的破解路径。

9月3日,东莞对外发布《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等目标,并配套诸多创新举措,试图构建一个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东莞已走到一个关口,需加快推动人才、城市和产业同步升级。”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局局长司琪说,东莞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等城市发展新定位,也确确实实需要一批技能人才支撑。“这对东莞来说是一项长远人才战略工程,更是一个城市战略,关乎未来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全国人才争夺战的大背景下,东莞不仅不遗余力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更向技能型人才抛出“大绣球”,意欲何为?

技工比例要达五分之一

东莞,因人而兴。这座因改革开放而腾飞的制造业城市,因劳动密集型产业兴旺,曾是数百万进城务工人员向往的目的地。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逝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变革,“人”也成为一个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今东莞谋求发展,着力点最终又回归到“人”上。

东莞缺人,首先表现在整体量上。2017年东莞常住人口增加8.11万人,虽然这已是近年最好水平,但并不突出,隔壁另一制造业城市佛山新增19.4万人,而当年东莞新增市场主体近20万、其中企业近10万。

这还不是关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副局长赵毅说,虽然总量上也有不足,但深层次结构性短缺才是当前东莞最突出的劳动力问题。“从近年人才争夺战可以看到,除高层次人才不足,东莞最缺的其实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

技能人才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莞产业工人“手艺”普遍偏低。目前,在834万的常住人口中,产业工人约500余万。东莞市教育局职教高教与终身教育科科长林勤说:“这500万产业工人大军中很多人只有初中学历。”

对技能人才最为迫切的需要,使得此番东莞希望能从素质提升、培养的角度切入,以解决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意见》提出,东莞将推动实施全民技能素质三年提升工程,寻求在存量上全面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并在增量上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力争2020年技术工人比例提升10%以上,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等。

尽管东莞在政策上存量与增量并提,但从细分任务来看,更多来自于对存量的优化。这包括,到2020年将推动3万名劳动力实现技能晋升;推动全市5万人参加自主培训;通过“一镇一品”人才培训45万人次等。增量则指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如“首席技师”,旨在促进整体人力资源结构持续优化。由此形成一定的人才层次布局。

目前,东莞技术工人比例仅约12%,前述目标实现后,将增至约五分之一,这样的提升对东莞而言尤为迫切。《意见》明确,东莞要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推动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东莞必须要有好的技能人才,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赵毅认为,东莞希望成为先进制造业中心,一大关键是技能人才要能与先进产业相匹配。

打破政府单一评价模式

上述目标如何实现?《意见》从深化技能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在创新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出诸多政策举措。

其中,一些探索颇具亮点。比如,东莞打破政府主导单一评价模式,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结合东莞产业工种特点和生产实际开发技能人才培养规范,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以此培养适应企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换句话说,谁是技能人才?今后企业和行业协会都有发言权。”这是此番东莞最大的政策创新,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技能评价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目前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普遍采用国家标准,但这些标准更新慢,跟不上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步伐,也难以覆盖到目前的一些新兴产业”。

事实上,突出企业与行业主体作用的政策设计,几乎贯穿《意见》全文。比如强调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多元结合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技能培训、标准开发。同时,明确要依托高训中心、职业院校、企业和培训机构等,搭建更多元的培训平台等。

东莞提出,到2020年要开发认定100个技术培训规范标准、建设100个“技师工作站”,均明确要以企业作为主体,激活社会积极性。

其实,不少东莞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已有探索,尤其是在近年人才短缺成普遍遭遇的背景下。东莞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珞珈就介绍,该企业有内部的技术工人培养和评定,若能与政府搭建的体系相融合将更有效。从政府角度来看,这种技能人才培养方法值得借鉴。

东莞希望,通过上述诸多创新政策、搭建平台以及评价激励等措施,能为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培训的机会和服务,激励其提升技能素质。为此,东莞还将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管理机制,劳动者参加不同类型学习获得的学分,在银行里累计到一定分值后可享受相应的奖励资助优惠。

另外,有观点提出,如技能人才培训提升后跳槽或到别的城市就业,恐会导致企业或东莞最终“白忙一场”,这应该如何避免?

作为首席技师的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唐亮认为,这种流失不可避免会存在,企业要留人的关键在于内部要有完善的匹配职业发展的机制,能适应技能人才的进阶,匹配应有的薪酬和职业发展空间。

赵毅认为,东莞希望推动的并非只是劳动者某个技能培养,而是终身教育,不断提升,由此创造的晋升通道和发展机会,将发挥留住和吸引更多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同时,东莞也将从人口人才层面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等配套。

人才竞争下半场

可以看到,东莞正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人才困局。此前,东莞也曾是“人才争夺战”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时间上起步较早,但如今看来,针对技能人才不足问题,东莞更希望能立足自身,全面、根本和长远地进行破解。这不难理解,一方面,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东莞数百万产业工人是巨大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除希望解决自身急迫的技能人才紧缺问题,东莞还有更大的雄心:谋求借此构筑以人才核心竞争力新发展优势,抢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的制高点,厚植“东莞智造”的核心竞争力。

东莞提出,要通过上述政策和工程的实施,未来建成“技能人才集聚中心、培养中心和辐射中心”。这是近年东莞再一次以“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与此前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等战略目标一脉相承,均指向城市功能定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这源于深层次现实和必然。一方面,东莞正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创走廊等历史性机遇,急需提升综合竞争力,以在竞争激烈区域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近年东莞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创新驱动颇具成效,也推动着其城市动能定位和影响力逐步优化提升。

有专家指出,尽管近年来,东莞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有所突破,如内培外引诸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新动能日益强大,但与广深两大一线城市对比仍显薄弱,甚至略逊色于佛山。未来如能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集聚和辐射,不仅能有效支撑自身经济发展,更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获得突出地位。

事实上,东莞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并非仅此一家。近期,佛山、珠海和中山等珠三角制造业城市,以及广东省外诸如青岛、南宁、金华等城市也有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动作推出,城市间人才竞争下半场的帷幕似乎已悄然拉开。

今年6月,佛山成立广东省首个技工教育集团,明确未来三年要实施系列技能人才,到2020年技能人才达120万,高技能人才达35万以上;中山提出,到2020年则要扶持建设3-5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年培训规模不少于1000人;南宁的目标是,预计用5年时间,培养集聚6500名高技能人才。

但需要明确的是,面对经济转型期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抢人”并不可持续,面临“边际效用”递减的挑战,更重要、更根本的是,各地都应主动加强培养,以彻底解决所需人才的“供不应求”问题。

(作者单位:21世纪经济研究院)

21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