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徽商论坛

“两个健康”: 温州民营经济再出发

  作者:周琳子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杂志时间:2019-03-21
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是温州面对“成长的烦恼”,答好“新时代温州民营经济如何实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一历史性命题的关键抓手。

风从海上来,潮起瓯江畔。

投资4.67亿元、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世界温州人家园”,映衬在瓯江的粼粼波光中,即将展露多彩华丽的身姿。这里不仅是汇聚在外温州人乡情的大本营,更是温商雁归助力家乡发展的新起动点。

曾经,数百万温州人纵横四海、放手一搏,让中国民营经济在瓯越大地蓬勃先发。如今,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总量的99.5%,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80%。在新时代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浪潮中,温州又如何继续争做领航者?

2018年8月9日,全国工商联研究并报中央统战部同意,正式同意并支持温州市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10月17日,温州举行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大会,全国首片新时代“两个健康”试验田落户温州。

“积极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是温州面对‘成长的烦恼’,答好‘新时代温州民营经济如何实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一历史性命题的关键抓手。”温州市委负责人表示,市场化改革先试先行的丰富经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遍布世界的温商群体及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这些都是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的独特优势。

“独木桥”里走出的“阳关道”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位于瓯江北岸永嘉县三江街道的一座创意农业观光园里游人摩肩接踵。这片绿色农庄已经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代娱乐体验、生态餐饮与传统种植的融合,让它成为浙南特色鲜明的乡村悠闲旅游目的地。

然而,14年前从国企“被下岗”的李星涛,当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能从种植南方红豆杉中发掘出“金山银山”。“接上国家天线,再加上温州党委政府和人民的改革基因,温州民营经济才有了从‘独木桥’走向‘阳关道’的可能。”现为原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星涛深有感触。

改革开放以前,温州是一个交通闭塞、位置偏远的海港小城,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三分之二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早在1956年,温州永嘉县就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验,足足比小岗村早了22年。

“包产到户”是温州市场取向改革先发探索的缩影,更是“敢为人先”温州精神的体现。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40年筚路蓝缕,当地党委政府支持、鼓励、保护、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让温州人力量转化成了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

为了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温州人捕捉最早的市场供求缺口信息,率先下海,淘到了第一桶金。章华妹,1979年11月30日领取了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执照;王碎奶,从在桥边摆摊卖纽扣起步,1983年买进纽扣加工机器,开始自己夜以继日生产纽扣;陈定国,1986年只身前往法国巴黎,成立服装制造公司……他们的成功,又一带十、十带百,带出一个遍布全球的温商网络。

为了解决本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温州人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抱团”发展。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锁都等43个“国字号”工业生产基地,康奈、正泰、森马等17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50多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00多个国家免检产品,道出了温州民营经济实力,品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年,“全国第一”持续不断地在温州大地上璀璨绽放: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第一个实行金融浮动利率改革,第一个跨国农业公司,第一个民间异地商会,第一个境外中华商城……温州从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资源小市,逐步发展为富裕发达的沿海经济大市,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民办教育改革、社会办医改革、民政综合改革等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28个省级改革试点,相继落地温州。

数字之中有乾坤。40年间,温州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59306元,增长248倍;财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778.3亿元,增长575倍。全市在册市场主体90.2万户,其中企业22.3万户,相当于每10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

与此同时,在外温州人数量达200万,其中有68.8万名温籍华侨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每年的销售收入达数千亿元,相当于温州之外还存在一个“温州”。

“新机遇”里蕴藏的“破题口”

“只有在这里,才有这样的速度!”

去年8月,瑞浦能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姜森带着新能源项目,开始与温州有关方面对接。这是全球不锈钢行业“领头羊”青山控股集团在温州落地的第四个项目。9月底正式签约,12月9日即完成政策处理,并打下工厂第一根桩……项目从接洽到落地,实现了“无缝对接”。如今,两条总产能3千兆瓦时的流水线已经到位调试,年底前全部投产,届时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

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范围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最多跑一次”全覆盖,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温州构建了网上网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一项对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的调查评估结果显示,温州市改革满意度指数为94.32%,在浙江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一次办结”的比例提升幅度,温州以14.4个百分点,同样排名首位。

“温州民营经济靠‘胆大闯天下’、‘小打小闹’的年代已过去。迈入新时代,必须要在营商环境方面做大文章。民营企业发展进入爬坡期,我们特别需要政府发挥创新、服务、改革的基因优势,深化职能改革,出新招、出奇招,为新时代‘两个健康’创造更好的大环境。”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说出了企业家的心声。

刀刃向内,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全市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成立温州市营商环境服务监督局,5413名营商专员入企排忧解难……打造国内一流的创业创新营商环境,温州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一个口径“严执行”。政府守信践诺机制,让政策、合同实现“刚性兑现”,因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全部依法依规补偿。

一剂粘合政与商。政商交往机制,在政企沟通和政商交往之间,架起常态沟通桥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开展“百会万企”评议涉企部门活动,评议结果纳入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最新出台的《温州市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总体方案》,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涵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企业闲置资源盘活机制、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等22个方面,条条直戳病源,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接力棒”抛出来的“新发展”

寻求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更离不开关键舵手“健康成长”。

“民营企业家是民企的灵魂。历史的轨迹用很多实例说明,假如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是健康的,他就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道出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要义。

刚刚过去的9月,五洲阀门收到中国石油物资有限公司《谈判中标通知函》,这意味着其自主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的56寸Class900大口径全焊接球阀,即将应用于中俄东线(黑河—长岭段)天然气管道工程。这家集设计、制造、销售各类工业阀门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经历了三代“掌门人”的传承。

在温州,像五洲阀门这样的家族式企业,是当地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模式。为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传统人情式管理走向规范化,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力量“蜕变”,温州不断在“青”与“蓝”的常态化互动中做文章。

为搭建师带徒网络,温州实施“十名领军、百名骨干、千名创星”新生代企业家培养计划,市本级建立20名领军、126名骨干培养对象人才库和30名创业创新导师库,各县(市、区)则建立1100多名“新星”人才数据库,由名企名家为新生代企业家成长提供智囊支持。此外,年度“乐享会”、“双月谈”活动等,成为老一辈企业家和新生代企业家师徒结对、共学共促的常态化互动平台。

在此次《总体方案》中,八大项培育、支持企业家的保障措施,继续夯实企业家“健康成长”基础,推动新生力量成为温州经济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如今,一批新生代企业家快速成长,走上重要岗位。在新一届温州市工商联中,有46位年轻一代的非公经济人士担任执委、常委,占非公经济人士的24%。

积石成山,温州人的赓续成长,让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迎来产业转型及动能转换的收获期。2017年,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5%,创近5年新高,全省26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名单中,温州市占52家,居全省第一。2018年,温州申报认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10家,累计5624家,同比增速又居浙江第一。温州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

四十不惑,回望改革开放的铿锵脚步,温州每一步大胆的探索,都为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添砖加瓦;迎潮望海,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浪正奔腾而来,曾经创造风向标式辉煌的温州面对“努力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者”之题,正积极应答。

21
最新期刊
X
X